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殿军,尹锡赞 (梅河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梅河口 135000)
学生正处于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1],也是健康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及发展身体各项素质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培养,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水平,卫生保健的水平,是关系到未来对人口素质评判的重要指标[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遗传、地理环境、学校体育教育等方面均影响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不理想,肥胖、近视、网络成瘾等危险因素的比例不断升高,各类危险行为严重影响我国学生的健康。学生身体活动量减少,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时间看书写字,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受疫情影响长时间网课,引起视疲劳,致近视发生率不断升高。中小学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危害其健康的主要因素,会直接影响青少年时期身体的生长发育[3]。“重智轻体”的教育模式也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其健康影响因素,是目前国家卫生健康与教育部门的重要任务。因此,2019年国家启动了《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工作,梅河口市同时参与项目调查工作,了解和掌握梅河口市学生健康状况和影响健康行为现状,并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推动并加强各地学生中常见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保障、促进并提升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状况。
1.1监测点的选择:按照《吉林省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方案》,选择梅河口市城区5所学校,分别为2所小学,包括梅河口市第一实验小学和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2 所初中,包括梅河口市实验中学和梅河口市第三中学;1所高中为梅河口市实验高中,近视调查增加2所幼儿园,包括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和梅河口市第三实验幼儿园。
1.2监测方法:学校基本情况、卫生部门人员的配备、教育部门人员的配备、经费保障及相互的合作机制,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控制情况。投入经费占比,学校医务室配置、保健室配置、校医素质及配备人数,学生体检频次、项目及内容,健康档案管理、常见病、多发病及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控、体育运动量及频次,学校膳食卫生及营养管理和健康宣传及教育工作等。
1.2.1健康监测:每个监测学校选取 3 个年级(小学组选取四年级至六年级,初中组选取全部三个年级、高中组选取全部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以班为单位,纳入调查组的学生不少于80人,除对其进行相关项目的健康监测同时填写调查问卷。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营养不良、超重与肥胖、血压偏高等患病情况。执行标准:GB/T11533-2011标准视力对数表;WS/T586-2018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
1.2.2学校环境健康影响因素监测:现场调查学校的桶装饮用水、学生食堂餐厅、室内厕所、住宿楼等卫生情况,着重查看卫生设施的配备及了解规章制度是否落实。
1.2.3教室环境监测:采购统一型号的仪器开展实地检测,每所学校选择 6 间监测班级教室开展环境健康影响因素调查,现场测量教室面积并计算人均面积、现场测量课桌椅大小及高度、检测黑板反射率及平整度、评价采光效果、检测照明度及噪声度等。执行标准:GB7793-2010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2.1学校卫生工作基本情况调查:梅河口市调查学校属于公办性质,学校卫生都列为学校工作计划,大部分学校对学校卫生工作投入专项经费,各学校均配有保健室,学校卫生工作人员1~2人。所有调查学校每年都组织一次体检,开展学生常见病预防工作,都开设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咨询,3所学校有教材,2所学校没有教材。监测学校都已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能够反馈体检结果。5所学校食堂配备午餐。
2.2学生常见病监测:全市常见病检出情况:视力不良在幼儿园中检出率是15.1%(28/186),小学中检出率是42.0%(473/1 127),初中检出率是70.5%(43/586),高中检出率是72.3%(206/278)。学生龋齿(恒牙)检出率是50.8%(968/1 904),龋齿(乳牙)检出率为40.5%(772/1 904);营养不良在小学中检出率是3.1%(35/1 140),初中检出率是3.5%(18/511),高中检出率是6.3%(16/253);肥胖在小学中检出率是48.3%(511/1 140),初中检出率是31.9%(163/511),高中检出率是31.2%(79/253)。其中学生视力不良、 肥胖、营养不良、龋齿等学生常见病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2.3学校环境卫生状况调查
2.3.1学校饮水卫生:梅河口市是桶装水提供饮水。
2.3.2学校食堂卫生:梅河口市学校校园内均建有学生食堂,并建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堂从业人员有健康许可证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2.3.3学校厕所卫生:梅河口市学校厕所水冲式厕所、旱厕,且学生课间使用厕所蹲位数达到标准。
2.3.4学校宿舍卫生:梅河口市高中设立了学校宿舍,并且建立了卫生管理制度。
2.4学校教室环境卫生监测
2.4.1小学教室卫生监测结果:全市小学学校卫生状况:城区监测教室12间教室,人均教室面积合格率为0.00%;黑板的反射比检测合格率为2.78%,表面照度均匀度检测合格率为91.67%,表面平均照度检测合格率为0.00%,分配课桌椅符合率检测合格率为0.80%,课桌面平均照度检测合格率为66.67%,课桌面照度均匀度检测合格率为33.33%,教室噪声合格率为100.00%。
2.4.2中学教室卫生监测结果:全市初中学校卫生状况:城区监测教室12间,学校教室人均面积合格率为0.00%,学校课桌椅分配符合率合格率为9.16%,教室黑板反射比检测后达到合格标准的为13.89%,黑板表面的平均照度达到合格标准的为33.33%,教室黑板表面照度均匀度合格率为75.00%,教室课桌面平均照度合格率为83.33%,教室课桌面照度均匀度合格率为75.00%,教室噪声合格率为100.00%。
2.4.3高中教室卫生监测结果:全市高中学校卫生状况:城区监测教室6间,教室人均面积合格率为16.67%,课桌椅分配符合率合格率为43.33%,黑板反射比合格率为27.78%,黑板表面平均照度检测合格率为100%,黑板照度均匀度检测合格率为50.00%,课桌面平均照度检测合格率为100.00%,课桌面照度均匀度检测合格率为100.00%,教室噪声合格率为100.00%。
2.5儿童青少年视力调查:此次视力调查了7所教学机构(包括2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和2所幼儿园)。调查内容包括远视力检查和屈光检测,调查学生数量为2 177人,共检出近视1 115人,总近视率为51.2%。幼儿园6岁儿童近视率为15.1%(28/186),小学生近视率为42.0%(473/1 127),初中生近视率为70.5%(413/586),高中生近视率为72.3%(201/278)。
我市视力不良检出率随着学年的增加而增加,即中学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小学,高中检出率高于初中,重点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普通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排在常见病的首位。这可能与经济水平、教育制度、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有关,以及与选取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差异,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更容易用眼疲劳。也存在女性高于男性,这可能与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较少有关。本次调查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视力不良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例如户外活动时间、参加补习班、观看电脑电视的时间、距离和姿势等对高中生、初中生的影响比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更大,尤其是对高中生,应确保每天至少1 h的户外活动时间,确保每天不低于8 h的睡眠时间,能有效缓解视力疲劳。有助于恢复睫状肌调节平衡能力。高糖饮食是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除遗传因素外,视力与其学习、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手机、电脑、多媒体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等近视相关的行为,环境、近距离用眼习惯的改变等都会导致青少年视力不良的检出率增加。在影响学生视力的环境因素中,人均教室面积分配比及课桌椅的分配符合率的合格率均低,如果发育中的中小学学生长时间就坐与身高不相配比的课桌椅,不仅会增加脊柱侧弯的风险更会增加发生近视、斜视的风险。将严重影响到视力发育、身体发育,不利于视力保护、不利于生长发育。教室人均面积的达标能保证空气的流通、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和活动的空间。教室采光和照明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视力和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窗地面积比是青少年视力的保护因素。
龋齿是中小学学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与错颌畸形、牙周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世界范围内需重点防治的三大口腔疾病[4]。龋齿的检出率是我市所有常见病中位于第二位,龋齿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小学、初中、高中中,女同学龋齿患病率都要高于男同学。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喜欢吃甜食,甜食会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在饮食习惯对学生龋齿影响的调查中,发现喝含糖饮料,吃甜食,吃油炸食品等都会造成龋齿的发生。
影响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因素很多,近年来发现不良的生活作息与青少年的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育锻炼时间少、体力活动不足、久坐不动的静态生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有助于减少肥胖的发生,关于饮食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发现吃甜食,油炸食物,不吃早餐,不爱吃水果均可以导致肥胖发生。我市营养不良的检出率高于5%,多由喂养不当、膳食不合理和慢性疾病引起,相比较与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引起的重视相对较低,但是营养不良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现今,大部分中小学学生的膳食供给科学合理,极少见严重营养不良的学生。严重营养不良的发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家庭经济差,极度贫困,以致发育中的中小学学生所需营养得不到保障;二是本人患有重大基础性疾病,体质虚弱严重,表现出严重营养不良的体貌体征。
处在身体发育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应坚持经常的参加适度的体育运动。但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为当代的中小学生提供了外出有车坐、上下楼有电梯乘的生活条件,大人围着孩子转,使孩子极少参加体力劳动。随着电子产品的应运而生,将有益健康的户外活动人为的变成了网上虚拟的娱乐活动,居于室内甚至是躺在床上。加之在学生、家长及老师中心照不宣的存在一种默认的观点,只看成绩好不好、只看分数高不高,而忽略了身体锻炼。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让营养过剩的孩子无法通过运动去代谢进而产生肥胖,让基础体能差的学生得不到加强锻炼的机会进而体制会日渐下降。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不应该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学校按照规定在教学期间均设置了规定课时的体育课,但因有些学校设置的体育课内容活动项目单一,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爱参加达不到运动量,以致体育课不受学生重视达不到高质量的体育锻炼效果,也有的学校因课业安排、升学压力或体育老师资源紧缺导致体育课形同虚设,使学生在校内失去锻炼的机会使身体素质下降。对于青少年儿童,锻炼亦是一种观念,应与营养观念并存。科学、规律、适度的坚持体育锻炼,会使学生身心健康,增强毅力。增加户外运动,可使学生远离或降低发生颈椎病、腰椎病、斜视、近视、无精打采、神经衰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疾病的风险。锻炼的同时应注重锻炼强度,避免思维意识中为了节约出学习的时间而应付了事,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体力透支,增强肌肉力量,增强心肺功能,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锻炼。
学校虽是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各项能力的一个重要环境,但学校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提升体能的重要场所。许多家长的观念往往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对学校的选择更看重前项功能,后者的功能被边缘化或者是忽略,孩子也无形中更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锻炼身体。成年人的认知里清楚的懂得养生保健,清楚的懂得健身带来的益处,清楚的懂得没有了健康,人生的一切就无从谈起。这种意识思维更应更早的灌输与孩子的内心,使孩子从小就明白健康的身体是基础,能为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保驾护航,能为孩子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前程中保驾护航。“少年强则国强”,当中的“强”字就是强大的意思,强大中就包涵身体素质的强健。目前,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提出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在学生时代实现全面发展,使每一名孩子在学生时代均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里“体”的发展不可缺少。学校是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场所,学生每天早上七点甚至是六点半到达学校,下午五点甚至是晚上十点才离开学校,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学校渡过就是在各种补习班的教室里度过,因而学校环境优劣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会有极大影响。从现阶段调查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来看,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一般水平的多,身体素质达到强健的少;年龄身高比虽然比亲代明显增高,但身体单薄得多;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的锻炼机会多,运动能力强,但受地域限制,也有营养不良现象发生;城市学生锻炼机会少,肥胖现象发生的多,运动能力也不强;虽营养条件好,也有精气不神旺的孩子出现,毅力、耐力和免疫力都不强;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早早得了近视,并不是因在学业上用功过多,或许与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有关。
中小学生常见病问题亟待解决,应针对重点人群采取干预措施,实施个性化管理,改善中小学生健康状况[5]。针对监测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在学校、家庭和学生中开展学生常见病综合干预。对中小学学生学生、学生家长、全体教师及全社会人群,开展“灵动儿童、阳光少年”的健康行动,以每年一度的全国爱眼日、爱耳日及学生营养为主题的健康主题教育宣传日为契机,以近视、斜视、肥胖、营养不良、脊柱弯曲异常等中小学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为重点,引导并指导中小学学生形成自主、自信及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下列行动:①学校卫生标准的普及行动:编印《学校卫生标准汇编》材料,对相关行政部门,校领导,校医、全体教师、后勤管理人员、采买人员进行学校卫生标准的宣贯,培训并指导他们将学校卫生标准纳入学校管理制度中,监督学校落实并严格遵循相关学校卫生标准。②请进专家入校园行动。定期或不定期邀请防控专家组成员,针对学生中常见病、多发病及相关传染性疾病进行防控工作知识讲座及技术指导。在学生中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及相关传染性疾病的自我防控技能的宣讲;对体育教师、校医、保健医(保健师)、健康教育员、后勤人员和餐饮人员进行知识培训,并设考试问卷确保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其业务知识,不断提升其技能水平,将学校卫生工作落到实处。③开展中小学学生“健康月”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健康月活动,把学生常见病、多发病及相关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作为重点,全员参与,因地制宜,以多种形式宣传健康教育活动,牢记、掌握并加以实施科学用眼、规律作息、坚持足量运动、保持良好学习姿势、均衡膳食营养等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律的身心健康意识及行为。④“健康父母”的行动。提升学生家长对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意识,掌握并应用近视、斜视、肥胖、营养不良、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知识及技能。引导并带领孩子定期进行户外活动或规律的体育锻炼,保证时间、达到足量体力活动,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减少静坐时间、减少视屏时间和课外补习时间,着重关注居家室内照明的条件,及时掌握孩子身高情况,配别与孩子身高相符合的书桌椅,监督孩子保持坐姿正确,注意用眼卫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科学膳食安排应科学、合理,避免营养过剩及过饱或过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睡眠时间应充足;定期对孩子进行健康体检,对发现的问题,务必使孩子在正规得医疗机构得到及时治疗,最早、最大程度对疾病的控制和延缓采取治疗或干预手段。⑤“生活环境改善”行动。依托国家启动的"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项目,及时发现学校教学环境、学生生活环境和学校制定的卫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并指导学校,预留经费改善教学环境、视觉环境,及时监测桶装饮水各项卫生学检测指标、尤其关注学生食堂餐厅、厕所、学生宿舍等环境的卫生状况,将学校卫生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掌握学生身高变化趋势及时提高课桌椅的符合率,降低近视发生的诱因、减少肥胖及脊柱弯曲异常等引起学生常见病的发生风险。⑥关爱行动。对重点人群建立“学生-家庭-学校-医疗”四位一体的预防和控制模式,个性化管理,定期监测,开展随访,做到"四早"(早预防、早关注、早发现、早治疗),干预措施要做到有针对性,随访中要督促并指导其改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提供心理健康卫生咨询服务,避免因视力问题、体重问题、脊柱弯曲异常问题而产生的自卑心态,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并培养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开朗的性格;还应对相关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医防结合,延缓中小学学生常见病的发展趋势,降低其远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