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意识形态安全讲好中国故事的着力点及重点举措探析

2022-11-25 20:23
理论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外国受众

布 超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举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向纵深演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让世界读懂中国,营造良好的对外舆论环境,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一、把握讲好中国故事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讲好中国故事“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关重要”。〔2〕要“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3〕“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4〕综观这些重要论述,无一例外地贯穿着维护国家利益,在国际上消除偏见和误解的鲜明的问题意识。

1.讲好中国故事是消除意识形态偏见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偏见仍旧广泛存在于西方国家之中。在国际舞台上,讲什么、不讲什么、怎么讲,从来都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包含着政治判断和价值选择。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及一众政客称新冠病毒是“武汉病毒”“中国病毒”,从而妄图达到祸水外引的企图。

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偏见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从历史上看,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偏见来源于冷战思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共产主义“污名化”,特别是习惯于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将我国描述为“极权主义国家”和自由民主的敌人。冷战初期,美国就试图通过向全世界移植他们的价值观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安全。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的演说中指出:“人们普遍认为我们是自由的主要维护者,是自由世界的领导者。许多人都想断定,究竟我们这种自由是不是他们需要输入的一种产品。应该由我们来使我们的自由极其丰富,极其具有活力和自觉的纪律性,使得它的价值无容置辩,它的影响极其深远,而足以缩短共产帝国主义的预期寿命。”〔5〕美苏争霸时期,里根就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大谈苏联的政治笑话,为美国民众描绘了一个领导人愚蠢虚伪,没有言论自由,只有独裁专制的国度。

从现实原因看,意识形态冲突背后是真实的利益冲突。马克思指出:“迄今所有存在过的联合体,不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还是人为的造成的,实际上都是为经济目的服务的,但是这些目的都被意识形态的附着物所遮蔽和掩盖。”〔6〕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部分西方国家开始刻意传播偏见,“中国威胁论”“中国搭便车论”“对华文明冲突论”等舆论攻势日益猛烈,利用一切机会抹黑中国已经成为常态。

理解学术话语本身具有一定的门槛。即便我们把理论讲得再清楚、再深刻,也很难指望普通外国受众会阅读专业学术著作去理解我们的观点,所以直接向外国民众讲道理,可能会陷入传播效果不佳的泥潭,这时候就需要多讲故事,用故事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和误解。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述过抗日战场上的“外国八路”的故事,他提到了美国“飞虎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不远万里来华救死扶伤,德国的拉贝、丹麦的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中千方百计保护中国难民的事迹。“外国八路”的故事让外国受众明白,我们有着共同价值和共同情感,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而不是分属不同意识形态的两大阵营。他们接受了这个故事,也就接受了故事中的观点。

美国飞虎队队员格伦·本尼达的遗孀埃莉诺·本尼达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如今美国对中国存在一些偏见,这是由于对历史的无知。若能让广泛的美国公众看到中美军民同心作战,中国人民无私救护美国飞行员的真实历史,相信会有助于消除这些偏见的。”〔7〕

2.将观点和道理蕴藏在故事之中,符合意识形态叙事隐蔽化的当代特征。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早已不再是刀光剑影,剑拔弩张,而是披着文化外衣,以流行音乐、影视作品等为载体进行价值观的渗透,可谓悄无声息,化于无形。

从对外宣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的宣传是直接告诉别人中国是什么样的。但当前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也很有主见,导致一些灌输式的说教即便内容是正确的,外国受众也很难听得进去。

第二层次就是不直接告诉中国是什么样的,而是通过隐性宣传达到目的。例如,小说、电影、电视剧、音乐等都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都能感染人、打动人,为外国受众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外国受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也就深化了对中国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第三层次是在隐性宣传的基础上,给外国受众留出思考的空间,从而自己得出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同志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8〕讲中国故事就好比把盐混进食物里,让核心信息始终包裹在讲故事的外衣之下,吃完了食物,自然把盐也吸收了。讲故事看上去不着痕迹,似乎没有宣传,但让外国受众通过一个好故事,了解中国人性之美、中国发展成就、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外的友谊和传承,最终还是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意识形态工作的诸多策略中,隐蔽渗透往往比直接进行政治观点和价值观的灌输效果更好,而讲好中国故事无疑是这种策略的最佳载体和途径。

3.意识形态工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争夺国际舆论场的中国话语主导权,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而西方并不需要主动向中国讲好西方故事,这恰恰说明在国际舆论场上依旧是“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当“救火队员”,跟在舆论热点后面走,不能主动出击引导舆论,那么防控意识形态风险就将面临极大被动。其中的关键就是让我国的国际形象由“他塑”改为“自塑”,不能让中国与国际比较成为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的敏感源和触发点。

有研究者指出,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形象是“第三世界的中国”“新兴市场的中国”“东方文明的中国”“超级大国的中国”。〔9〕而上述展现在国外民众中的中国形象,主要是由西方主要媒体塑造的,这种状况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

讲故事是民间外交的重要手段,可以绕开主要媒体设置的意识形态壁垒,改变在国际舆论环境“西强我弱”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被动的局面,将我国的国家形象由“他塑”改为“自塑”,在外国受众心中塑造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

1937 年,美国东亚问题研究专家毕森一行奔赴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毛泽东那一代人在延安的时候,非常会讲中国故事,对于外国记者提出的问题给予了非常详尽和具体的回答,毫无顾忌地透露“具有完整情报价值”的“中国共产党的所有计划和意图”,清晰地塑造了一个正站立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充满希望的政党形象。外国记者艾飞·希尔在整理完采访记录后不由得感叹:“我曾经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但毛泽东却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能够统一全中国的人。”〔10〕

二、围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找准讲好中国故事的着力点

意识形态工作在目的上的旗帜鲜明与方法上的灵活多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要讲给外国受众听的,因此,就要在对方的立场上,按照对方的知识背景和接受方式去设计。具体来讲,重点要在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新时代”与“新任务”的关系、“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上下功夫。

1.既要“陈情”又要“说理”,让外国受众既“共情”又“明理”。讲故事往往与讲道理相伴相生,一个好故事可以胜过千万个大道理。我国古代民间故事往往有“醒世”“警世”之效。很多经典故事作品,如《伊索寓言》,作者的目的也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来讲述背后的道理。关于“情”与“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11〕

“陈情”的目的是“共情”。人们可以通过媒介来接收信息,但是对信息的接受却来自认同,而故事恰恰可以用情感驱动,搭建一座跨越鸿沟的桥梁。所谓共情,最大的“情”就是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一个“义乌的阿拉伯餐馆”的故事,一个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在义乌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在收获事业成功的同时,也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演绎了出彩的人生。这说明,中国梦与世界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内在相通。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能实现梦想的故事,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是全世界人民的“最大公约数”。

“说理”的目的是“明理”。要通过故事讲清楚中国道路、中国梦、中国主张,从而赢得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理解,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要讲清楚中国道路,道路问题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问题。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既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否则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要讲清楚中国梦,意识形态之争本质上是信仰、主义和制度之争,更是人心之争。以故事为载体描绘美丽的中国梦,可以用温度和情感赢取人心,在世界范围画出最大的同心圆。要讲清楚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主张是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的解决之道,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赋予中国故事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12〕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从这个高度去丰富其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要有时代价值。例如,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清楚我国为什么能成功阻击疫情,未来人类怎样通过合作战胜疫情,传递人类必将取得抗疫胜利,世界经济必将复苏的信心。

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还要能引发当下共鸣。例如,消除贫困是全球共同关心的焦点话题。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并不只是中国的故事,而应该看作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因此,可以从让每一个人过上好日子的角度,凝练一个个普通中国人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引发外国受众的情感共鸣。

3.兼备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中国立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导向,决定了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进外国受众对中国国情、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

我们所强调的中国立场与中国符号不同。前者偏抽象,更加注重内在理念的传播,是中国故事的内核。后者偏具体,往往表现为长城、大熊猫等显性符号,是很多外国受众认识中国的起点。以中国立场为基础所讲的中国故事是“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就是要从读懂中国历史文化中读懂中国自信,从读懂中国的和平发展中读懂中国主张,从读懂中国方案中读懂中国对西方道路的扬弃和超越。

“全球视野”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要求,决定了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找到与外国受众的情感共鸣点,进而放大价值共同点。

找到情感共鸣点,就要小中见大。要想讲清楚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们为什么要走现在的道路,并不见得一定需要通过宏大叙事来完成,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往往就是折射时代的一面镜子。有了情感共鸣,外国受众自然就会忽略文化上的差异和政治观念上的分歧,更不会认为我们是在向他们灌输政治观点或输出价值观。

放大价值共同点,就要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如果说“人同此心”是跨越文化差异进行共情沟通的前提,那么我们所要讲的中国故事,就是要强调“心同此理”,让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通过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外国受众在整体利益之同、发展趋势之同的思考中被感染、被说服。

近期,“一路象北”的故事引发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一群亚洲象冲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一路向北,长途跋涉500 公里到达昆明。外媒在大象迁徙的报道中,几乎给予中国一边倒的好评。美联社为此专门发文,指出“中国的漫游大象,正在成为世界明星”。有网友评论,云南一年的外宣任务都被这15 头象完成了。外国网友甚至评论道,大象知道,中国是个好国家。这充分说明,情感共鸣点和价值共同点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生长点。

三、以鲜明的问题意识讲好中国故事

讲中国故事与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讲故事,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故事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可以说,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一种政治传播方式,也是意识形态叙事的表现形式。具体策略就是:要有一个好故事,好故事需要好讲法,好讲法要有人来讲。

1.不断挖掘鲜活的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是要想把中国故事讲好,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断什么故事是有价值的,能够清晰表达我们的观点和立场,达到我们的传播目的。

要挖掘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清楚中国从何处来,现在在何处,未来将要到何处去。中华文明从衰落到再度复兴,有太多故事值得与全世界分享。挖掘普通中国人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过程,可以以小见大,折射中国的历史传统、所处方位、发展方向。普通人的故事虽然小,但是在有温度的场景,有共鸣的细节中,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外国受众的兴趣和代入感,从而加深对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主张的认同,让外国受众认识到中国梦和各国人民的梦是相通共融的。

要挖掘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告诉世界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好故事是世界语,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世界观”。美国等西方国家习惯于“国强必霸”的惯性思维,在大国权力博弈的框架中将中国的崛起看作输出价值观的直接表现,是在挑战西方一直以来标榜的发展模式,更是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有西方学者甚至称“一带一路”是当代的“马歇尔计划”,中国要借此主导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因此,要阐述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世界各国带来的重要机遇,让外国受众了解到中国和平崛起的故事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也是世界人民的故事,不仅属于中国。

要挖掘党史故事,从读懂中国共产党开始读懂中国。党史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也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素材。外国受众往往对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很感兴趣,从普通民众到专家学者都在探究中国崛起背后的密码。因此,有必要讲好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故事,让外国受众弄明白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2.善用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并不仅是要讲中国好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如果得不到有效传播,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全媒体时代以场景和数据为核心,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及受众体验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有助于中国媒体在海外影响力不足的情况下实现“弯道超车”,扩大中国故事的影响力。

从战略上看,要有意识地贴近国际社会需求主动设置议题,引发国际舆论共鸣。不能只讲“我想说的”,更要关注“你想听的”。要对外国受众的对华立场作出预判,对于与我国政治立场趋同、相左以及持中间立场的外国受众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制定确定讲故事的策略,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

从战术上看,要充分发挥我国在世界舆论舞台上的人力资源优势。当前,我国社交媒体使用量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社交媒体可以将中国故事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个人既是中国故事的亲历者,也应该成为社交媒体上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不论是战略还是战术,其核心都是争夺人心。要做到外国受众在哪里,讲好中国故事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在哪里。

3.借助留学生群体讲好中国故事。从15世纪开始,国外受众就开始通过西方来华外籍人士讲述的中国故事来了解中国,这些故事构成了西方世界感知中国形象的起点,甚至至今都影响着对中国的认知。抗日战争时期,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他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谣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13〕因此,要把“自己讲”和“他人讲”结合起来。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讲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美国畅销书作家金德拉·霍尔在《只讲故事不讲理》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故事是商家讲的,你不免对他产生怀疑,但客户故事就可以免去这种怀疑。而且,如果你的客户读到其他客户成为义务宣传员的故事,会受到鼓励,从满意的客户一跃成为义务宣传员。”〔14〕留学生这一“他者”群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可以发挥中介作用,不仅因为其在华耳濡目染,可以现身说法,更在于其天然地更加了解外国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认知需求。从对外宣传的角度上讲,我们就是“商家”,而留学生相当于“客户”,可以成为我们的义务宣传员。

因此,在当前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让留学生更好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充分挖掘留学生在促进国际理解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价值,进而将留学生培养成为认同中国、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在实践中,可以以建设留学生中国国情课程体系为契机,按照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进而解读中国三个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课程,不是简单告诉留学生中国是什么样,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中国为什么是这样,其中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从而培养一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友好使者。■

猜你喜欢
外国受众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外国小朋友怎样过春节
外国公益广告
曲艺受众分析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