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类蔬菜豆蚜的鉴别与防治

2022-11-25 18:32司升云望勇杨帆王攀骆海波周利琳
长江蔬菜 2022年5期
关键词:若虫触角蚜虫

司升云 望勇 杨帆 王攀 骆海波 周利琳

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别名花生蚜、苜蓿蚜等,属半翅目蚜科蚜属,是豆类蔬菜上的一种世界性主要害虫,主要为害豇豆、菜豆、扁豆、蚕豆、豌豆等,也是大豆、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其寄主也包括苜蓿、苕子、紫云英等绿肥植物,刺槐、紫穗槐、国槐等树木,以及荠菜、地丁、野豌豆等杂草。豆蚜分布广泛,世界各国均有分布,我国除西藏外,其余各地都有发生。参考文献在豆蚜形态特征的描述上不详细,也不尽相同,因此结合田间观察与室内饲养,利用KEYENCE VHX-J20T显微镜对武汉地区扁豆上豆蚜进行了测量,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1 为害特点

以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寄主的嫩叶、嫩茎、花及嫩荚上刺吸为害,受害初期致使叶片失绿变黄、皱缩畸形,生长点枯萎,嫩梢卷曲,严重时可导致叶片萎蔫、枯死,植株发育不良、生长受阻,影响开花结荚,造成减产。豆蚜排泄的蜜露和脱下的蜕极易孳生霉菌,使作物光合作用减弱,常造成荚果品质变劣、产量降低等。同时,豆蚜也是多种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

2 形态特征

豆蚜具有多型现象,武汉地区扁豆上豆蚜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2.1 有翅胎生雌蚜

长卵圆形,长1.7~2.0 mm,紫黑、黄褐、墨绿或黑色,略带有光泽;腹部颜色较浅,各节背面有不规则形横带,节间斑黑色。中额瘤明显;触角6节,全长1.55 mm,各节长度分别为0.08、0.06、0.35、0.34、0.24、(0.13+0.31)mm,黄褐色,第1、2节暗褐色,第4、5节端部和第6节颜色较深。第3节有感觉圈4~7个,多数6个,于外侧排列成1行;复眼紫褐色,眼瘤发达。前胸背面有黑色硬化带,两侧有短圆管状突起;中胸背板隆起,黑色,后端有2个突起;小盾片及后胸背板黑色。翅痣黄褐色、翅脉褐色,后翅具中脉和肘脉。足黄褐色,前足腿节和胫节端部、跗节,以及中、后足基节、转节、腿节和胫节端部、跗节褐色。腹部第1~6节背面各有硬化条斑,第1节及第7节两侧各有1对侧突。腹管圆筒状,长0.31 mm,黑色,细长,端部稍细,具瓦状花纹。尾片长乳突状,长0.15 mm,黑色,明显上翘,两侧各有刚毛3根。

2.2 无翅胎生雌蚜

宽卵圆形,体长1.8~2.1 mm,较肥胖,黑色、紫黑色或棕褐色,有光泽,体被薄粉。触角6节,全长1.44 mm,各节长度分别为0.08、0.07、0.36、0.28、0.24、(0.13+0.28)mm,黄白色,第1、2、6节及第5节末端暗褐色,第3节无感觉圈。喙可达中足基节。复眼紫褐色,眼瘤发达。胸部黑褐色。腹部膨大隆起,第1~6腹节背部各斑融合为1个大黑斑,各节分界不明显,各节侧面有明显的凹陷。足黄白色,腿节和胫节端部、跗节黑褐色。腹管呈基部粗、端部细的长管状,长0.36 mm,黑色。尾片长圆锥形,长0.13 mm,黑色,有微刺组成的瓦纹,有毛6根,尾板末端圆,有毛9~12根。

2.3 有翅若蚜

共4龄。1龄若虫卵圆形,长0.65~0.80 mm,黄绿色,渐被薄粉,复眼暗红色,初产时各附肢、腹管和尾片黄白色,近透明,后各端部渐变暗黑色;触角4节,少数5节,无翅芽。2龄若虫卵圆形,长0.85~0.94 mm,黄绿、棕褐、灰褐色,全身被薄粉,复眼红褐色;前胸颈状,中胸宽于前胸,其前缘肩角突出略呈长方形,始有乳白色翅突,但不游离于体表;触角5节,少数6节,中部浅黄白色,两端灰褐色;腹管黑色管状,尾片黑色圆锥状。3龄若虫卵圆形,长1.30~1.37 mm,棕褐、灰褐色,全身被明显薄粉,翅芽分离,前后翅在体表似黑色泡状突起;触角6节,第1、2、6节及第5节端部灰褐色;腹管黑色管状,尾片黑色圆锥状。4龄若虫卵圆形,长1.76~1.91 mm,前翅翅芽呈卵圆形,灰褐色,长达腹部第1节,全部覆盖住后翅翅芽;触角6节,第1、2、6节及第5节端部灰褐色;腹管黑色管状,尾片黑色圆锥状。

2.4 无翅若蚜

卵圆形或长卵圆形,无翅芽,体略长,其余同有翅若蚜。共4龄。1龄若虫同有翅若蚜,2龄若虫长0.85~0.95 mm,3龄若虫长1.34~1.48 mm,4龄若虫长1.76~1.95 mm。

3 生活习性

我国华北地区1年发生约20代,华中地区20余代,广东、福建等地30余代,世代重叠。主要以无翅蚜在苜蓿、紫花地丁、酸模、蜀葵、苦苣菜等寄主上越冬,在北方地区也有少量以卵在枯死的寄主上越冬,在华南地区可终年营孤雌生殖为害。当翌春气温回升至10~12℃时,豆蚜开始活动并繁殖为害,首先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几代,产生有翅蚜迁移到附近的豌豆、蚕豆,以及刺槐和国槐等植物上取食,当春播豆科蔬菜或花生出苗后,即迁入为害。湖北地区全年均营孤雌生殖,以无翅蚜在荠菜、豌豆、蚕豆等心叶及根颈处越冬,于5~6月及10~11月大量发生,豆类蔬菜开花结荚期是为害盛期,秋季发生严重。

有翅蚜对黄色有趋性,对银灰色有负趋性。有趋嫩性,一般氮肥施用多,植株嫩绿则蚜虫多。豆蚜在田间呈核心型分布,主要集中在嫩梢、嫩叶、嫩荚及花上为害。

豆蚜的发生与寄主、天敌以及气候等因素有关。豆蚜发育起点温度为1.7℃,完成1代积温为136℃,其繁殖适宜温度为15~24℃,最适温度为19~22℃,此时繁殖1代天数仅为5天;适宜湿度为60%~75%,当相对湿度高于80%,或低于50%时对豆蚜发育有抑制作用。湖北地区春秋季的降雨量、降雨次数,以及相对湿度与豆蚜为害期长短和为害程度呈负相关,降雨可有效降低发生强度,如入梅早则春季发生较轻,干旱则发生严重。

湖北豆蚜田间常见捕食性天敌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六斑月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岭以及食蚜蝇、小花蝽、蜘蛛等,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蚜茧蜂、蚜小蜂以及蚜霉菌等。

4 防治措施

4.1 预测预报

根据原有或迁入蚜虫数、天敌数量、正常气候资料及气象预报资料,预测蚜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确定防治适期。当有蚜株率达30%,平均每穴蚜量达20~30头时即应防治。

4.2 农业防治

进行覆膜栽培;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密植,可增强植物的耐虫能力;间作有利于通风,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蚜虫繁殖;及时中耕除草、摘除有虫枝叶,收获后应彻底清除残枝落叶。

4.3 物理防治

用黄板诱杀有翅蚜,每667 m2设15~22块黄板,悬挂高出作物20 cm左右。田间悬挂银灰膜条(宽10~15 cm)驱避蚜虫。

4.4 生物防治

于蚜虫发生初期,选择0.36%苦参碱水剂500倍液、5%天然除虫菊乳油1 000倍液、1%苦皮藤乳油800倍液、1%鱼藤酮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5~7天后视虫情进行第2次用药。

4.5 化学防治

选择25 g/L溴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 500倍液等喷雾处理。点片发生可进行挑治,着重对中上部进行用药,10天后视虫情进行第2次用药,注意安全间隔期。

猜你喜欢
若虫触角蚜虫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蚜虫婆婆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捕食作用
夯实为侨服务机制 多方触角深入基层
蜗牛
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