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薇伊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8)
文化自信以国家独立与民族富强为根基, 其源自文化的先进性, 又依赖于国民的自觉性, 难以自发形成, 还需系统构筑。 大学生不仅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还是继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 因此,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理应成为高校办学育人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
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的渐进过程, 在此过程中, 个体对文化由认知到体悟, 继而进阶为认同与承创, 最终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 文化自信的生产与演进会受时代发展、 环境变化及实践活动的影响, 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而言, 海内外多元文化的激荡与各类思潮的影响极易对其文化自信产生不良影响, 导致其文化认知割裂、 文化体验焦虑、 文化创新乏力, 继而影响其对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其要求科学认知、 全面把握民族文化, 既不可夜郎自大、 坐井观天, 又不可妄自菲薄、 数典忘祖, 必须在历史、 时代及国际大视野中科学、 客观地审视民族文化, 方可以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文化自知。 然而, 由于多数大学生对我国历史认知不足、 对民族文化知识断片式了解, 导致其无法树立系统的文化观, 更无法以唯物史观科学看待现代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致使二者割裂, 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1]。
文化实践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本质要求。 然而,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认同、 文化交流、 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等实践中普遍存在焦虑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发展。 例如, 受当前 “快餐式” 文化消费观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逐步偏离了主流价值观与文化形态, 部分人虽较为了解主流文化, 但自身文化实践行为与文化认知并不相一致, 甚至存在文化实践行为背离主流文化取向等极端情况。 此外, 文化实践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感悟文化的内核与本质, 识别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特征与优势, 为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然而, 多数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体悟能力, 不注重结合自身文化认知与成长经历进行体验与感悟, 导致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苍白无力、毫无深度, 无法进一步发展到对文化的真切认同。
在文化认知、 文化体悟、 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自主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的基本标志。 然而, 多数大学生在主流文化创新方面的整体表现不甚理想, 这不仅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发展主流文化的内生动力匮乏,还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业中践行高雅、 崇善、 助人等优秀文化的自觉性不足等方面, 这表明大学生文化自信尚未完全形成[2]。
每一种文化, 都是由初级向高级形态进阶,而文化自发是文化的初级表现形式, 是个体对文化的本质、 发展规律尚未全面认知的一种状态,仅处在感性认识与主观化阶段, 乃个体主观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 “接触点” 与 “生长点”。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涵育必然要经历这一阶段, 该阶段大学生文化认知不足, 对中国文化多持碎片化了解, 缺乏系统而综合的认知, 也无法以辩证思维科学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 导致三者间的相互割裂, 尤其在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 大学生的盲目自发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3]。
文化自信体现在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以及由此生发的坚定信仰。 因此, 为了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必须先摸清 “家底”,引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做到心中有数, 实现文化自知。 其一, 梳理文化演进脉络。 高校应引导大学生追溯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 洞悉其内在逻辑与发展方向, 尤其要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承创发展的内在逻辑, 并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加以科学预测, 使大学生能够充分感知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解决其关于中国文化从何而来、 要到何处去等认知问题, 只有理清了中国文化的由来与发展趋势, 方可使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走向与蕴藏其中的衍生动力产生可期待、 可确定的向往, 继而 “水到渠成” 地生发文化自信, 并自觉投身于文化发展的大潮之中。 其二, 认知民族文化性质。 认知民族文化性质的过程, 实质上是明确民族文化先进性的问题。 中国文化作为上层建筑, 并非一味被动地受制于经济基础, 而是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即 “对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给予深远的影响”。 因此, 要审视民族文化先进与否, 可以以该文化与经济基础适应与否、 能否促进社会积极发展作为判断依据。 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审视民族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使其认识到民族文化乃积极的、 健康的、 进步的文化, 虽然现实中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完全同步性, 但应使大学生认识到, 任何文化均有其优势与不足, 只有客观、中肯地评价民族文化, 才能摆脱自发盲目自信,走向价值自觉与文化自立[4]。
中国文化涉及精神、 行为、 景观、 标识等多重文化形态, 但受制于时空、 形态、 手段等因素, 文化大多宏观而抽象, 并非 “所见即所得”,其主流意蕴还需近距离体验、 用心领悟方可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 在文化自知的基础上, 大学生只有对中国文化呈现形态进行深度体悟, 方可生发文化血脉与文化源流在内心与情感上的共同心理认知、 价值契合与利益分担, 并对中国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体认、 理解与认可[5]。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涵育, 关键在于引导其触碰、 感知文化, 使之认同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 艺术风格、 伦理逻辑等主流意蕴。 其一, 走入历史纵深, 深度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是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还是忠孝廉节、 讲信修睦, 抑或舍生取义的理想追求、 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 如此种种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来源, 还是大学生达成共识、 恪守规范、 形成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 高校应引导大学生走进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的文化遗产、 细读历代先贤流传下的文化精髓, 体悟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进始终的价值取向, 并使之成为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精神标杆[6]。 其二, 唤醒红色记忆, 深刻体悟革命文化。 高校要以弘扬爱党爱国、 牺牲奉献、 艰苦奋斗、 改革创新等精神为主旨, 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革命文学、 图书典籍、 舞台剧目、影视作品、 美术作品与网络文化精品等, 鼓励大学生深入革命老区体验生活, 领会共产党人坚贞不屈、 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以及顾全大局、 无私奉献的宗旨意识, 提炼升华革命文化的精神价值, 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其三, 立足当代视野, 深刻体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高校要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 向大学生历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 “人民币国际化”到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 “WTO” 到 “外汇储备”; 从 “苏丹维和” 到 “亚丁湾巡航”; 从“两弹一星” 到 “空间技术”, 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民族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 团结奋斗、 攻坚克难中的强大价值, 这足以使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
文化认同体现在情感的依赖与归属感的建立方面, 属于感性表达, 只有当这种认同经过理性推敲生成逻辑后, 文化认同方可升华为文化自信。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涵育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 既要使之明晰 “对什么自信” 这一前提问题, 又要使之理解 “自信的底气何在”。 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既有文化成就的自信, 还体现在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光明前景的自信, 璀璨的成就与光明的前景, 就是大学生培育文化自信的强大 “底气”, 高校教育者只有察觉此, 方可有针对性地涵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8]。
其一, 回望历史, 审视中国文化生长逻辑的合理性。 教育者应引领大学生回望历史, 追溯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 使之明确中国文化的成长是建立在对其他文化的包容互鉴之上, 建立在对自我文化的审视创新之上, 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来源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引导, 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实际中, 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是沿着理性道路发展的、 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其二, 展望未来, 洞悉中国文化未来演进的规定性。 文化自信并非抽象的精神状态, 而有其具体的规定性。大学生所要涵育的文化自信, 乃对中国文化理想、 价值、 活力及前景的确信。 中国文化身处当下时空交汇点上, 必须承接历史荣光、 心怀百年夙愿而致力于向新而行, 这里的 “向新而行”,不仅涵盖先人留存的优秀文化遗产, 又涉及正在进行的文化实践, 还包括未来亟待开创的文化新气象。 这些规定性的聚合, 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 为此, 教育者要涵养大学生立足当下、 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 引领大学生自觉探索、 揭示中国发展进步背后的文化逻辑、 文化力量, 更清晰地展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的文化新创造、 新气象, 同时客观理性地分析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短板、 挑战, 做到发展进步、 垒筑信心,将短板与挑战作为磨砺文化自信的砥石[9]。
综上,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政党的灵魂, 抛弃文化等同于丢失灵魂, 会引发国家、 民族与政党的迅速衰败。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 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是对国家、民族、 组织所蕴含文化内核的高度认同, 是对其文化生命与前途的执着信念。 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是持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力军, 涵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理应成为高等院校办学育人的价值共识与行动自觉。 文化自信的生成有其独特的规律, 因此, 涵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严格遵循这一规律, 通过文化的系统呈现、深度体悟、 理性认可, 使大学生由文化自发进阶为文化自知、 文化认同, 最终建立深切的文化自信, 并在强烈的文化自信中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实现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