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深刻彰显历史辩证法意蕴

2022-11-25 17:50孙琳琼
关键词:辩证法共产主义逻辑

孙琳琼,解 缙

(1.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2.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1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拓展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意义的认识,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现代化道路的最新把握和客观研判,既体现对中国百年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传承,又具有强烈的新时代特色。 新道路对于历史主体、内生动力、发展目标等的思考深刻彰显了历史辩证法。 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把握新道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定位,需要借助历史辩证法的独特视角。 深刻领悟历史辩证法的内涵意蕴及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彰显,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真理性的认识,把握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内在原理。

一、历史辩证法的理论逻辑

作为把握现实社会历史、表达感性社会历史原则的重要方法, 历史辩证法(dialectics of history)是以辩证法的形式阐发历史观。 所谓辩证法的形式,即在表述理论时,从一个概念出发,经过概念的否定进展,阐发出一个概念系统,通过不同视域的融合,展现出理论的丰富内涵,最后在更高层次上回到最初作为出发点的概念,形成一个逻辑闭环。 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通过反思和改造黑格尔的“历史主义的辩证法”[3],确立了科学的辨证历史观。 黑格尔认为,逻辑是本体,历史是逻辑进展的结果,是辩证法呈现自身的手段和形式。 马恩颠倒了逻辑与历史的地位,认为辩证逻辑只是认识复杂有机整体的工具,历史才是要被认识的对象,是被描述者而不是描述他物的东西,比辩证法更具实体性,具有更真实的内容。 由此将“历史”从辩证法的形式提升为辩证法的内容,历史的辩证法(historical dialectics)被改造为历史辩证法(dialectics of history)。历史辩证法“现实的人” (wirkliche Individuen[4]135-136,直译为“现实的个人”①据统计,马恩在表述他们历史辩证法的起点时,三次用到“Individuen”即“个人”,两次用“Menschen”即“人”;他们之所以更倾向于使用“Individuen”,应是有意与哲学家用以指代人的“Menschen”区分;中文中的“人”没有异体的写法,“个人”和“人”的含义有差别,考虑到在中文语境中刻意强调两者的区别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歧义,本文暂不区分“个人”和“人”在使用上的差别。)为起点,分三条进路进行理论架构。 现实的人要生存于世,必须首先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资源,人不是纯粹的受动者,这使他们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否定自然的原始相貌,由此为自己的生存建立基础,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应被考察的对象。 其次,他们并不是作为单个个体独立地面对自然,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组织起来,以社会的形式对抗自然,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归入待考察之列。 要解释前两种关系的互相生成,只有将其放入动态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做到,于是历史辩证法最后将考察的目光转向具体的人类历史进程。 这三条逻辑进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得到了系统阐明。

(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考察历史

历史辩证法的第一条逻辑进路是“现实的人—生产—分工—共产主义的前提”,这条线索展开于《费尔巴哈》 章大束手稿[11] -[19]页[5]531-540。②本文参考广松涉的编码体例,将“费尔巴哈”章分为大束手稿[1]-[72]页和小束手稿{1}—{5}、{1?}、{2?}。 大束手稿和小束手稿中的文字基本一致,但细节上有多处不同——{1?}{2?}上有很多删改笔迹,有很多{1}{2}没有的关键论述——广松涉将这两张手稿编码为{1?}{2?},意在说明这两张纸上的文字与{1}{2}上基本一致,但又有一些不同的内容。现实的人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就是生产(Produktion)。 首先,马恩考察了最原初的生产(含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新的需要”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三个方面)、关系的生产和意识的生产三个环节。 随着意识生产发展到“纯粹意识”阶段,分工(Teilung der Arbeit)逐渐走向成熟。 其次,马恩考察了分工的三个阶段:自然的分工、“现实的分工”和固化分工。 分工的发展带来了私有制产生、由私有制区分的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虚幻共同体出现,虚假的统治代替真实的社会关系。 随着固化分工的出现及其矛盾的不断暴露,共产主义(Kommunismus)运动在历史上的出现成为必要的。 固化分工是对现实的人及其生产能力的否定,而共产主义则是对固化分工的否定。 历史辩证法第一条逻辑进路最终走向对共产主义的讨论,然而马恩此时对共产主义的讨论还是初步的,主要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前提。 共产主义运动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世界交往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的出现为前提,就后发环节包含了之前诸环节的本质规定于自身之内而言,此三者又可都归结到无产阶级的产生上。 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性的交往,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落到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即无产阶级身上,世界性交往将上述现象带到每一个民族中去,使无产阶级在世界各地产生出来。 当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发动革命时,共产主义运动就会在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 无产阶级成为共产主义运动实现的最终前提。

在这条逻辑进路中,出发点为现实的人,落脚点为无产阶级。 在马恩所处的时代,现实的人沦为无产阶级是那个时代现实人的普遍命运。 由此,历史辩证法的第一条逻辑闭环形成。

(二)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考察历史

历史辩证法的第二条逻辑进路是“现实的人—阶级—共同体—共产主义的目的”,这些环节在大束手稿[54]-[64]上半页[5]569-578被阐明。人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建立了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作为阶级的个人(Klassenindividuum),现实人之间组成的第一种关系就是阶级(Klassen)。 马恩分别以逃亡农奴形成市民阶级、市民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最终消灭阶级这三个历史阶段为例,说明阶级内斗争性、外斗争性和必然消灭性。 一个社会中可以存在多个阶级,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必然要形成一种号数为一的交往形式,这种形式即是共同体(Gemeinschaft)。 共同体的真实意涵是个人摆脱对某一阶级的隶属并进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场域。 按其真实程度,共同体分为冒充的、虚假的和真正的共同体。 真正的共同体(wirkliche Gemeinschaft)是由无产阶级建立起来的交往形式,这一形式,被我们通常称作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运动将实现三个目的:个人之间的真正联合、一切旧生产关系的被改造和生产力的被自觉控制,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之间的真正联合。 只有各个个人联合起来,才能完成后两个目的,而后两个目的的实现又将进一步巩固这一联合。

从人与人的关系考察历史这条线索,是以个人形成为阶级开始,以个人实现真正的联合结束的。 当个人在阶级关系中时,个人是偶然的个人(zufälliges Individuum),当个人之间实现真正联合,个人就成为有个性的个人(persönliches Individuum)。 个人通过一番矛盾进展在更高的程度上回到自身,从偶然的个人进展为有个性的个人,历史辩证法再次实现了首尾接续,历史辩证法的第二条逻辑闭环形成。

(三)考察实际历史过程

历史辩证法的第三条逻辑进路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古代所有制形式演变史—近代市民社会发展史—未来共产主义生成史”,这些主题分别在小束手稿{3}-{4}、大束手稿[40]-[53 ] 页 和 大 束 手 稿 [ 64 ] - [ 67 ]页[5]520-523、555-568、579-582得到探讨。①广松涉在其著作《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974年河出书房新社出版,2005年翻译成中文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手稿进行了整理编码。 他将篇幅较长的手稿片段称为“大束手稿”,以带方括号的数字对其进行编码,共编了[1]至[72]页;将篇幅较短的手稿片段称为“小束手稿”,以带花括号的数字对之进行编号,{1}至{5}和{1?}、{2?}。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抽象为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可抽象为生产关系。 马恩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5]567-568生产和交往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实际历史过程。 马恩先是以所有制的演变为线索,考察人类古代史。 当生产力和交往处于非常低下的水平时,人类以部落所有制(Stammeigentum)的形式组成社会,此时人类历史处于原始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初步提升,人们组建起城市国家,形成了古代的公社—国家所有制(antike Gemeinde- und Staatseigentum),人类历史进入奴隶社会。 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使城市国家发展为帝国,帝国的扩张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受到统一管辖。 为管理扩大了的国土,人们采取了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feudale oder ständische Eigentum),人类历史步入封建社会。 以上三种所有制形式对应人类古代史的三个阶段。 当农奴从封建领主的土地上逃走,建立起独立城市,人类历史从古代进入近代。 近代历史的载体是市民社会,马恩通过对市民社会组成形式的梳理,揭示人类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市民社会最初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是行会(Zunft)。 行会是近代市民社会的萌芽,但它带有较多封建色彩。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水力的广泛应用,手工工场(Manufaktur)代替行会成为市民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打破行会的空间分散性,将劳动者集中到统一提供动力的工场中劳作。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自然力广泛运用于工业目的,个人不必完成一项产品的全部工序,分工进一步细化,手工工场让位于大工业(große Industrie)生产方式。大工业造成了普遍而残酷的竞争、生产力的物化和劳动的“异化”,这些负面后果使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场成为必要。 人类当代史是共产主义的生成史,通过对共产主义运动发生的条件和结果的说明,马恩描绘出人类历史的未来走向。 当共产主义运动在对象、主体和方式三方面条件得到满足,即社会出现大量过剩财产、无产阶级人数众多、暴力革命成为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唯一手段,共产主义革命就会实际地发生。 共产主义运动将带来这样的积极结果:劳动成为自主活动,个人可以通过自觉的劳动达到自由;交往成为个人之间的真正 交 往 (der Verkehr der Individuen als solcher[4]113-114,郭 沫若 译 为“个 人本 色 之 交通”[6],《全集》本译为“所有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7],《文集》本译为“个人本身的交往”[5]582,魏小萍译为“个人自主活动的交往”[8],孙善豪译为“个人作为个人的交往”[9]。 笔者认为《全集》的译法最贴近原义,但译名略长,遂简称为“个人之间的真正交往”),个人可以在与许多人的直接交往中达到全面;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个人可以靠使用自己拥有的财产获得发展;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现实的人及其生产和交往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作为历史最后阶段的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的高度发展。 通过对实际历史过程的陈述,马恩描绘出一幅人通过自己的现实活动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历史图景,完成了历史辩证法的第三个逻辑闭环。

二、历史辩证法的实践逻辑

在完成对历史辩证法三条理论进路的考察后,我们可以透过马恩的理论话语分析其中蕴含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的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以及前人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对实践有着前哲始终未及的重视,具有一套独特且完整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实践性,在其选择以现实的人作为起点时就已被决定,并通过对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目标的揭示与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说明中体现出来。

(一)历史的起点:现实的人

当马恩将现实的人确立为历史辩证法的起点时,其哲学就具备了从理论通向实践的可能。 马恩之前的哲学家并未自觉地确立现实的人为哲学起点,致使哲学最终无法充分对现实产生效力。 古代哲学持实体性的思维范式,或如古希腊哲人将人视作自然的一部分或城邦的一员,或如中世纪哲学将人视作神的产物,都将人作为一个共相,在全体的意义上考察人。 近代哲学由于经历了强调个人感官和独立价值的文艺复兴运动洗礼,持主体性的思维范式,将哲学首先作为探讨个人如何把握世界之真理性的认识论研究,人被当作独立的个体予以考察。 古代哲学将人看作类的存在,近代哲学将人看作个体性存在,它们都未把人看作现实存在。 于是,在古代,哲学要么成为“死亡的练习”,要么充当“神学的婢女”。 在近代,哲学要么陷入独断论,要么陷入怀疑论,要么走向绝对唯心论,总之,都成为与现实较远的、与众人生活无关而只是少数人的特权的纯粹思维活动。 马克思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使哲学不仅是理论思维,还具有实践维度,从而使哲学成为可以与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的、可以并确实改变世界的力量。 这一变革是以确立现实的人为哲学的出发点实现的。

历史辩证法创始人将现实的人确立为其理论出发点,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类的意义上理解人,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 这一时期,马克思将人理解为抽象的类,从而无法科学解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产生,陷入两者互为对方的产生条件的循环论证的逻辑困局。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从个体的意义上理解人,视人为利己主义的个人,把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看作人的唯一规定。 这一时期,马克思将人理解为原子式的抽象个人,从而无法解释“人是环境的产物”和“少数人可通过教育改造大众”的二律背反。 直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才找到理解人的正确方法,即把人看作须臾不可离开物质生产实践的现实的人。 马恩不把人看作静观的对象,而是能动的主体,解释了异化与私有制在人类活动中的历史生成,说明了环境之被人改造和人的自我改造在人的实践中的双向互动。

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辩证法的出发点,不仅解决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的理论难题,而且还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人的片面理解,使哲学获得通达现实的实践意义。古代哲学将人理解为抽象整体,忽视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近代哲学将人理解为抽象个体,难以解释人的社会性。 传统哲学由于对人的理解是片面的,其所把握住的“人”并不符合现实中的人,其哲学只能是难以与现实关涉的理论哲学。 马恩在哲学的开端处抓住现实的人,坚持了哲学与现实在起点上的一致,并在其逻辑推进中时刻保持现实观照性和可实践性,使历史辩证法成为不同于传统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

(二)历史的目标:共产主义运动

如果说马恩选择现实的人作为理论的起点使其哲学成为一种实践哲学,那么,他们将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目标则更进一步体现出历史辩证法的实践逻辑。 按亚里士多德对人类活动的区分,实践活动是目的即是自身的自由活动。 康德将实践视作人为了自由的目的,主动运用自己的理智决定自身的行动。 马克思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对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并将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大至无产阶级,指出人类活动终将趋向共产主义运动。 实践活动有两重规定:目的即自身、活动即自由。 首先,共产主义运动是目的与自身相一致的活动。 共产主义旨在实现联合起来的人们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支配。 共产主义运动正是通过全世界生产者的联合实现的,这些生产者的具体行动表现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其次,共产主义运动是自由的活动。 共产主义运动将革除无产者身上的锁链,使无产阶级的生产劳动从被奴役状态转变为自由状态。 由于无产阶级将全人类之不受束缚当作击碎自身锁链的必要条件,故共产主义运动将造成每个人获得自由活动权利的客观结果。 共产主义运动是现实的人的最高实践形式,也是人类历史最终趋向的发展阶段。 与空想共产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社会理想家不同,由于马克思建立起了能与现实产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哲学,在他的语境中共产主义就不仅是理想化的理论预设,而更是可实践的现实目标。由于马恩历史辩证法特有的实践性,其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科学性,能够且已经成为引导人类历史进步的有效指南。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马恩将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目标,与历史辩证法是首尾相接的逻辑闭环并不冲突。 根据辩证法预设起点为终点的特性,以人为起点的历史辩证法也应以人为终点,将共产主义这一社会形态作为目标似乎有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特征。 然而事实绝非如此。 若只将人设定为人自身运动的目标,尽管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属性的不同,但无差别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往往引起不知所去的逻辑空转。 必须在现实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之间设定某种在本质上有别于人的中间环节,才能使历史辩证法所指涉的人类活动领域现实地运动起来。 这一中间环节在本质上有别于终点,但必须包含终点的全部规定,以至于实现它就是实现最终目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实际历史过程的发展都最终指向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运动将在历史活动的三重维度上表现为以下结果: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上,表现为生产劳动不受固化分工制约,成为自主活动;在人与人关系的维度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受阶级或假共同体的制约,成为个人之间的真正交往;在实际历史过程的维度上,表现为私有制社会的终结,人类进入公有制社会。 共产主义运动在以上三个活动领域都为现实的个人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创造了条件。 现实的人最终发展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起点的“人”在经历了一系列逻辑的和历史的否定进程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到了自身。 由此,整个历史辩证法形成一个逻辑闭环,共产主义是此逻辑链条终点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亦即在通向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道路上的最高环节。 由此可见,共产主义的生成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故将共产主义作为历史活动的目的,既没有违背历史辩证法的首尾一致性,也给人们指明了具体的活动方向,使理论能够有效带动现实历史进程。

(三)历史的道路:统一性与多样性

历史的起点和目标一经得到阐明,处于起点处的现实的人,为达到共产主义运动实现后的自身全面发展这一终点,将做出一系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现实的行动,这些行动组成的序列就成为人类历史行进的道路。 马恩的历史辩证法为人类活动确立了起点和终点,在现实中,各民族所走的历史道路却是多元的。 不同民族的历史道路之所以显出多样性,原因有很多。 首先,人类活动空间具有多维性,同一维度下的空间亦具有不均质性,这使得由于参考维度的不同,确定了起点和终点的人类活动未必像平面数学那样仅有一条最佳最短路径。 其次,即便假定人类活动的维数固定、时空均匀,由于各民族在未明确知道历史发展的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已经走出了距历史起点处的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可以是在任何方向上走出的,未必和马恩揭示出的人类发展一般方向一致,所以在历史辩证法指明共产主义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后,各民族才改变之前较为任意的前进方向,再从同方向的偏离正线的位置上向共产主义这个统一目标汇集,由此形成了“条条大路通共产主义”的目的唯一但路径不唯一的多样性局面。 再次,由于不少民族至今仍未在主观上将共产主义看作其历史前途,这就使由不同的次生性起点向唯一终点的回归道路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我们之所以不在历史辩证法的理论逻辑部分去讨论历史道路的多样性问题,是由于理论所涉及的是唯一不变的对象,多样性在理论思维中正是被排斥的东西。 正是由于理论思维在把握变动不居的有机整体上的困难,使得马克思之前的各种历史观无论在理论上得到了多大程度上的证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也难免黯然失效。 由于马克思哲学独有的实践之维,我们方可在历史辩证法的实践逻辑中谈论历史道路的多样性问题。

无论各民族是否自觉到或认可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的最终结果,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民族的前进方向是统一的。 未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人类前途的民族,出于提升生存安全度和生活幸福度的需要,会自发地追求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社会交往的优化,探索自己民族的现代化道路。 反共产主义者认定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最高阶段,然而他们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的生命也是建立在生产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的,从而反共产主义的民族也是要走现代化的道路的。 马克思主义者由于认识到共产主义运动的实现必然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从而也不可能不踏上现代化的道路。

在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诸条道路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最为值得人们关注的。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典型性。 一方面,在这条道路上行进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是快速的。 中国这百年以来走过的路,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上百年走完的路。 从百年前的“东亚病夫”到今日的负责任大国,中华民族实现的变革是翻天覆地的。另一方面,这条道路惠及的人口在数量上是其他道路无法比拟的。 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对世界上占人口比例大多数的追求现代化的较落后民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凝结着世界各族人民实现现代化的统一追求,又为各民族走好自己的道路提供了相较于西方模式更多样的选择,是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于自身的、应得到相当重视的个别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理论逻辑的合理性展开,也是历史辩证法实践逻辑所必然产生的现实性结果。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历史辩证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如果说历史辩证法的理论逻辑是在一般性的维度上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那么历史辩证法的实践逻辑则是在特殊性的维度上表明各民族历史道路选择的多样化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提出凝结着党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历史经验,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化表达,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归纳这一道路的优势,有助于从更多维度透彻理解历史辩证法的丰富意蕴。

(一)新道路彰显了尊重现实个人的主体性维度

马恩的历史辩证法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起点、终点和主体,作为充分肯定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的实践性学说,既克服了康德将历史过程视作自然意图之实现的这一可将人置身历史之外的自然主义倾向,也扭转了黑格尔将绝对精神视作历史运动之主体而将现实中进行逐利活动的诸多个人只看作精神实现自身的手段的颠倒世界观,更是有力抵制了资本主义社会将资本增殖而非人类社会福祉的增加作为人们开展历史活动之最终目的的错误方向。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袭承马恩对现实个人的关注,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紧密结合,并重看待。 现代化作为思想方式和生活面貌从习俗规定的框架内解放,转变为符合现代社会运转机制的新样态的过程,既会引起社会层面的整体变革,又表现为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转变。 一方面,没有人的现代化,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就难以成其自身。 现代化是由人推动的事业,如不造就出现代化了的人,现代化的进程就没有推动者。 另一方面,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是从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真正坦途。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最终落脚到人的独立人格的健全,它以人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和自由程度的提升为自己完成的标志。 马恩不对人作抽象的理解,把人被其环绕、受其影响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条件当作理解人的必要条件作同时的考察。 按他们的观点,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必然伴随其所处其中的社会的各方面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体量上表现为人口规模巨大,从本质上表现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内生模式上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外生道路上表现为走和平发展道路,贯穿其中的是对中国人现代化的深切观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现实的个人的观照体现在对现实个人现实性的实事求是的把握上,既体现在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制度安排,更体现在对个人全面发展所需要和所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协调全面推进。

(二)新道路彰显了立足现实美好生活的价值性维度

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是历史辩证法构筑的重要问题域。 历史辩证法关于人类社会未来生活的根本旨趣在于人的自由实现,体现为以物质生产力、生态自然、价值规范等现实确定性为前提的人的可能性的无限敞开。 对现实确定性与未来可能性的矛盾把握揭示了历史辩证法的开放性原则。 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美好愿景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旨趣是高度契合的。 美好生活的构建并不是在历史决定论逻辑下的必然实现,而是基于确定性生存目标的可能性生活意义的开启。 新时代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协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 人们的生活需要不断走向多元化、高层次、全方位、高质量。 这要求我们党必须立足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引导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以美好生活为目标不断开启和丰富现实生活的意义价值。 今天,人们对“美好”的关注和追寻日益高涨,政治经济活动日益彰显着美好向度,美好追求已然深深嵌入人民整体生活中。 对生活的理想性视角要始终立足于现实大地,自由时间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以任何一方的完成为逻辑前提,对美好的追求绝不能被圣化为精神供品,成为脱离生产领域自娱自乐的消遣。 美好应当也只能充当人类实践总体之一部分与现实生活保持多维交互的联系。

(三)新道路彰显了把握主要矛盾分析大势的能动性维度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源于社会发展根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这一规律形成于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实现。 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矛盾内蕴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对这一矛盾的把握彰显了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尊重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尊重中国人民的主体选择性,借助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否定性反思,实现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自觉把握和深刻认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充分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将其作为思考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依据,一方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铸造了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现代化建设中的困境和问题构成了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原因。 党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主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困境和重大矛盾,透过表象把握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以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应对和解答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展现出巨大的历史主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定型并进入新发展阶段,为世界现代化赋予了更丰富内涵和更高精神境界。

(四)新道路彰显了具有普遍性特征个体的现实性维度

马恩继承并发扬了黑格尔对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讨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汲取前哲精要之处,也是历史辩证法构筑的基本问题域。 对特殊性和个别性的肯定释放了辩证法的现实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领航探索中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现代化历程,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在党的百年探索中被不断充实和丰富,各个历史时期特殊的、复杂的社会历史构成了其具体实践场域。 党在领导人民自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丰富历史功业的基础上,总结过往成功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脉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这一道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定型并开启新发展阶段。 新道路立足于“五个文明”的协调推进、“新四化”的叠加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效应,指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对于整个普遍化、长期化的现代化进程,新道路在特殊性维度上把握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揭示了现代化道路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可能性,这正是历史辩证法的内涵之所在。

(五)新道路彰显了坚持运用历史思维的发展性维度

在历史辩证法视域中,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 现实因其许多环节尚未得到充分展开、复杂规定性尚未充分显露而难以被直接把握,必须借助于对历史内在结构逻辑进程的把握。 没有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相结合的历史思维,就无法让历史真正照进现实、指向未来。 新道路体现了对世界现代化整体进程、特别是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反思。 西方在享受现代化所塑造的技术理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进而演变成一种文明危机。 新道路内蕴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对西方“单向度”文明的历史性反思和超越。 新道路彰显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传承。 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中国人的稳定生存方式,传统文化始终从文化层面观照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为制约和影响个体及其社会活动的深层机制。 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中赓续,民族精神也在文化积淀中熔铸,新道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追求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对世界大势的客观捕捉为理论根据,深植于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特殊社会实情的现实土壤,是后发国家独立自主实现国富民强的杰出典范,我们须将这条凝聚了理论底蕴与实践意涵的道路更好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辩证法共产主义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逻辑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高高举起共产主义旗帜
——理直气壮地回击抹黑、诋毁、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行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