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人格魅力及对弘扬自我革命精神的启示

2022-11-25 18:31:58梁晓宇
传承 2022年1期
关键词:刘少奇革命马克思主义

□ 梁晓宇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重庆 408000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有着紧密联系,与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和发展紧密联系,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即“十个坚持”,其中第十条历史经验是“坚持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自我革命精神是党加强自身建设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刘少奇的人格魅力与自我革命精神具有一致性和契合性,刘少奇一生为党的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研究和学习刘少奇的人格魅力,从其人格魅力中汲取精神滋养,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弘扬自我革命精神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文章在分析刘少奇人格魅力主要内容和自我革命精神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尝试找到刘少奇人格魅力与自我革命精神要求的共通之处,从自我革命精神的角度阐释刘少奇的人格魅力,又从刘少奇人格魅力视角探讨弘扬自我革命精神的基本要求。

一、 在实践探索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

刘少奇走上革命道路不是偶然,他有过艰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懈探求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努力摆脱封建家庭羁绊的痛苦过程。但他只要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就坚定地走下去,从来没有动摇过,他“是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光辉榜样”[1]。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少奇13岁,读过5年私塾。刘少奇的家庭世代都是农民,他从小就从事农业劳动,养成了热爱劳动、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德。同时,他也喜欢读书,在当地享有“刘九书柜”的美誉,这些都成为刘少奇能较早地接受新民主主义革命影响的有利条件。1913年,刘少奇进入宁乡县城的玉潭高等小学读书。刘少奇在这所新式学校里开始了解到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形势,他开始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大量阅读各种宣传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书刊。1916年夏,刘少奇考入驻省宁乡中学,又在长沙投入驱逐湖南反动军阀汤芗铭的斗争,直到把汤芗铭赶出湖南。“刘少奇在长沙读中学的时候,非常崇拜孙中山、黄兴和蔡锷,决心效法他们,走武力救国的道路。”[2]五四运动爆发后,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奔向北京。在当时五四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下,刘少奇又一次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选择报国途径而更加急切地求索和努力奋斗。当时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并且开始接触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到了北京之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慎重的考虑,决定进入河北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勤工俭学。由于有了在长沙、北京、保定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的实践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基础,所以刘少奇在1920年初秋从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毕业回到湖南后,便立即与在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如贺民范等人接近,并经贺民范介绍于同年冬天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接着又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准备赴苏留学。在这个时候,刘少奇虽然已经完成了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转变,但是当时的他还只是知道社会主义好,知道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并没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也不知道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从1921年春开始,刘少奇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学习了十月革命的经验,并且联系中国实际,反复思考和研究了中国革命的问题。1921年冬天,刘少奇终于在莫斯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刘少奇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探求,先是在国内的各种救国方案中倾向于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国民革命道路,又在与强大的封建习惯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选定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他的这个决心不是轻易下定的,而是认真、慎重的,经过长期考虑的,因而是不可动摇的。从刘少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那天开始,他确定了共产主义信仰,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崇高的事业,即为了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理论创新

由于长期从事党的建设工作,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够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1936年春,刘少奇受党中央的指派和毛泽东委托,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主持北方局工作。他主持北方局工作后,经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华北党的状况,认识到了遵义会议以后,全党范围内的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已经不占统治地位。但是,在白区的党和群众中,“左”倾思想影响依然存在。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遵义会议以后,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还没有传达到白区。1936年4月至7月,刘少奇先后发表了《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的区别及其联系》等文章,这些文章促使白区工作在犯了多年“左”倾错误之后开始新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党员数量不断增加,这给党中央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如何对全国不同层次的党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刘少奇根据时代发展的具体情况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提高入党条件。他认为,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处于无权地位,大多数先进分子的入党动机是单纯的。但是在党执政后,情况就不同了。“现在加入共产党,不独不要担负什么艰险,而且可以获得个人的许多保障以及荣誉、地位等等。”[3]68这就可能使形形色色的分子想方设法钻到党内来,在一定程度上对党的建设构成一种危险。由于中国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党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生产力的顺利发展[3]253。经过认真分析,刘少奇又一次把实践经验提高到了理论高度。基于以上分析,1951年4月,刘少奇在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会议上作了《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的报告,并论证了执政党必须提高党员条件,严格入党手续的问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党内干部思想上的变化,刘少奇又提出了党的组织工作正常化和党要管党的原则,提出了必须规定制度,实行监督,对国家领导人的权力有所制约;提出党的干部实行交流等理论原则。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建设道路,刘少奇专门抽出了大量时间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翻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实际和现实经验,写出了关于我国合作社经济发展的系列文章,并应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当中。刘少奇当时提出的这些理论原则,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以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为自我革命对象,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改造主观世界以提升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积淀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品格。刘少奇不但善于学习,更善于把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并且勤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达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境界;刘少奇还善于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

三、在求真务实中坚持实事求是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长时间在农村工作,党内很多同志对城市工作不熟悉,而刘少奇由于长期领导工人运动和在白区工作,对城市工作的了解比较多,他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建设问题上。他提出,正确研究和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国情和党情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发展策略的出发点。沿着这样一条思路,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还必须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和初期,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从生产力的实际出发制定的,因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刘少奇在这方面的伟大贡献是不能磨灭的。

1958年,刘少奇通过各种途径发现越来越多的地方报喜不报忧,经常“放卫星”,而且卫星一个比一个放得大,他对此将信将疑。不久,河北省邯郸市徐水县因为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轰动全国,刘少奇不相信徐水县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消灭了城乡差别等因素,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他决定亲自去该县调研了解真实的情况。到了徐水县,刘少奇发现该县实际上将吃饭不要钱认定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准,条件都没有达到共产主义标准。为了不打击基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刘少奇不是责备基层干部和群众,而是耐心教导大家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只有产品极大丰富了,三大差别逐渐消失了,我们才具备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

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刘少奇坚持定期外出视察、做调查研究。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了困境,为了查找原因,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活动号召。作为党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农村基层,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1961年春天,刘少奇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深入长沙、湘潭、宁乡三个地方调研。为了获得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刘少奇在调研期间坚决不让社队干部陪同,他自己和秘书直接到生产队和社员座谈,他还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实地了解情况。人民群众被刘少奇求真务实、平易近人的作风所打动,纷纷打消了顾虑,向他反映真实情况,反映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在调研期间,刘少奇在宁乡县东湖塘公社王家湾万头养猪场饲料保管室住了六天六夜,和基层群众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面对面交流。返回北京后,刘少奇如实向党中央汇报了调研情况,党中央对农村公共食堂和群众反映的一些重要问题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刘少奇实事求是的调研对党中央解决当时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1962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提出了两个“三七开”的观点。一个“三七开”是对过去四年工作的成绩和缺点错误的估计。当时,有相当多的与会人员认为,报告初稿中的缺点和错误讲得太多,而成绩讲得却不充分。刘少奇指出,成绩是跑不了的,缺点错误也是不能否认的,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全国总的情况看,成绩是七分,错误是三分。但各地情况不一样,要实事求是,由干部和群众去评价。还有另一个“三七开”,就是对造成当时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分析。当时与会的干部对这个问题看法也不一致。有很多同志认为造成困难的原因三分是缺点错误,七分是自然灾害;而有的同志的观点则正好相反。刘少奇认为造成困难的原因,三分是自然灾害,七分是缺点错误,刘少奇提出的这个“三七开”,对许多同志来说,一方面震动很大,破除思想上种种清规戒律的顾虑,另一方面是信心倍增,感到扭转困难局面大有希望了。刘少奇是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才得出正确的结论的。他在1960年冬访问苏联回国后,很快到湖南等地的基层做了几个月的调查研究,他家乡的农民告诉他,这几年天灾有一些,但是不大,困难主要是干部刮“三风”造成的,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他后来又到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去调查,证明了农民说的是事实。

四、在深入基层中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社会中产生的。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一共使用“群众”这一概念多达50次,他在文章中强调善于联系群众是共产党员必备的一个素养。刘少奇在主持党的七大章程修改工作中,对党的群众工作理论作了细致而详细的阐述,把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刘少奇指出:“党的利益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利益的集中表现。”[4]134这就表明,共产党员是觉悟的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以及整个民族利益的代表。

共产党员党性修养、思想境界的提高不能脱离实践,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作为党的领导人,刘少奇始终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人民的勤务员。20世纪50年代初,刘少奇特地从家乡找到了几个农民担任他的通讯员,要求他们每年给他写几封信,如实反映情况。党的八大召开前夕,刘少奇负责起草党的八大报告,为了使报告能真实反映党的实际状况,也为了获得真实的一线资料,1955年底到次年3月,为了真实了解全国教育、工业、文化、财政的情况,他先后33次召集有关部门座谈,全面了解了工业、农业、商业、财政、教育、文化等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在座谈中写下了几万字的笔记[5]。1956年以后,刘少奇到基层视察的次数特别多,大概一年有1/3的时间都在基层考察研究。从1957年2月到4月底,刘少奇深入4个省份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他时刻关心群众疾苦,为了不给当地添麻烦,他自己带着生活用品上火车。每次外出,行前他总要嘱咐随行人员到外面不准向人家提要求,不准接受礼物,不要让人家接送。按国家规定,刘少奇外出要乘坐专列火车,但是为了减轻地方政府的接待压力,他有时吃住都在火车上。

1960年5月中旬,刘少奇调研河南、陕西、四川后,带领几名水利专家,从重庆乘“江峡”号顺江而下,考察长江流域。在刘少奇考察途中的一天傍晚,其客轮所在区域遭遇了龙卷风,一场暴风雨倾盆而下。离刘少奇的客轮不远处的几条小木船跌落在浪谷里,传来呼救的声音。这时候,有人提议赶快救人,有人说,客轮偏离航道救人的话会有被大浪冲翻的危险,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国家主席的安全,客轮不能轻举妄动。而此时,正在船舱里批阅文件的刘少奇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要求立刻营救落水群众。1961年,刘少奇去东北大小兴安岭视察林区,前后一个多月,他也一直吃住在火车上。铁道部门有个规定,遇到专列通过,沿途客货车都要让路,以保证首长的行车时间和安全。刘少奇对此很注意,每次都嘱咐秘书转告有关人员,不要影响客运车辆的正常运行,他总是让随行工作人员转告铁道部门,把车停到不用的岔道上来。刘少奇本人艰苦朴素,始终以一个人民的勤务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和教育子女家属,不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谋取任何好处。他的两个孩子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读书时,刘少奇命令他们不准填写父母的真实姓名,不能在校学习期间搞特殊,不能有优越感。

刘少奇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宗旨,这一实践是他本人对党密切联系群众宗旨的理论贡献来源。刘少奇注重从思想上树立起人民的公仆的思想,为此他要求全党要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修养,自觉同腐败现象作斗争,他在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论述了拒腐防变的问题,郑重地指出:“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如果我们党注意到这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纪律性,就会好一些。”[4]413

五、结语

新时代弘扬自我革命精神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有效的方法或途径是常读常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6]只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读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广大党员才能真正走进马克思、在感性上认同马克思主义、在理性上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信仰,只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才能使广大党员读懂马克思主义,破除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增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弘扬自我革命精神需要推动理论创新。学习刘少奇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统一的精神有助于我们推动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实践相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因此,全党上下只有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做到真信、真懂、真用,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事业才会不断发展。

新时代弘扬自我革命精神,需要培养求真务实的作风。学习刘少奇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作风有利于培育自我革命精神。实践自我革命精神,需要认真检视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上需要克服一味地迎合上级、取悦下级的思想和做法,学会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在具体的工作中,既要考虑到上级的需求,也要联系基层实际;既要吃透上情,又要摸清下情,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了解情况,深入一线了解实情。实事求是,首先得从实际出发,弄清什么是真实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立足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新时代弘扬自我革命精神需要站稳人民立场。刘少奇不仅在实践上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将实践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他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杰出代表。自我革命需要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坚持贯彻群众路线,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才能推进‘以人民为中心’落地生根。”[7]深化学习刘少奇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有助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体而言,要从严明政治纪律高度,用惩防并举的方式,通过警示教育等形式,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党员干部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从群众愿望和要求出发,彻底摆脱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束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找准问题的时代特征和空间特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各级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相关工作内容,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勇于担责,善于落实。

猜你喜欢
刘少奇革命马克思主义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