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宇颖 (三江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汇于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各环节,通过学科渗透和知识融合的方式,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教育部教高[2020]3 号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效,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江学院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本校土木工程专业主要面向基本建设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职业道德。
2016 年12 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学要改变重知识技能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这就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教育部教高[2020]3 号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摇篮,在育人和育才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2]。
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利用显性课程开展,如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这类课程基本在大一、大二开设,其理论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成熟,与学生的专业并无直接关联。通过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思政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相辅相成,课程思政依托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职业素养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专业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不仅要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提升自身思政修养,关心国家政策,政治立场坚定,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直观和深远的影响,教师对待课程的态度是否认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课程的心态,教师应充分备好课,提前到教室为课程做准备,不随意调停课,课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认真批改作业,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播正能量。
专业课教师要和思政教师“结对子”,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探讨教学方法,互相听课,思政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解决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要多参加思政方面的学术会议,和其他高校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育人目标是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内容中蕴含着爱国情怀、团结协作、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是本课程实现育人目标的途径。
2.2.1 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在介绍钢结构的发展概况时,由于钢产量低导致钢结构发展缓慢,直到1996 年钢产量突破1 亿吨,逐年钢产量快速提高,钢结构科学技术和工程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从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钢结构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到世界上里程最长、设计使用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港珠澳大桥,标志着我国的钢结构在规模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2.2 团结协作和工匠精神
在介绍钢结构制造简便、施工工期短的优点时,通过10 天左右建成火神山和雷神山的示例,4 万多名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建设者,协同作战,运用装配式建造、BIM 建模、智慧建造等前沿技术,根据现场情况实时纠偏,确保了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现场施工、资源保障无缝对接、同步推进,团队成员职业技能满足岗位需求,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大化利用时间,使工作效率实现最大化[3]。在突出钢结构优点的同时,说明了团结协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体现了工匠精神。
在介绍受弯构件腹板的局部稳定时,腹板的局部稳定[4]是采用配置加劲肋的方法来保证,加劲肋有支承加劲肋、横向加劲肋、纵向加劲肋和短加劲肋等四种形式,通过讲解加劲肋的构造和设计,引出团结协作的思政元素。
2.2.3 终身学习意识
钢结构设计理论经历了容许应力设计法、考虑材料塑形的极限强度理论、按极限状态设计理论体系等三个阶段,目前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中已采用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分析的极限状态可靠度理论,但还有一些问题如疲劳计算的极限状态等没有解决,板间屈曲后的强度、空间结构的稳定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4]。钢结构设计规范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从74 规范(TJ17-74)、88 规范(GBJ17-88)、03 规 范(GB50017-2003)到17 标 准(GB50017-2017)。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学习最新设计理论,掌握最新设计标准并将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2.2.4 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
工程伦理考察工程实践的社会伦理维度,其核心是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对社会和人类有着重大的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是面向基本建设第一线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毕业生未来主要从事房屋建筑、地下建筑、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这些都与人的生命安全和经济财产息息相关。
在介绍钢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时,通过工程事故的教训,分析事故原因,探讨工程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如何防范事故的发生,让学生理解“合理设计、正确施工”就是最低要求,增强底线意识,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同时强调作为土木工程师,社会责任重大,要有过硬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稍有疏忽,将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2.2.5 生态文明意识
钢结构建筑施工时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绿色、可回收或能降解的材料,在建筑物拆除时,大部分材料可以再用或降解,不会造成垃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从政策上积极支持发展钢结构,发布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均提出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课程授课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在钢结构设计过程中,优化设计,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采取以下方法。
在传统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基础上,更新教学方式,利用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通过图片(南京长江大桥、广州新电视塔等)、视频(港珠澳大桥、创新的力量等)等资源,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利用超星学习通进行课堂考勤和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设计相互打分环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期末采用在线考试形式,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和优良的诚信品质。
专业课知识点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根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引入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感受其中的思政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利用超星学习通发布相关工程案例,通过讨论、抢答和问卷等课堂活动探讨工程案例中的思政话题,引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钢结构建筑发展前景广阔,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