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合力论视域下中国力量的生成路径

2022-11-25 22:08张海防张家维
理论探讨 2022年1期
关键词:合力力量群众

◎张海防,张家维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46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235。习近平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1]235中国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巨大历史合力。它不仅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而且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体。合目的性是指它符合全人类的心愿和期盼,既能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又能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是造福全人类的正能量和善力量;合规律性意味着它的生成和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从本质上看,中国力量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总合力”的一个分力,即从中国的“力的平行四边形”中引出的一条合力线。恩格斯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这一比喻,深刻论述了世界各国人民如何共同创造历史以及人的主观活动何以造成客观历史结果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恩格斯合力论既为人们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钥匙,又为新时代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一、恩格斯合力论:凝聚中国力量的理论指南

恩格斯阐述合力论的本意,旨在破除19世纪末以来人们对庸俗经济决定论的迷信。当时,许多人包括一些所谓“马克思主义者”都按照庸俗经济决定论理解和看待唯物史观。他们不理解从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意志产生出客观历史合力的观点,更不明白“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命题的含义,甚至曲解其为“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1890年,恩格斯告诉约瑟夫·布洛赫,如果有人试图将经济因素歪曲为唯一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2]591。1894年,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提到,社会历史进程是经济、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经济起决定作用[2]668。恩格斯晚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致约瑟夫·布洛赫》《致瓦·博尔吉乌斯》等文献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合力论思想。

(一)凝聚历史合力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历史的创造者是“许多单个意志”,即具有不同目的、计划和愿望的人。若没有人的自觉和有目的的活动,或者说没有主体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就创造不出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史。庸俗经济决定论者们之所以视经济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是因为他们不仅忽略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历史合力的贡献,而且混淆了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事实上,自然发展史异质于社会发展史。自然界的运动具有自在性,而自为性或自觉性是社会系统运动的鲜明特征。在自然界中,所有动力均是无意识的和盲目性的,它们彼此发生作用,生成了推动自然界演化的合力。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3]302。

人是否具有创造历史的自觉性和激情,极大地制约着合力数量的多与寡。那些可怜的、忧心忡忡的奴隶,虽然整日从事生产活动,但鲜有创造和发明。事实上,工业上所有减轻劳动强度和缩短劳动时间的新办法,无论是机器还是合理的劳动组织和分工,都是有大量闲暇时间且充满着好奇心的自由民发明的。与自由民相比,奴隶的生产效率低下,对历史合力的贡献率极低[4]。

(二)人们根据共同意志和共同计划创造历史,能最大化地凝聚历史合力

人在创造历史时,固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计划和愿望创造历史,然而,“人们所预期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场合都相互干扰,彼此冲突,或者是这些目的本身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手段的”[3]302。因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按照共同意志和共同计划创造历史,能最大化地生成历史合力。1894年1月,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从共同意志、共同计划的新视角阐述了合力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2]669社会生产没有共同计划且单个意志之间相互冲突,以致历史合力弱小,社会发展动力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历史合力最大化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人们之间不再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而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53。在社会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条件下,人们有计划地调节生产,相互协作,生成了巨大历史合力,创造了一个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按需分配的美好社会。

(三)凝聚历史合力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集中统一领导

1890年9月,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中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2]592-593恩格斯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比喻众多相互交错的力量如何生成历史合力的复杂状况。人们在力学中用平行四边形表示力的合成,用其对角线表示合力的方向和数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互相冲突和抵消的无数个人意志,如同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引出的无数个合力线一样。历史的最后结局,就像所有四边形的总合力线,异质于任何一条组成它的分力线。在这些众多相互交错的力量中,有进步的和反动的,有推动历史前行的,也有逆转历史车轮的。由于它们在方向和性质上的不同,要么生成正合力,要么生成负合力。在正合力和负合力的作用下,历史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呈现出螺旋式发展的曲折过程。因此,为了防止无数“单个意志”生成的合力因相互冲突而弱化、变小,甚至出现负合力状况,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领导,确保历史的前进方向。

二、新时代呼唤中国力量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新历史方位。它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难得机遇,又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诸如妥善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如期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等。解决新问题迫切需要依托新动能、新力量,新时代召唤磅礴的中国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行。

(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凝聚中国力量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关于国际局势的一个重大论断。他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6]428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的要义在于世界格局中力量对比出现了“东升西降”特征。所谓“东升西降”,意味着以中国力量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或者说东方力量持续走强,而以美国力量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或者说西方力量呈现出相对下降趋势。在世界秩序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过程中,中国正稳步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近中央。

世界格局的演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当前,世界力量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质变,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必然遭到守成大国美国的遏制,这种遏制是长期的、高压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道路不是笔直的“涅瓦大街的人行道”,而是充满曲折、布满各种陷阱,例如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这些陷阱具体表现为海外利益安全风险高企、中美经贸摩擦升级、“断供”中国高科技企业、新冠肺炎疫情“甩锅”中国,等等。一旦中国力量被弱化,出现了与守成的美国力量在力量对比上过分悬殊状况,中国就会在将起未起、欲强未强的崛起节骨眼上跌倒,掉入陷阱中。因此,妥善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聚合起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战胜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凝聚中国力量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133。从本质上看,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生活需要与中国力量偏弱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低水平的“有没有”生存需要,转变为高质量的“好不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70另一方面,中国力量有待强大,因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依然依靠要素、投资规模等传统力量,而不是科技创新力量。

假设全国各族人民都过上了美好生活,就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实现了现代化。目前,世界上发达水平人口数量有十亿多,若再加上我国的十四亿多人口,共有二十四亿多,世界上的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现有世界发达水平人口的“美好生活”,主要依靠粗放型而非集约型资源消费方式。若二十四亿多发达水平人口都以现有消费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即使耗尽全球现有资源也不够用。习近平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上。”[7]20此外,我国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交汇期,即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一些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交互作用,产生同频共振;多数历史性交汇期都是互不联系、擦肩而过的。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中国共产党凝聚以科技创新力量为主的磅礴中国力量,是抓住重大历史性交汇期机遇、彻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

(三)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史,已逾百年。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距离圆梦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近,也最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创造了当代世界的“中国奇迹”后,我们将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放眼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更为宏伟的新征程,按照时代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凝聚人民力量,汇聚人民智慧,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我们党必将更好地激励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然而,往往越是接近目标,困难和阻力就越大,恰如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一样。习近平告诫全党:“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6]12虽然我国当前总体发展形势向好,但是也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从持续增长放缓到深度衰退,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少数党员干部忘记了革命者的角色定位,陷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状态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梦过程中曾经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凭借从群众中凝聚的强大力量,才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革命的胜利。同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动力依然存在于人民群众中。习近平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积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8]140今天,我们要克服实现伟大梦想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如同战争年代那样冲锋在前、前仆后继,带领群众攻坚克难,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中国力量。

三、中国力量的生成路径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恩格斯合力论蕴含着历史合力最大化的生成路径和方法论启示。它启示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用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是聚合中国力量的基本路径。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她的“意志”、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力量的核心和主导力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以其强大的领导力、创造力和感召力聚合起了磅礴的中国力量。习近平指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6]13

1.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坚强政治保证。习近平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6]16在凝聚中国力量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中军帐运筹帷幄”的“帅”,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各司其职。党中央的每一项决策部署,各级党组织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员干部忠诚于党的事业,总是率先垂范,把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作为崇高的理想追求,例如:蔡和森对党有“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坚贞;夏明翰展现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无畏;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却宁死不屈、同敌人战斗到底,一身铮铮铁骨、浩然正气;焦裕禄在临终之际仍念念不忘种桐治沙,表现出“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执着精神;等等。先烈们的忠诚事迹和英雄气概荡涤了社会旧风气,一种英雄主义新风尚取而代之,激励和鼓舞着普通群众争当英雄、学习英雄、敬仰英雄,聚合起强大中国力量。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立即形成了统一指挥、立体防控、全国一盘棋的疫情防控布局。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提出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制定了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的“作战”方案。党中央战“疫”号令一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皆闻令而动,“天使白”“守护蓝”“橄榄绿”“志愿红”迅速集结到指定地点。从省到村“五级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严抓防控,制订疫情防控方案、紧急调配医护人员和物资、层层传导压力,把党中央的疫情防控重大决策一竿子插到社区和村庄里,落实到群众中去。哪里有重大困难任务和艰难险阻,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带领群众冲锋陷阵的身影。钟南山、刘智明、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共产党员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誓言“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带领群众团结一心防控疫情,凝聚起抗疫阻击战的磅礴中国力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9]。

2.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创造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强大创造力的政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勇于创新、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聚合起磅礴的中国力量,推动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聚合起了强大中国力量。恩格斯合力论聚焦于生产领料私有制的社会形态,尤其是阶级矛盾尖锐、“单个意志相互冲突”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实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各个“单个意志”为了争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占有和使用权,不断爆发各种对抗性冲突。那时,中国大地上兵燹不断、战火纷飞,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弱化了中国力量,以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人民群众变成了无力站起来的“病夫”。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苦闷彷徨已久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5]45中国共产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三大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历史飞跃”[6]11-12。

中国共产党清醒地看到,若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勇于改革开放,破除一切束缚人民群众创造力、阻碍中国力量凝聚的思想和体制障碍。为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发起了一场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光大道,关闭了资本主义封闭僵化的老路。至此,我国彻底结束了因无数“单个意志”相互冲突而弱化历史合力的状况,激发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热情,凝聚起了磅礴的中国力量,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有强大聚合力,即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法宝,以举国机制攻关核心技术,研制出了许多重大、尖端的科技成果,增强了中国力量。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科技攻关局面。1000多家单位大力协同、集中攻关,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中国有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强大科技创新力量以后,便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邓小平讲:“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0]

其次,中国共产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地遏制了历史负合力的出现,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在恩格斯合力论中,“单个意志”的力量分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看,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正合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某个国家或地区来看,如果特定时期出现了族群内斗、自然环境被恶性破坏、社会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强敌入侵等重大风险,就会因为反作用力大于作用力而形成负合力,引起经济社会发展倒退,甚至产生亡国灭种的后果。

根据唯物史观,任何社会问题、重大风险都源自于社会基本矛盾。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尖锐时,最容易爆发重大风险。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从源头上消除重大风险的发生。习近平指出:“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7]834也就是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在源头治理,重在切断引发风险涟漪效应的“通道”。

因社会体制机制弊端而产生的“利益固化的藩篱”,即权力群体“权大利丰”的藩篱、先富群体“盆溢钵满”的藩篱和垄断群体“一股独大”的藩篱,违背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原则,妨碍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引发人民群众不满,容易滋生重大风险。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手段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治本之策。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味着通过变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新性和革命性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些人打着所谓“改革开放”旗号搞假改革,一心想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蒙蔽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假“改革开放”之名产生了大量反作用力,生成了负历史合力。负历史合力是逆转历史车轮、走回头路的动力。中国一旦在负历史合力的推动下走了回头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就会被中断,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便无从谈起,这才是我们面临的最重大风险。因此,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治本之策。习近平指出:“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11]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

恩格斯所说的“到现在为止人们不是按照共同意志”创造历史的状况,是指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状态。“单个意志”是自发的、感性的意志,若不上升为理性的共同意志,就不能聚合起强大的革命力量。当科学理论武装了群众、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精神信仰的时候,就会生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12]。

1.共同意志: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凡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都拥有了傲视一切、战胜敌人的真理力量。方志敏烈士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13]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指引下凝聚中国力量,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永远高举的旗帜。习近平指出:“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8]66

党员干部要通过“治学三境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精神信仰和意志:其一,要志存高远,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树立读完、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远大理想;其二,要忍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坐稳冷板凳,学习鲁迅利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沉思,即使“衣带渐宽”也毫不后悔,纵然“人憔悴”也甘心情愿;其三,要独立思考、学有所悟,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顿悟真谛,然后内化为精神信仰和意志。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自发产生,必须依靠先进政党的理论“灌输”和宣传教育,理论才能武装群众。因此,党员干部既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独善其身”,又要用其“兼济天下”,把理论学习成果运用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中。党员干部要通过榜样示范、理论辅导等方式教育人民,内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和共同意志,“转化为万众一心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8]59。

2.共同计划:凝聚中国力量需要久久为功

在恩格斯看来,人民群众在“没有共同计划”和“意向相互交错”条件下创造历史,必然性的历史合力由“单个意志”的偶然活动生成,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突出特征。资本主义的生产呈现出矛盾和冲突状态,表现为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没有共同计划”、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激化到一定状态,就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既弱化了历史合力,又敲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它必然为以公有制和“共同计划”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社会主义既有计划,也有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计划和市场调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498。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依靠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决定性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这并非可有可无的修饰词,而是画龙点睛之笔。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实施宏观调控、强化市场监管以及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在自由市场和政府计划的共同作用下,激发了经济主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防范化解了因没有“共同计划”而滋生的重大金融风险,聚合起了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中国力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社会主义的“共同计划”既体现在市场经济的微观领域中,又绘制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蓝图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三步走”战略规划。在提前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小康两个目标以后,又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制订了“共同计划”,而且还绘制了一张跨越百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有了“共同计划”的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时就彻底摆脱了“单个意志相互冲突”和无政府状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合起了改天换地的磅礴中国力量。

(三)用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最伟大、最有价值,这是恩格斯合力论蕴含的价值观。一个国家和社会若奉行人民至上价值观,就能极大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热情和能动性,从而凝聚起一股磅礴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习近平指出,一切国家工作人员要“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6]139。

1.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热情转化为强大的中国力量

人民群众不能随意创造历史,必须在遵循历史规律和客观物质条件的前提下创造历史,然而,人民群众又是在追求一定的目的和愿望的主观条件下创造历史的。在新时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最大愿望和需要是过上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若要最大化地凝聚中国力量,必须满足人民的愿望和需求,时刻为人民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激发和鼓舞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44也就是说,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私人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他的全部利益,必须始终做到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在习近平看来,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和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弄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6]137。因此,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6]136。“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根本价值指针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才有了自觉进行自我革命的精神,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激发出无限的创新和创造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不竭的精神动力”[14]。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境界是“无我”的状态。习近平指出:“我将我无,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6]144在唯物辩证法中,无和有是一对矛盾,二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无是指事物的缺场状态,有则是在场状态。习近平心中无我、忘我,心中牵挂的却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危和幸福。他还希望经过刻苦训练和努力,练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习近平说:“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8]141习近平心中装着人民大众,总是惦记着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脱贫、孩子教育等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庄严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6]33。

2.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凝聚中国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伟大民族,投桃报李的文化已经成为民族的基因,流淌在血脉中,代代相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不是服务者的单向行为,而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感情和力量的双向互动。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群众就把共产党当作亲人一样爱戴、拥护和支持。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8]21雷锋是中华民族中一名普通群众,共产党把他从一个孤儿培养成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就把党当成母亲一样爱戴,并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贡献社会、报答党恩。在新时代,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雷锋那样受党培养的人,他们爱戴、拥护中国共产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勉工作,凝聚成了强大中国力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和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目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当一个需要满足以后,就会产生更高的需要。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期待不断提升,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趋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给群众开空头支票,把胃口吊得过高,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哗众取宠、搞民粹主义。一些国家的教训表明,民粹主义是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由于过度福利化,用过度承诺讨好民众,结果因效率低下、增长停滞、通货膨胀,生成了负历史合力,引起社会倒退。

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直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进而构成民族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角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就是人民主体地位理念的延续和升华。其中,党的全面领导是新发展阶段顺利推进、新发展理念顺利贯彻、新发展格局顺利构建的根本保证,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则是凝聚中国力量、实现长远目标的核心和基础,成为中国力量的动力源。

猜你喜欢
合力力量群众
多措并举,积聚合力,推进“三高”转型发展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芪”心合力
多让群众咧嘴笑
合力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