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慧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不断为社会输送人才,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更要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力争做到精准就业指导。而目前,各大高校虽已经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但指导效果不佳,高校要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本课题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依托现有的各个校园数据平台,以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绘制学生群体画像,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要求制订精准就业指导方案,促进就业指导教育的精准实施。
就业工作是高校的一把手工程,每一所高校在毕业季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校长、书记等带头访企拓岗,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寻找就业的机会;招生就业处出台就业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就业;辅导员进行思想动员,为学生答疑解惑。虽然学校上下一心提供就业机会,但是学生被企业录取率却不高,这就是因为仅重视就业的结果,而忽视了在校期间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教育相对单一,只有10周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难以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难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就业的基本技巧,导致学生虽然获得了就业机会,但是录取率较低。
高校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部分是就业指导。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且制订大学学习计划,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而这部分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基于自己的专业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但尚未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另一部分学生因为专业非自己所选,对未来职业目标仍然存在疑惑,更谈不上有学习计划。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针对所有学生,职业目标明确的学生对前期职业目标的探索内容兴趣不高,职业目标模糊的学生又难以在4周教学时间内理清自己的职业目标。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就业所需的基本技巧,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因为专业的不同,有的专业求职时对简历重视度不高,面试也多为结构化面试,而有的专业十分重视简历,面试多为单人面试。而在教学中,为了适应所有学生,会将所有面试形式一并教授,导致学生只掌握了皮毛而无法掌握精髓。整体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灌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导致课程过于理论化。过多的讲解也无法吸引学生的互动和体验,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缺少活力。[2]部分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意识的在课程中加入许多互动与实践环节。但是由于教学安排多以班为单位,授课对象一般为50人左右,授课时间为80分钟,互动实践时一个老师难以控制全场,也无法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所以学生容易走神,脱离学习主题,学习效果难以保障。此外,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多是平时考勤+平时作业+期末考查,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准确认识和评价,也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数据的采集是构建学生群体画像的第一步。数据可以分为客观数据与主观数据两种(如图1)。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数据的统计分析是构建用户画像的第一步。学生的年级性别、学历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比赛数据、获奖数据、活动数据等学习数据为客观数据,根据客观数据集可对授课学生群体类别进行初步识别与判断。学生对自我人际沟通能力的认识、对就业的疑惑等调研问卷数据为主观数据,根据学生的主观数据可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提供方向和方法。结合主客观两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学生群体宏观画像。
1.样本概况
本文以某职业院校各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校期间,81.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69.23%的学生喜欢参加人多热闹的活动,70.77%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11.38%的学生觉得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很差,45.85%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善于人际沟通,73.54%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自律,45.54%的学生没有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毕业后,56.31%的学生选择专升本,37.54%的学生选择就业,4.31%的学生选择创业,1.85%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如图2)。在就业时69.54%的学生就业目标明确且有78.15%的学生希望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在就业信息和就业技能方面,73.54%的学生不了解当前的就业相关政策,77.23%的学生只知道部分就业信息获取方式,12.31%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就业信息的获取方式,70.46%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制作优秀的简历,62.77%学生不了解面试的基本流程和技巧。对于就业指导相关培训、就业信息获取方式、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形势与政策这几个方面,是学生最希望学习的知识,在授课方式上,大多数学生希望能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教授(如图3)。
2.基于数据分析的就业指导细分学生群体
为进一步勾勒出就业指导学生群体的特征,通过聚类分析,结合就就业指导学生群体在个人信息、学习信息、能力认知、就业认知等方面的数据调查,我们将就业指导学生群体分别定义为目标探索型、技能学习型、创业需求型三大类。
(1)目标探索型,包含99个样本,占比30.46%。目标探索型学生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未来职业目标,一直处于认知自我、认知职业的职业目标探索阶段。其目标模糊的原因有:高中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没有规划;大学时,专业的选择多是服从父母安排,父母觉得哪个好,只要自己不排斥,就欣然接受,自己对专业没有深入认知,对专业未来的前景以及就业情况也是毫不了解;专业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缺乏兴趣且不适合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需要进行调整。这部分学生没有在自我和职业中建立起合适的桥梁,所以希望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其解决以下问题:认知自我,寻找兴趣、爱好;认知职业,寻找有兴趣的职业目标;完成自己与职业的匹配过程,制订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2)技能学习型,包含229个样本占比70.46%。技能学习型学生的特点是职业目标明确,但是求职基本技能缺乏,比如了解简历制作和面试等基本要求和技巧。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职业目标明确,对未来有一定规划;思维活跃,乐于思考,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明确自己在就业方面的不足之处,有主动完善不足的意愿。由于其目标明确,较目标模糊的同学多了一份坚定,少了一份迷茫,对就业指导的内容有自己的侧重点,希望通过学习弥补自己求职技能的不足,为未来的就业助力。
(3)创业需求型,包含样本14人,占比4.31%。创业需求型学生创造力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乐于探索新事物,渴望自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事业蓝图。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班级的事务管理,乐于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尤其喜欢参加创新创业类别的比赛。其中,90%的同学认为,当前我国虽受疫情的影响,经济受到一定打击,但也是创新创业的良好时机,他们希望通过在校学习创业相关知识,参加创业相关实践活动,为其创业奠定基础,通过创业实现自我的同时,服务社会。
人的行为需要动力的驱使,内在需求是人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传统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倾向于教学指导,为了完成教学指导内容,把教师作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个体,[3]多是以建制班级为授课单位,教授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长短,教学效果差,没有发挥出就业指导课程的真正作用,流于形式。基于学生群体画像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并不相同,有的关注求职目标的探索,有的关注求职技能的学习,有的关注创新创业。根据需求不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进行分类精准教学:1.教学群体分类。课前进行就业指导教学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打破建制班授课模式,根据需求差别进行学生群体分类,同一需求类别学生为一组,再在组内进行分班,保证班级学生的需求统一性。2.区分教学内容。备课时要根据班级需求的不同,部分内容弱化,部分内容加强,进行区分重点的教学内容设计,比如目标探索型的学生可以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教学,多进行自我以及职业探索;技能学习型可以进行优秀简历制作、多种面试技巧的教授,加强求职技能培训;创新创业需求的学生可以着重教授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指南针,目标决定成果。在以往就业指导教学中,由于课时、场地、经费等限制,多是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很少,即便是开展也比较简单,教育意义不大。在进行学生群体分类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创新实践活动。首先,可以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本班的教学目标,设计1-2次的实践活动。例如:目标探索型可以开展“我的兴趣”探索活动,通过布置兴趣探索任务,让同学们去认真思考,最后形成演讲PPT进行展示。其次,可以与学校招生就业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举报校级规模的正规的实践活动。例如:针对技能学习型,可以举办校级规模的正规化的简历制作大赛、面试大赛等,让同学们在大赛中感受面试的氛围,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为就业面试奠定基础。最后,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就业创业相关比赛,进行专题指导,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例如:针对创业需求型学生,可以就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进行专项指导,开设比赛相关指导课程教学,配备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以赛促学,在比赛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结果是检验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认可度是结果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认可度是教学结果的最好反映。第一,提升学生对课程意义的认可度。随着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不是一种形式,而是针对就业开展一系列培训、教育和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竞争力,使大学生对就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理性选择就业方向及岗位。
学校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技能,使大学生可以实现顺利就业和正确择业。[4]在第一节时要充分分析就业形势,突出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让同学们在心理上认可该课程;第二,提升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认可度。教师的教学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提高对就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在备课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重视教学总结与反思,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想要学、乐于学、主动学;第三,提升学生对课程收获的认可度。学有所获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只有学生有收获,课程才有实际意义。前期在教学中进行群体分类、教学内容分类、创新活动,都是提升教学收获的过程和方法,在教授过后,要重视收获的体会,要组织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并进行针对性的考核,让学生在总结与考核中切实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肯定自己的学习收获,认可自己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