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恢复力理论启示的江苏旅游城镇化发展研究

2022-11-25 18:37王彦涛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7期
关键词:城镇化旅游疫情

汤 澍,王彦涛,汤 淏

(1.金陵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2.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当前,新冠疫情蔓延给国内外旅游行业与旅游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1],既暴露了行业的问题和短板,也提供了突破创新的机遇[2]。如何根据疫情发展随时调整危机应对的决策机制,助力旅游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我国旅游城镇化发展迅速,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驱动效果明显。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城市化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居于全国前列,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以旅游恢复力理论为指导,探索江苏旅游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江苏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江苏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将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稳步向好,从而推动地区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已取得系列成效。江苏的城镇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60.5%上升至2019年的70.6%;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9年已突破50 000元,达到51 056元;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于2018年突破20 000元,2019年达到22 675元。

旅游城镇化有效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丰富多彩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田园乡村、旅游小镇等,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如常州的“溧阳一号”公路,沿途分布各式精品民宿、田园茶坊、房车营地、观景设施,串联起220多个景点,连通周边县市,开辟出“以路为景、以景串线”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旅游城镇化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如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川星村,以“农旅融合”为切入点,打造出伊甸园景区,并开创性地探索出“让乡村回溯诗意、引青年回家创业、请游客品味田园”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成功带动了当地1 300多名村民就业。2018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几千元提高到了2.19万元,村集体收入达30万元,其中旅游业收入占70%以上,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2 江苏旅游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江苏旅游城镇化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存在着规划与管理混乱、服务与接待不力、产业基础薄弱、认知缺陷以及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1)规划管理尚未统筹。江苏旅游资源丰富,各地旅游城镇化发展形态不一,难以实现标准统一和统筹规划。此外,各地各部门项目盲目开工、各自管理,致使旅游城镇化管理紊乱。许多地方出了问题才出台规划,既加大了治理成本,又使一些资源遭到破坏,造成巨大损失[3]。很多旅游城镇缺乏基本定位,盲目跟风现象时有出现,项目重复建设频发。

(2)设施条件亟待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的重要前提,也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道路交通、住宿接待等基础设施薄弱会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水平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然成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瓶颈[4]。

(3)产品质量有待提升。一是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程度低。江苏风光优美且文化底蕴深厚,但资源向优质产品的转换存在巨大缺口。二是产品品类少,观光旅游占比大,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占比少,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5]。三是旅游与其他产业(工业、农业、娱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缺乏协同。四是旅游城镇同质化严重,城镇化设计缺乏特色。

(4)认识水平整体不高。很多居民和旅游者对旅游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比较陌生,对景区生态资源保护认知水平低,不文明现象频发。开发者认识水平也不到位,开发中存在建设用地布局与自然环境协同度低等情况,不仅破坏自然风貌和生态平衡,也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秩序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5)地区发展差异明显。虽然江苏整体上旅游城镇化水平较高,但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区域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尚未统一联网,道路、交通、通讯、给排水、环境卫生、旅游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协调,制约了全省旅游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3 恢复力理论及其应用启示

3.1 恢复力理论概述

恢复力(Resilience)源自拉丁文resilio,本意为:跳回的动作。1973年Holling[6]首次把恢复力引入生态学领域,同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将研究角度扩展到社会和经济恢复力等方面。从研究热点和趋势来看,2001年以来旅游恢复力的研究逐渐增加,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生态系统、社区、脆弱性、适应性、气候变化等方面。2011年后出现了一些案例研究(如群岛区域等)[7]。

国外研究方面,Gallopin[8]将恢复力理论引入社会生态系统,解释了社会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变化时的相互作用、复杂性和适应性。Gunderson等[9]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角度把恢复力定义为:在外界环境干扰下,系统仍能维持自身功能的能力。2000年Adger[10]将恢复力引入社科领域,并将社会恢复力定义为:面对外部的打击或干扰时,人类社会承受和恢复的能力。2002年Folk[11]提出构建恢复力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并提议将恢复力作为补充性内容列入《21世纪议程》,以提升其全球关注度。

国内学者对恢复力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刘婧等[12]对恢复力的科学价值及必要性作了论述;郑菲等[13]认为恢复力是系统从潜在危机中,以快速有效的方式,预测、承受、适应或恢复的能力。沈苏彦[14]将恢复力引入生态旅游地研究,提出生态旅游地是不可预料的、有适应性循环能力的、稳定的社会-生态系统。王群等[15]在综述基础上着重整合了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概念、阈值、驱动因素、定量评估、适应性管理等。郭永锐等[16]针对旅游社区恢复力,从源起、理论框架、影响因素、测度方法、恢复力思维下的旅游影响研究以及管理体制等进行了系统讨论。赵庆建等[17]提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是指抵御外部环境因素干扰、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持续稳定地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3.2 恢复力理论的应用启示

随着恢复力理论研究的深入探索,恢复力理论也被应用到不同领域中。在灾害领域,恢复力理论不仅被应用于诸如地震、泥石流、旱涝等自然灾害后的旅游地经济社会恢复重建规划、灾害风险管理控制等方面,还被用于“非典”、甲型H1N1流感、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社会秩序的恢复和旅游产业振兴;在社会—生态领域,恢复力理论被应用于社区旅游规划建设、旅游地人地关系、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经济领域,恢复力被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被应用于欠发达地区农户生计恢复、经济韧性(弹性)研究等方面。

在新冠疫情应对背景下,结合学者们对旅游业“脆弱性”“不确定”“韧性强”“恢复快”等基本特点的判断[18],旅游城镇化发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产业复苏。在旅游恢复力理论体系中,区域旅游业适应性框架(Reginal Tourism Adaptation Framework)认为旅游地恢复力的研究应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对旅游地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进行评估;二是识别和确定提高目的地旅游恢复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适应性措施以促进产业的快速恢复。

美国学者Lew[19]根据旅游目的地社区和企业面临压力的时间和尺度特征等,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社区的尺度、变化和恢复力模型”。该模型提出,在应对慢性压力(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经济全球化等)时,旅游企业的应对措施是建立长期的生存管理计划,目的地社区的应对措施则包括建立低碳和环保的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生态保护、制定文化保护政策等;而在应对突发性压力(突发性市场萎缩、重大社会经济危机等)时,旅游企业的应对措施有强化培训、促进经济多样化等,旅游目的地社区则应致力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健全等。根据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当前旅游城镇化面临的压力既有长期的慢性压力,如生态环境压力、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放缓等,也包括突发性压力——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旅游城镇化系统需要从战略、技术、理念、市场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应对。

(1)战略调整。旅游城镇应该适时对发展战略做出调整,推陈出新为其补充稳定的客源。疫情给旅游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重新规划未来战略的机会,并通过反思向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迈进。例如,疫情中,度假型旅游目的地表现出更多活力,其韧性和恢复力更强。

(2)技术革新。旅游业应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以帮助旅游业在恢复运营后有效地防控疫情。预约制可以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也能使景区环境承载力保持在合理范围。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技术产品运用大放异彩,扫码预约、刷脸认证等为游客办理入住、入园等,实现安全、高效的无接触式服务。未来,旅游城镇化发展应加速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化管理,促进疫后旅游复苏和消费模式创新[20]。

(3)理念强化。必须坚持提倡更为环境友好的旅游供给和更加文明的旅游行为。要加强对旅游社区的管理,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聆听他们的合理诉求,以村规民约等合理约束旅游社区居民的非理性行为[20]。提升国民素质和认知水平、减少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等。

(4)市场引导。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巨量旅游需求引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就旅游活动逐渐恢复情况来看,自主性的小众游、自驾游、亲子游等旅游方式安全性更高,特别是小众游、自驾游、房车游、休闲度假游、智慧旅游等业态将逐步成为主流旅游方式[21]。与此同时,康养度假、旅游演艺、红色旅游、网红打卡等新业态也将引领旅游消费的新潮流。

4 江苏旅游城镇化发展对策

4.1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做出科学规划管理

恢复力理论要求制定前后一致的管理计划以提高长期生存能力,而政府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职能为规划管理保驾护航。江苏旅游城镇化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各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制定符合恢复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规划并构筑科学的管理体系。在政策方面,继续通过金融、稳岗就业、降费减税多措并举的方式扶持市场主体面临的阶段性困难,推动行业复苏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要主动介入引导及监管,加强正面引导和负面约束。在项目引进、营销推广、深化合作等方面做好引导,通过负面清单制度、兼顾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多元约束机制来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机制,为旅游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现代治理能力

恢复力理论注重通过升级或改善服务以提高应对难以预测和不断变化的需求的能力,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检验。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方面,除了要加快提升硬件设施,还要融入“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潮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构建智慧城镇化发展模式,形成“数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科技赋能现代治理能力。要重视旅游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围绕旅游将疫情风险关口前移,避免或减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冲击[22]。除此之外,还应提升旅游城镇化的软实力建设,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其自身素质和职业认同,提升服务标准和水平,构建人文素养较高的旅游目的地环境,加速旅游城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4.3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打造优势特色品牌

恢复力理论要求提出减少旅游发展消极影响的建议,确定实施干预重点,达到系统优化的目的。新冠疫情刺激催生了新型业态,并对原有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要形成以旅游业为基点、多元产业的互动融合,以此来优化升级旅游城镇产业结构。在做好应对疫情风险安排和预案的同时,把握住国内旅游需求转变和旅游复苏的重要机遇,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实现转型升级。构筑起以特色景观(江南古镇、古典园林、沿海滩涂等)为基础、以特色文化(金陵文化、楚汉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等)为灵魂、以特色活动(主题演艺、康养度假、会展赛事等)为血肉、以特色消费(数字藏品、夜间经济等)为抓手、以科技创新(虚拟现实、元宇宙、物联网等)为引领的旅游城镇新业态产业结构。

4.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恢复力理论强调提升公众对脆弱性的认知,疫情让人们对之前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做出反思,迫切需要构建更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模式。要正确认识旅游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研究来提高恢复力,为旅游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建设和改善区域生态系统,使旅游城镇化和生态保护有机融合;治理和控制区域环境污染,实施节能减排,把绿色低碳作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主导走向;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城镇宜游、宜居、宜业、宜养的功能。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构建高品质、集约型、绿色化的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旅游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更加注重旅游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形成更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和谐共赢。

4.5 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推进统筹协调发展

恢复力理论要求补齐系统中的短板,确定干预重点以优化提升系统自适应能力。疫情防控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充分体现了合作才是未来发展的利器。要处理好旅游城镇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旅游城镇化统筹协调发展格局。对江苏而言,要把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有效经验推广到苏中、苏北,加快构建省内一体化发展格局。区域一体化发展能够推动各类资源在不同空间内的优化协调配置,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掘中小城市的潜力,加速形成江苏旅游城镇化的统筹协调发展格局。同时,要按照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通过旅游产业引领,推进相关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提升乡村社会环境和生活品质。

猜你喜欢
城镇化旅游疫情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战疫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旅游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