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书信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2022-11-25 18:31:58刘亚琼
传承 2022年1期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

□ 刘亚琼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明确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崇高地位,并要求将伟大建党精神代代相传。精神的宣传教育具有抽象性,让新时代青年真正感悟建党精神,需要回到历史之中,引导青年走近当年的革命者,读懂他们的思想情感。而见证了峥嵘岁月的红色书信,使得中国共产党革命者的思想穿越时空,形象跃然纸上,是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珍贵遗产和生动教材。该文通过30多封共产党员的红色书信,挖掘其中蕴含和彰显的伟大建党精神。

一、感受“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基石

100年前,中国人民外受列强欺凌,内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主义和道路。在纷繁的思想中找到适合中国的科学真理,进行科学的思想启蒙,是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走上正确道路的先决条件。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救亡图存的科学真理,指导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之初,只是众多思潮和理论中的一种。而其在实践中不断展示出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吸引了有志之士研究、传播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救中国的彻底之方。在近代中国,曾经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政治主张,但都因不符合中国实际而无法实行。四川中共地下党员荣世正痛心于大姐看《圣谕》后,真诚而坚决地信“神”,为了拯救贫困的人,自己刻苦劳作、施济和劝人施济,最终却因找不到正确的道路而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荣世正在给哥哥的信中表示,“信仰应该坚定。问题是她所信仰的,是不是宇宙间的真理。……只知为善,而不知所以为善;只知救人,而不知彻底救人之方”[2]155。当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送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理论指导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二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指出了革命目的和力量来源,提升了革命者的精神境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革命以解放和服务人民为目的,也要通过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来实现。故根基、血脉和力量在人民。1926年,在陆海丰坚持武装斗争的沈志昂给妻子玩缪的信中谈道,希望可以成为“铁石的青年人革命家”,“以群众利益为自己利益,以群众生命为自己生命,为主义而生,为主义而死”[2]47。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民的事业是无限的。1928年,夏明翰在就义前写了3封家书,告慰母亲寄哀思,鼓励爱人托遗志,感恩大姐诉忠魂[3]。三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俄国式革命是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唯一方式。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有许多理论描绘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和路径。1920年,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谈道,许多人反对以一部分人的牺牲换多数人的福利,主张进行温和的革命,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为人民谋全体福利。毛泽东表示,“我对子升和笙两人的意见(用平和的手段,谋全体的幸福),在真理上是赞成的,但在事实上认为做不到。”[4]3因为办教育必须有钱、有人有机关,但这些都在资本家手中,只能进行资本主义教育。同样,“绝对的自由主义,无政府的主义,以及德谟克拉西主义,依我现在的看法,都只认为于理论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4]6所以根据中国国情,不得不选择俄国式革命。无独有偶,1921年,周恩来在给表兄陈式周的信中对比英国改革和俄国革命,认为“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5]。

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为共产党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是理论上的信仰,也是革命中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人带来了方向感、力量感、坚定性和乐观精神。一是指引着革命和生活的前进方向。有理想的生活,犹如航船看见了灯塔,不再迷茫。1948年,张学云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罗广文部任连长以进行策反工作,他得知妻子余显容走上了革命道路后写信道,“您的生活之舟有了舵了,而且大家行驶的方向也一致了”,“远远地就听着您在嘻嘻哈哈的唱扬您的快乐的生命,有理想有意义的生活。”[2]51二是提供了奋斗动力和历史规律的力量感。在黑暗中,有了远大美好的目标,就有了奔头和源源不断的力量。张学云对妻子说:“我觉得‘理想’是人生最有价值,最富于吸引力的东西,‘理想’是我们生活的原动力。”[2]152-153科学共产主义理想,不是来自头脑中寻求慰藉的虚幻想象,而是来自马克思主义里社会形态更迭的历史规律,提供着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的力量感。1930年,左翼作家殷夫(后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给作为国民党高级军官的大哥徐培根写信,认为“我自己已被我所隶属的集团决定了我的前途,这前途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我们全个阶级的”,“我们不会没落,不会沉沦到坟墓中去,我们有历史保障着:要握有全世界!”[2]51这让原本羞怯、被驯服的孩子拥有了无尽的力量,“我现在是列在全世界空前未有的大队伍中,以我的瘦臂搂挽着钢铁般的筋肉呢!”[2]51三是相信革命前途光明,坚定了精神韧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大量家书中,可以看到共产党员在黑暗的环境中,虽然遭遇艰难困境,但坚信理想终将实现。这正是他们极富韧性,身处深渊而毫不灰心的原因。1933年,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王若飞在狱中给铭兄写信,谈到监狱中阴湿秽浊,“气血渐衰,皮肉虚浮,偶尔擦破,常致溃烂。”[2]20但他却没有哀伤痛苦,在狱中教难友法语、俄语,还用拉丁语出墙报,宣传革命真理。虽身处逆境,但“对于将来的前途,非常乐观。这种乐观,并不因个人的生死或部分的失败、一时的顿挫,而有所动摇”[2]21。可见,共产党人心中的“前途”不是个人的,而是无产阶级、民族和国家的。即使组织暂时弱小,个体生命即将消逝,对理想的信念和乐观也不会改变。

二、体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崇高情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引领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使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是扎根于人民群众及其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政党,其在诞生之初,性质宗旨就不同于以个人或集团利益凝结的政党。成为共产党人,一是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功名利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胜利的路途十分遥远,危险随时可至,走革命道路意味着放弃个人名利。1925年,时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的邓恩铭给父亲的信中谈道:“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2]104张太雷家中原本希望他大学毕业后,可以谋得一官半职。1921年,张太雷在赴苏联前给妻子陆静华的信中写道,“我先前本也有做官发财的心念……但是我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2]97二是意味着超越自己所属的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和特权阶层。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不只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有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他们离开自己出身的特权阶层,走上革命道路。比如,国民党成都军区副司令韩任民的长子韩子重,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7岁被杀害在渣滓洞监狱外。1939年,韩子重去山西抗大第3分校前,给父亲写信表明心迹,“西北,是一块开垦中的新地。我们该去努力。我们要在努力当中去寻求自己的理想。”在他心中,新西北虽然物质条件不够,却是开垦中的自由的乐园,因为这里消灭了人剥削人,人欺侮人。“父亲,请把你的孩子愉快地献给国家、民族、社会吧。……这是给我一个灵魂的解放。”[2]160三是意味着为救中国劳苦群众于涂炭拼尽全力。1923年,俞秀松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之决志进军队是由于目睹各处工人被军阀无理的压迫,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我不能不首先打倒劳苦群众的仇敌。”[6]291924年,关向应在给叔父关成顺的信中表示,在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之时,自己已彻底觉悟,“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6]33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必须首先让中国重新站起来,进而富起来,强起来。奋斗主题的确定,一是源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困局。1925年,王稼祥给堂弟王柳华的信中写道:“你看社会阶级,多么悬殊;经济制度,多么恶劣,他们毕竟把全人类的自由幸福,都剥夺尽了。富者骄奢,贫者凄楚。”[2]48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强烈不满,是王稼祥等共产党人走上革命道路,改造社会的重要动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正在江西筹建新四军的陈毅给嫂子李白文写信:“慨然离家谋国,而国势亦陷垂危之景,艰难困厄,日夜围攻,毒手尊拳,谁能多让,浴血人生,直至于此。”[2]34二是源于建立强大国家,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使命。1921年,17岁的任弼时赴苏联留学前,给父亲任思度写信:“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2]41在谋幸福谋复兴的奋斗之路上,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心怀大爱,许多革命情侣一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比如,陈觉与赵云霄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结为夫妻,一道回国参加革命工作,相继被捕。1928年,陈觉给同在狱中的孕妻赵云霄写遗书,“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2]38

三、彰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磅礴力量

正因为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情怀,无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带领人民凝聚起伟大斗争的磅礴力量。

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有敢于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生命诚可贵,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正是因为心中有更加崇高的价值,超越了自己的生命。一是基于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真理献身。1935年,时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中弹被俘,临刑前给妻子的兄嫂写信,表明“弟在唐村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2]18。1941年,时任中共鄂南特委书记何功伟被捕入狱,敌人召其父亲前来作劝说工作,何功伟写信向父亲禀明自己坚贞不渝的革命信念。“儿献身真理,早具决心,苟义之所在,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父母兄弟环泣于前,此心亦万不可动,此志亦万不可移。”[2]52二是基于崇高的爱国情怀,为人民献身。革命者舍生取义,并非都是铁石心肠,正是因为心中有无比浓烈的爱,才愿意付出最大的代价!1938年,率领“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队”回国参战的沈尔七给母亲写信,“儿为了革命——抗日救国,多年未寄分文到家,致母亲生活更苦,心殊不安。唯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2]124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是辩证的,革命者看似舍了小家,但他们心中知道,小家寓于大家之中,只有保卫了大家,才能维护好小家。何功伟赴死看似对父亲无情,却是有情。因为他坚信,建立新中国后,父亲就可以结束苦难的生活,欣率诸弟妹,重返故乡,安居乐业以娱晚景。三是将自己看作伟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虽死犹存。1928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的徐玮在狱中给家人们写遗书,“你们应当看我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员”,“我现在心平如镜,并不痛苦,人生莫不有死,枪毙死得最痛快,况我死得有意义,请勿念。”[2]991928年,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最早的5名党员之一的钟志申,临刑前两天给两个哥哥的遗书中写道,“当我入党之时,就抱定视死如归的意志。我认定:共产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我牺牲生命,是为了寻找自由,为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我知道我的牺牲,不会白牺牲,我的血不会白流。”[2]85

共产党人不怕强暴,有英勇拼搏的斗争精神。在革命时期,共产党涌现了一大批不畏强权、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他们有斗争意识、斗争力量,明白斗争的意义。一是基于改天换地的社会责任。更好的社会不可能从天而降,必须自己拼搏创造。而推翻旧制度必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和迫害,必须英勇斗争。许多共产党员不仅身先士卒,还将这个道理教给子女。1929年,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何叔衡写给养子新九的信中传达了努力奋斗的观点,“幸福绝不是天地鬼神赐给的,病痛绝不是时运限定的,都是人自己造成的。”[2]641946年,叶剑英在给女儿叶楚梅的信中写道,“我们不是速胜论者。欢迎你们能够赶上这一场翻天覆地的斗争。我想你们没有一个是‘坐享其成’的人。你们是铁骨铮铮。”[2]89二是基于相信自己的反抗力量。共产党的力量在人民,而每个党员也是人民中的一员,要相信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力量改造社会。1921年,中共早期政治活动家高君宇写给石评梅(后来的恋人)的信中谈道,“评梅,你还是受制度于命运之神吗?还是诉诸你自己的‘力’呢?愿你自信:你是很有力的,一切的不满意将由你自己的力量破碎了!”[2]89三是基于明了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党的政治教育,使得士兵都懂得了战争的意义,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人民的解放。随着革命战争的深入,斗争的意义愈加深入人心。1948年,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的营级教导员许英(原名许彭山)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十年的革命锻炼教育了我,我完全明白我这十年的斗争是无比的光荣、伟大!”[2]161忍受艰难困苦,流血斗争,以死杀敌,是为了“母亲、弟弟的永远解放”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

四、铸就“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

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不仅仅表现在枪林弹雨和秘密环境中,捍卫党的事业;也表现在物质利益面前,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在暗无天日、极端残酷的监牢内,坚守信仰,保守秘密,永不叛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经历无数磨难未被打倒,正是依靠千千万万党员的赤诚忠心。一是体现在听党指挥,誓死捍卫党的事业。1927年,大革命失败,反革命谋袭武汉,形势岌岌。21岁的袁国平(后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给母亲寄了一张诀别照,并在照片背面写信,“余在第十一军政治部服务,也奉命出发鄂西,抗御强寇,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2]123二是体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移其志,不毁其节。1930年,曾任中共四川临时省委代书记的刘愿庵被捕后,四川军阀刘湘许以高官厚禄,动员其亲友劝说其脱离中国共产党,都遭到了拒绝。他在临刑前写给妻子周敦婉的遗书中,还在自责没有来得及销毁所有文件,可能给党带来损失。“我现在是准备踏着我们先烈的血迹去就义。我已经尽了我一切的努力贡献给了我们的党,我个人的责任算是尽了。”并劝慰妻子不要悲伤,鼓励妻子把“全部爱我的精神,灌注在我们的事业上”[2]163-164。

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庄严承诺。一是表现在物质利益面前,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相信党的革命理论和理想信念,不仅仅表现在思想和言论中,更表现在实际行动中。一些地主家庭出身的共产党员从自家做起,将土地分给农民,正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真实信仰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情感。澎湃烧掉田契,从地主子弟变身“农民运动大王”。1948年,时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校校长的朱瑞在赴辽沈战役前线前夕,给母亲及哥哥写信,“农民翻身,国家才能强盛。我家有地出租,这就是地主,应做模范,把地自动让给农民,这才算名副其实的革命家庭。”[2]144二是表现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人民事业奋斗终身。许多共产党员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中,为人民群众工作到最后一刻。1940年,时任中共山西代县城关区委书记金方昌被日伪逮捕,给两个哥哥的信中写道,“我在敌人的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我没有想过我再会活,也决不会活,我只有死。不过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2]122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活水源头。从党的精神力量维度揭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我们淬炼守正之心、补足精神之钙、点亮党性之光提供力量源泉[7]。每一封家书都将一位逝去的青春影像跃然纸上,开启一段尘封的红色记忆,是宣传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教材。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
将革命进行到底(节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8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音乐生活(2016年7期)2016-05-30 17: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