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娅,廖 炀
(吉首大学,湖南 张家界 427000)
近几年来,图书馆的职能有了更多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能AI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图书馆创新了服务方式,让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展现出了更高的服务价值。在目前的泛在知识环境下,作为知识社区的图书馆[1]如何利用当前的条件更好地服务公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研究着重在图书馆的新型服务模式上,比如提供企业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等,但是对于当下的大康养时代,健康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图书馆对健康信息服务的关注却较少,特别是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针对学生群体提供的健康信息服务十分有限。在这个前提下,研究高校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推进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03年,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无处不在,传统的线性知识链转变成一个多维的、复杂的信息网络空间。这一环境下,理念、资源和技术被整合,信息不断地被建构,而这些因素共同架构出了泛在化的知识平台[2]。作为泛在知识环境有机动态系统的核心——人,始终围绕着这一知识平台实现信息流的传播。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人人都可能参与知识的发布和传递,实体图书和馆藏数据库的价值利用性被大大低估;另外,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门户网站等一些信息机构甚至个人都成为信息资源的提供方,高校群体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而且获得的信息服务体验可能更加优于高校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受到其他知识服务机构的倾轧,其职能被动地被弱化。
不可否认,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爆炸式发展,让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求空前增加,丰富方便又快捷的网络信息加上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为图书馆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信息量急剧增加所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反而给高校图书馆带来更多的加工、组织、提供信息服务的机会;而大数据、虚拟技术等科技的发展、社交网络和社交工具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也为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3]。
因此,泛在知识环境让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可利用空间被压缩的困境,但同时又为其提供了创新服务的基底。
广义的健康信息泛指一切与人的生理健康、身体健康以及健康能力培养有关的信息。狭义的健康信息服务是指相关机构通过各种手段与措施向社会公众或特定人群提供健康信息的查询、宣传、推广等。
国内外图书馆提供的健康信息服务方式是多样的。比如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推出Medline Plus平台,面向全世界免费提供健康信息相关资源与服务;美国门罗县公共图书馆与Gale公司合作,提供健康咨询培训系统,读者可在线学习健康课程;华盛顿大学健康图书馆开发健康App,支持在手机终端上提供临床疾病诊断、药物信息、医学教育、预防医学等类型的信息资源的链接服务;美国威尔克斯县公共图书馆还面向社区成员开展健康知识服务讲座等[4]。
我国也有一些图书馆提供健康信息服务。比如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开设“健康信息素养教育”专题;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开设“中医药文化普及示范基地”专题,还组织工作人员实地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许昌学院图书馆在期刊推荐中推荐《健康指南》《健康与生活》等与健康信息相关的期刊;湖南省图书馆举办健康信息专题讲座;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图书馆举办健康科普专题书展以及科普问答活动等。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健康信息服务的开展不只是提供一个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开设健康信息服务专栏、开设健康信息服务培训以及利用各种媒体推荐宣传健康信息等线上的服务;还有举办健康信息知识讲座、举办健康知识图书展览、实地开展健康知识咨询及科普、运用阅读疗法辅助用户预防心理疾病等活动形式的线下服务[5]。
虽然目前高校图书馆涉及健康信息服务有限,但是其运行发展模式还是在不断完善中。相比较国内,国外的健康信息服务模式也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模式已经涉及不少高校。由于医学类院校自身的专业背景及特色资源,本身就具有建立医学数据库的显著优势。如天津医科大学的“医学肿瘤学科资源数据库”,成都医学院的“热生物学专题库”,中国药科大学的“生药学与中药学学科导航库”等,提供一些专业的医学信息辅助学生学习。我国有20多所提供这类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但是各个机构之间数据库很少互通共享,都设有IP限制[6]。
构建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整合资源,提高医学资源的利用率以及降低用户获取医学信息的门槛,方便快捷的同时又保障了信息的可靠性。这个模式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Medline Plus平台。该平台是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研发的在线医疗信息服务网站,是NLM致力于提高用户对网络健康信息获取的意识,帮助用户了解网络健康信息获取渠道的第一个试点项目[7]。其平台上的资料一般来自美国国立图书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以及其他相关政府机构,信息来源严谨可靠。而在我国,目前医学图书馆的此种服务模式还在理论探索阶段[8]。
健康信息服务专栏是在图书馆网站下设置专门的健康信息服务主题分类。如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主页下设置“健康信息素养主题教育”,其中包含了“健康教育网站”“健康教育知识”以及新开了“COVID-19防治”3个大类,读者可以主动自行学习。
读者、馆员与信息资源有效结合,指的是馆员将健康信息资源整合,通过一些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移动图书馆、微博、QQ等,或者相关的活动,如健康知识讲座、科普活动、图书推荐等,将相关的健康信息展示给公众。这种运行模式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相对容易实施的,但同时,如果想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对于推广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由于当前图书馆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有的还推出了自己馆的移动App,健康信息服务通过这种渠道让高校图书馆的受众更加方便快捷地感知服务,可以实现让用户随时随地查找利用健康信息、关注健康信息讲座活动与健康类书目推荐、进行移动健康信息咨询等[9]。
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健康信息服务。虽然这能够说明这一服务理念正在逐渐被正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要看到其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
从搜集的文献研究资料来看,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相关研究较多,如创新创业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专利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服务等,而一些健康信息服务相对较少,且普遍存在于医学高校类和公共图书馆中,很少有普通的或非医学类高校提供健康信息服务,这类高校普遍缺乏这一服务。
对于健康信息服务,国外在机制保障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美国建立各种图书馆行业组织,同时这些组织参与政府的决策,还颁布各项法案,比如《医学图书馆协会健康素养指南》,鼓励与支持图书馆开展健康信息服务。而反观我国,目前出台的与之相关的政策是“健康中国2030”纲要,还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图书馆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的政策,更不用说高校图书馆。此外,在专项项目资金支持上也相对比较少,高校图书馆更多倾向于硬性的文献资源建设以及更加具有功用性的信息服务。而健康信息服务是一种隐性的、非即时性的效益信息服务,很多情况下会被忽略。
健康信息是一种比较专业的信息,其工作内容需要一定相关背景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在国外,图书馆把健康信息服务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进行,多数图书馆设置健康馆员岗位,专门开展健康信息服务工作,进行健康相关知识的咨询及科普等。而在我国尚未有图书馆设置专门的健康信息服务岗位,高校图书馆缺少专业的人才来整合资源。
泛在环境下,知识更加分散,信息过载与信息中毒同时存在,过量的与被污染的信息未能正确处理并有效利用。目前提供的健康信息服务方式基本比较单一,更多的是以纸质书本、实地培训、咨询服务等线下的服务为主。在当前的大数据和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在健康信息服务呈现观念和实施能力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创新方式的不足,让这一服务未能高效实施。
为提高高校群体的健康信息素养,增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强化其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推进十分必要,从政策指导、人员配备,再到技术发展,都需要得以保障。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保障高校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开展的有力手段。近几年来,由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公众对于健康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市场上提供的健康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利益团体抓住这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市场环境,故意夸大或弱化某些健康知识,有的甚至以高超的营销水平促使公众买单,大学生群体成为买账的主力军。而如果这种信息虽然众多但繁杂的健康知识,没有及时被组织展示或科普出来,也没有相关的政策规范市场行为,就可能阻碍高校群体获得正确且前沿的健康信息服务知识。由此可知,建立健全市场法规这个大环境,以及出台高校图书馆开展健康信息服务的相关政策极其重要。此外,不仅在思想层面上要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同时在实际行动中还要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健康信息服务水平,提高高校群体的健康信息素养能力。
在美国,各层次的图书馆很早就开始了健康信息服务方式的探索,纵观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不难发现,它的医学图书馆和图书馆行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有一个成熟的体系,能够从顶层上指导各级图书馆整体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实现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而在我国图书馆界还没有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行业组织在健康服务方面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缺乏顶层设计,也就无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10]。因此,由高校医学图书馆牵头,建立一个高校医学指导委员会,指导非医学高校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开展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尝试。
馆员在健康信息服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提升服务能力的主要部分。由于健康信息服务涉及的专业性比较强,不仅要有基本的信息素养、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医学及心理学背景知识,因此在人员的选择上要更加谨慎,应该着重考量引进专业人才进行信息的筛选过滤和组织,高效而又科学地提供正确的、完善的健康信息。
与其他专业机构组织或个人的紧密合作,是高校图书馆能够普遍开展优质健康信息服务的保障。虽然我国跟国外图书馆提供的健康信息服务相比差距还较远,但是我国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比如与政府、社区、医院、学校、社会机构等部门相互协作,共建共享健康信息资源,发挥医学图书馆的资源优势、高校的人才优势、社会机构的服务优势等[11],共同打通优质、科学的健康信息的传播渠道,建立起相对较完善、成熟的健康信息服务模式。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互联网”“小数据”等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日常生活。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当前高校群体最关注的健康信息进行分析,对目标人群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与服务;而小数据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实现个性化服务。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要积极地开拓新的服务方式,善于利用MOOC平台推广或普及一些高质的健康知识课程;在新媒体的趋势下,可以利用多种平台如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以及小程序等,开设健康知识专题、健康信息书籍推荐、知识讲座、健康问题咨询等活动,创新交互方式,提供有趣有料的健康科普知识。
而在一些推广模式上,可以转换思路,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服务空间,将一些基础的健康信息知识,比如人体的构造、生育的过程、心理健康等常识问题用VR技术展示在受众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它实际上提供了嵌入式的知识服务,它能主动地去吸引受众而不是学校硬性要求塞给高校群体。正如前几年我国各图书馆引进的3D打印服务一样,为群体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编辑的创意空间[12]。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还起到了引流的作用,真正地做到了主动地去吸引受众,自觉地进行知识的被科普,而不是乏味地被动吸收知识。
高校图书馆的健康信息服务要做到精细化,离不开技术算法的优化。无论是普通的检索还是复杂的检索,搜索机制的易获得性和检准率都要做到相对平衡。在当下,信息检全固然重要,但是信息过滤同样重要。一些特殊性的健康信息的获取,比如查询滑膜肉瘤疾病案例,这种信息非常注重前沿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一些老化的信息应该在某种算法下自动被剔除掉,而对于这种疾病前沿信息的获得,也需要技术的辅助来实现知识发现。在知识发现中,图书馆可以运用基于知识图谱的方法技术,通过链路预测这种算法路径计算网络中两个知识实体之间的紧密度,从而预测它们之间未来产生“新链接”的可能性,最终提供给搜索者一个相对完善的又具有科学性的搜寻结果[13]。
泛在环境下,信息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给当代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要看到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一些高校群体往往忽视了自身知识水平的积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即时性的信息搜寻。一方面他们对健康信息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普遍地对此方面只能了解皮毛。基于此,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健康信息服务不仅要注重普通的健康科普知识的提供,还要注重高层次、前沿性的医学健康信息的教育,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健康信息素养的人才,不断为高校群体提供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