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修强(河南省民权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 商丘 476800)
小麦冻害一般有初冬冻害、越冬期冻害、早春冻害和晚霜冻害等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冻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不同。要从源头解决小麦冻害问题,科学分析小麦冻害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降低冻害发生面积,实现小麦增产增收的目标。
发生时间为11月20日至12月15日,此时气温最低可达-10℃,小麦处于幼苗期,自身抗冻能力差,容易发生初冬冻害。容易发生初冬冻害的多为弱苗、旺苗,由于苗龄小,弱苗植株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抗低温能力差,而旺苗的幼穗叶片容易干枯和冻死。
发生时间为12月20日至2月15日,此时环境温度维持在0~2℃,最低温度为-15℃,且多次强寒流造成冻融交替,小麦易发生长寒型和交替冻融型两种越冬期冻害。此时小麦处于休眠状态,自身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河南小麦具有越冬继续生长的特点,春季开始回暖,地上幼苗生长出来后,抗寒性低,若田间质量差,容易发生冻死苗。
发生时间为2月20日至3月15日,此时河南小麦处于返青—拔节期,春初容易发生寒流,而此时小麦植株生长速度快,豫东气温最低可达-12℃,小麦幼穗容易发生早春冻害。
发生时间为3月20日至4月15日,此时河南小麦处于拔节—抽穗期,由于小麦生长旺盛,对低温敏感度较高,当地气温回暖后又突然下降,容易发生霜冻。发生晚霜冻害的小麦植株下部一般冻伤不严重,而主茎和大分支幼穗会出现冻害,如降温过快,叶片会严重萎缩,甚至出现死亡。
近些年,河南一直出现暖冬或早冬问题,小麦越冬初期的日平均气温常高于往常,小麦生长早且快,拔节期过早会降低小麦抗冻性能,一般情况下,小麦在越冬期间或越冬后气温会急速下降,且低温时间也会持续较长,这种突然出现的天气、反复变化的温度导致小麦因抗冻性能不足而出现冻害问题,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种植时,部分农民为了外出务工,会提前播种小麦,拔节期以前,土壤有机物减少,抗冻能力减弱,若冻害来临,会造成较早播种的小麦受冻严重。部分农民为了抢墒播种,会对种植地块进行粗放管理,导致麦苗进土过深,田间土块较大,根系不易下扎,麦苗根弱,外界冷空气容易进入土壤中,促使根系遭受冻害,成为弱苗。另外,在耕作时若土层覆盖不均匀,会导致麦籽漏出,且没有对“三沟”进行开挖处理,会影响后期的排水,在冬季沟内容易结冰,导致幼苗受到冻害。
小麦种植时施肥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小麦健康生长,特别是在播种初期,如果施肥量过多,或一次性施用有机肥,会导致幼苗生长较快,在初冬降温时,易出现冻害问题。且初冬来临时,肥力不足的田块,幼苗弱小,叶片发黄,抗冻性差,在气温降低时,更易遭受冻害。
受传统经验和理念的影响,种植户多不重视小麦的田间管理,导致麦田因为异常天气出现旱涝灾害等。如对一些生长较旺或脆弱的麦苗没有进行及时处理,便会诱发小麦冻害的发生[2]。
一是精细挑选小麦种子,及时进行晒干和发芽试验,利用药剂进行拌种、浸种,保证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以此实现实时、适量、适当播种。二是合理施肥,在播种小麦前,需先施入适量的有机肥、尿素、磷肥,平整土地,精细耕地。
对于长势较旺的麦田,要喷洒苗木延缓生长剂,以控制生长较快的麦苗。对于一些晚播苗、补苗、独脚苗、浸苗或底肥不足的麦区,要在入冬前施氮磷钾复合肥,确保不同片区的苗木正常生长。
一是冬灌处理,该操作可以优化土壤水分条件,改善土壤养,增加土壤热容量,以保证低温下的幼苗生长。二是通过土缝中和实验,促幼苗分支形成,以培育壮苗,冬灌时,在气温5℃左右浇水,低于5℃容易出现冻害。
对于一些小麦叶受冻而幼穗没有受冻的,或整片麦田叶子变黄、叶尖枯萎的,要及时浇水、施肥,避免幼穗脱水致死;对于幼穗遭受冻害的,要施速效氮肥、尿素、碳酸氢铵,并适当浇水,使遭受冻害的幼穗可以继续生长,并分支成穗。也可以施加叶面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促使小麦在受冻后自行恢复生长。
对于遭受冻害的麦田,要进行中耕松土,蓄水保温,恢复小麦生长需要的温度和湿度,以控制受冻面积。小麦分蘖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3~18℃,低于13℃,小麦植株茎矮、粗壮,超过20℃容易倒伏。
小麦遭受冻害后,可以待霜冻化为水后及时锄地,促使地面升温,恢复地表温度[3]。
在小麦种植管理中,相关人员要重视小麦冻害问题,提前预防。出现冻害后,做好水肥管理、中耕保温、锄地等补救措施,尽量减少冻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