农桂芳
宾阳县人民医院 广西 南宁 530400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是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变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会出现乏力、运动耐量降低及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对其日常生活构成严重影响,加之老年患者生活机能逐渐降低,治疗周期较为漫长,易出现负面心理,不利于临床治疗[1]。当前临床通常认为卧床静休能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排血量,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长期卧床不仅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出现负面情绪,如焦虑、不安及烦躁等,且会加大并发症发生风险,如褥疮、血栓形成及便秘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恢复状态,因此良好高效的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意义重大[2-3]。随着临床运动医学的不断发展,运动康复已在临床逐渐普及,并获得明显临床效果,有研究发现[4],高效合理的运动康复能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提升其生理功能,同时结合运动康复与护理措施,能在康复期间重视患者病情变化,做到护理整个过程以患者为主体的服务观念,通过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继而满足患者临床康复需求,由此表明,深入探讨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护理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5]。本文对此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进展作出分析,主要作以下综述内容。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主要有头晕乏力、运动功能降低等,此外受到骨骼肌血供不足及血管收缩舒张异常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导致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受到限制[6]。在既往治疗中,为防止对受损心脏产生负面影响,临床通常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不应过多活动,且需卧床静休,对其存在较多活动限制,以便能有效缓解其心脏负荷,但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加上循证医学的日渐完善,使人们在重视改善心功能的同时,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避免对心肌功能造成严重损害,达到减少死亡风险的目的,因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显得极为重要[7-8]。据有关报道表示[9],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展开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实施康复运动,能改善其心功能不全现象,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进一步加强患者运动耐量与生活质量,使其加快康复速度,降低再次发病风险,持续提升治疗安全性。分析原因在于,运动疗法可减少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显著降低心脏负荷,继而持续改善患者左室功能与心肌灌注能力,因此应高度关注运动康复护理的重要性[10]。
有学者发现[11]运动康复能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有较高安全性,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体现患者的个人价值;同时运动康复能对患者血压、体重及血糖等情况进行有效控制,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此外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活动耐量等均具有改善效果,能调节患者神经激素水平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延长寿命,且能有效节约医疗资源。
3.1 步行运动锻炼 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护理中,步行运动的锻炼方式相对安全且简单,患者易于掌握,可采用6min步行运动试验为患者制定合理规范的运动方案,将患者基础运动量设定为6min步行运动距离的10~20%,每周锻炼1~2次,而后视患者身体耐受程度合理调整运动量,并逐渐增加运动量与运动次数,确保患者最终步行步数在3000~5000步左右,且总锻炼时间保证在40~60min左右,每周运动频次在4~6次左右[1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热身活动时间为5~10min,可指导患者先展开伸展运动及关节运动,使患者身体功能能适应运动负荷。在锻炼过程中控制运动时间在25~40min左右,在整个运动期间,可依照患者身体耐受状况适当休息,每次休息时间保持在3~5min左右,确保整体运动时间在20min左右便可;针对恢复运动功能来说,时间应保持在5min左右,主要以慢走为主,确保患者身体代谢速度能恢复至正常范围[13-14]。
3.2 合理应用运动康复器械 据有关资料显示[15],采用减重支持锻炼方式,能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效果。而减重支持锻炼指的是利用减重支持系统锻炼仪器,使患者能积极主动参与至减重支持系统锻炼过程中,此种仪器的构成包含气动减重装置及慢速医用运动平板。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具体恢复情况与身体耐受程度为依据,合理调整整减重量、平板及运动速度。初期减重量应在患者体重5~30%左右,平板运动速度在0.2~0.5m/s,指导患者每日展开1次运动,并运动30min左右,持续运动锻炼3~6个月,若患者在锻炼过程中出现疲倦感,则采用间歇式锻炼方式[16-17]。其次,MOTOmed运动疗法同样可对运动康复护理效果加以优化,主要是通过左右交换手摇与脚踏形式展开低强度且具有规律性的运动锻炼,能持续改善患者行动能力,较为适用于身体机能较差的患者中。每次运动时间应保持在20min左右,且在上午与下午分别展开一次运动,每周展开3次运动锻炼,每锻炼三周为一个疗程,需持续展开2个疗程的运动锻炼[18]。
3.3 以心功能分级为依据展开运动康复护理 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是Ⅳ级,则嘱患者绝对卧床静休,待其病情平稳后可展开被动活动,避免患者身体各个关节功能出现障碍,指导患者每日展开3~4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保持在8~10min左右;待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后,鼓励指导患者展开主动运动,并协助患者展开上下床及站立活动。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是Ⅲ级,则在其保持充足休息的前提下增强床下活动,每日展开3~4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保持在10~15min左右,若患者能够自主站立,则鼓励并指导其展开自行如厕与洗漱等日常活动,促使患者康复效果得到有效提高[19-20]。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进行性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包含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等三种类型,中老年群体是该病主要发病人群,是现阶段急需重点解决的一种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应从加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及提升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为基本原则。此外,还需摒弃传统护理理念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只可长期卧床而不展开运动锻炼的错误理念,充分掌握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拟定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方案,为其提供有利客观条件,为国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良好远期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