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其 (龙岩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福建 龙岩 364000)
我国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古建筑文化遗产众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文化资源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存在矛盾冲突,文化资源遗产的传承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探求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研究策略,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极其重要[1]。本文以漳平市双洋历史文化名镇为例,探讨寻求保护与发展古镇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衡点,在保护古镇文化的同时发展经济。
双洋镇地处漳平市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省道主干线永漳公路穿境而过,古镇上永漳高速新桥互通口23km,距漳平市区47km,距永安市63km。古镇距双洋动车站1.5km,交通较为便利。
1.2.1环境优美的山水城镇
双洋古镇群山相护,员当溪、石坑溪从西、北、东三面环绕,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及漂亮的孤形河湾。古镇就位于河湾之内,处于三面绿水环绕之中。主干龙自玉屏山山脉蜿蜒盘旋而来,玉屏山脉庞大而又舒缓,气场完全“辐射”在双洋这座古城上,再加上麟山和玉岗山两山,最终结穴于金凤山。
明堂后方还有芙蓉山和梯云山等一系列的山群为案山。古镇四面环山,如幕如帐,有“托”有“护”,与风有“挡”有“回”,既避且通。
双洋古镇的选址和布局上既体现了中国古代聚落的风水观念,又反映了城镇建设的营造理念。
1.2.2清丽淳朴的民居古建
双洋镇城内村曾为县治所在地,建筑类型丰富。县衙、文庙、关岳庙、先农坛、祠堂、书院、商业店铺、桥梁、古塔、驿站等分布其中。
双洋镇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相对集中,保存完好。双洋镇的建筑布局也注重因地制宜,建筑的朝向也因实际因素并不能严格按照坐北朝南之局势而建。通过院落、建筑本身来调整建筑空间,使之既能符合风水格局又能保证实用功能,整体严谨,局部灵活[2]。
古镇内特别是东洋村、西洋村村落的周围都是大片的农田,具有数量众多的田园式的古民居,建筑布局比较疏朗,一般民居之间隔以田畴,充满了田园野趣。
1.2.3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市
双洋镇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著名的贸易重镇。与周边地区相联系的古干道四通八达,在明末清初就成为四县八乡的物资集散地,进行着远近闻名的木材、毛竹、笋干等民间交易。现在,双洋还有安化街、太和街、青龙街、白虎街等街巷,长达数百米,仍保留有古铺前店后宅的建筑形式,极具传统商业特色。
1.2.4 物质及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元、具有强大的活力及生命力
双洋镇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间文化有汉剧、木偶戏、舞炮龙。汉剧是双洋民间传统剧种,汉剧也称“外江戏”或“乱弹”,传承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双洋汉剧与闽西汉剧是同一剧种,现在已经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脍炙人口的还有舞龙、舞狮、竹马戏、采茶灯、花船迎灯等传统民俗活动。此外城隍庙、文庙、关帝庙以及众多的祠堂、古戏台等都标志着双洋镇地域文化的丰富与繁荣[3]。
1.2.5耕读文化繁荣,教育事业发达
以前“耕读为本”“耕读传家”是绝大部分双洋人最主要的人生哲学,双洋人由此形成了崇儒重教的风气。县学、书院、学堂遍布古镇,教育的发达和读书风气的形成,使宁洋县科举鼎盛,人才辈出。
1.2.6革命历史厚重,红色文化在传承
双洋曾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辖岩连宁军政委员会。在南门桥亭有《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在观音亭墙上发现了铅印小报《浪花》,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是双洋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见证。东洋还保留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迹、遗址,如革命烈士纪念碑等[3]。
1.3.1双洋镇历史沿革
双洋镇原为宁洋县城所在地,宁洋县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 年)。在宁洋建县前,双洋地区属于龙岩县集贤里,明正统丙寅(1446 年)在此设东西洋巡检司。明嘉靖39年~43年,经明王朝批准,析大田、龙岩、永安等县边域等建宁洋县。
1939 年实行县、乡两级自治的“新县制”,撤销区署,改称乡镇。新中国成立后,双洋地区划归漳平县管辖,原城厢镇更名为双洋镇。
1.3.2古县城历史空间格局演变
双洋古镇原为宁洋县城所在地,原古县的空间场所是以县衙等官署场所为中心,县城内属于官府的空间配置已形成定制,清代沿袭。行政机关如衙署,文教设施如县学,祭祀设施如城隍庙,以及风云雷雨社稷坛等,军事设施如兵营校场等,但基本已拆除殆尽。这些设施往往占据城中核心位置,是建制县的空间组成的关键[4]。
布局:古宁洋县城衙署、学署与关帝庙祭祀位于整个县城的中部偏东处,城隍祭祀与分司(府馆、双洋书院、文昌庙)位于整个县城的中部偏西南处,整体位于县城中间且整体走向顺应风水轴线,同样也不同于北方正南正北的轴线走向,具有较强的风水选址特征。
1.4.1自然山体与山水环境评价
古镇周边自然山体整体保护状况较好。镇区西北侧及西侧山体存在挖沙取土现象。东侧玉屏山由于高铁修建,存在局部的黄土裸露现象,有待持续的水土保持建设,尽快恢复古镇风水格局中最重要的山脉。南侧的麟山及北侧的玉岗山绿化植被及山体轮廓线保护较好。
近年来,由于镇区发展及排洪防涝的需求,镇区建设有不同程度地侵占双洋溪河道滩涂地及裁弯取直的现象,石坑溪及员当溪现状无开发建设活动,自然景观较好,但有一定的淤泥堵塞,杂草丛生的现象。
1.4.2空间格局现状评价
文教场所。双洋中心学校仍位于明清时期学署所在地,并扩大了场所,其南部操场原是县衙所在地,县衙建筑毁于战乱后改为操场,历史上社学豫章书院已然保存,钟灵书院却已无保存。
祭祀场所。原城隍祭祀、关帝祭祀与天地祭祀,目前仅存关帝祭祀,城隍庙、天地祭祀(社稷坛、邑厉坛与风云雷雨山川坛)均毁于战乱。
商业与居住场所。城内村目前商业场所主要为城边南路沿街商铺与双洋路沿街商铺。原青云桥市与宁济桥市两个市场已消失。
宁洋县衙于民国战乱时期已毁,古县衙所在位置大部分现已成为双洋中心学校的操场。操场南部几乎为民国时期建筑,明清时期县衙本体遗迹已全无保存。
1.4.3城墙现状评价
原宁洋县城墙沿溪而立,将整个县城包围起来,并建有北门、东门、南门等城楼,起到了绝佳的防御效果。城墙已全部消失,现状为环城内村的城边西路,但在城南一线还留有部分城墙的石柱础遗址。
1.4.4 传统街巷及村落空间肌理现状评价
主要街巷传统尺度及走向尚存,但街道两旁建筑新建现代风格与传统风格建筑相混杂,保护状况较差。
1.4.5街巷看山景观视廊现状评价
安化街看芙蓉山景观视廊由于街巷两侧建筑过高,已被遮挡。
安化街看金凤山、玉屏山,云程街看玉岗山,康埠街看麟山山景观视廊保存较好,但局部被建筑物遮挡。
1.4.6 重要公共建筑相关景观视廊现状评价
由于建筑的遮挡,光帝庙看金凤山玉屏山山体景观视廊自然山体已无法看到。文庙看玉岗山、金凤山、玉屏山景观视廊保存较好,但城隍庙已消失。
1.4.7传统建筑现状评价
城内村村内部分地段古民居已改建为现代建筑,大部分地段传统建筑保存较好,现状传统建筑主要集中在村庄中心内部,新建建筑参杂其中。村中还存留大量的民居、宗祠,但多数年久失修、无人管理、损坏严重。其中宁洋文庙、关岳庙、钟毓堂、垂裕堂等这些建筑保护相对较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城外村保存较好的传统建筑有垂裕堂、余庆堂。西洋村和东洋村还保存有相对较多的传统建筑,如西洋村有德庆堂、燕贻堂、善庆堂等。东洋村保存较好的有祝圣寺、麟山塔、承启堂、世德堂、吴氏学堂等大量传统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4.8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现状评价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较为详细的文字记载与建档。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价值减弱,长此以往,将面临迅速消亡的危险。
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困难较大。镇内大部分的手工艺技能缺乏健全的教育、培训机制,传承和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尤其缺乏对传承人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资金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当前对此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不少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本次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镇域、历史镇区。镇域层面:规划范围为双洋镇整个行政区域,面积约466.63 hm2。历史镇区层面:将双洋镇区内文物现有古迹比较集中成片的城内、城外、东洋、西洋一同纳入,具体范围为东以玉屏山山脚为界,西以白吾线为界,南以S219与双洋溪交汇处为界,北以玉岗山山脚为界,面积约为91.81 hm2。
双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结构为一城、三村、三溪、四山、水运防御祭祀三体系。
“一城、三村”指以历史上的宁洋县城为核心,以及城外村、东洋村、西洋村为核心组成的村落范围的古村各类文化遗产。
“三溪、四山”指以双洋溪、员当溪、石坑溪以及麟山、金凤山、玉岗山、芙蓉山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格局。
“水运防御祭祀三体系”指历史上水运发达的宁洋贸易重镇为核心的水运线路片段和古城墙为防御片段,及社稷、风云雷雨坛为祭祀片段的相关各类文化遗产。
突出双洋历史文化名镇的特色,对未来建设提出保护引导,实行分层次保护体系,构建“镇域、历史镇区、历史文化遗存”三个保护层次。
镇域层面的保护主要对“远山近水”“山水共融”的镇域格局形态,以及镇域内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历史建筑的保护。
古镇区的保护主要指历史镇区自然环境、整体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保护。
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主要指各级文保单位、未定级文物、历史建筑、环境要素等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以及民间习俗、艺术、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以古街、巷为主骨架串联起的古镇的“一塔、二庙、三戏、四桥、五堂”的古镇整体空间格局。
对麟山塔、文庙和关岳庙、汉剧、木偶 戏、舞 炮 龙、“太 平”“青 云”“登 瀛”“化龙”等四桥,以及分布在城内、城外、东洋、西洋等镇周边村落最具代表性的“景德堂”“成德堂”“怡庆堂”“聚德堂”“承启堂”等五堂进行修缮,将其作为古镇的标志性景观点。
2.5.1 水运防御祭祀文化遗产体系的保护发展
深入挖掘商贸水运体系的文化内涵和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强调商贸水运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的保护。
对于两岸的空间环境整治,需要深入挖掘与商贸水运文化相关的资料,结合周边建筑现状,对开放空间体系、岸线景观与滨水建筑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文献查询及资料收集,明确古镇水运码头的位置,在原址设置标志牌,展示相关历史信息。
明确胜利路、横街等传统街巷的商贸职能。积极寻找原有店铺的继承人,传承传统手工艺技术,系统恢复传统店铺,以展示传统商贸文化[2]。
城墙作为防御体系的一部分,结合历史上宁洋县城墙走向,通过考古挖掘及文献查询确定原有城墙线位,结合绿地、开放空间设置标识牌展示相关历史信息。本次规划拆除红卫桥和环城路之间的破损民房,开辟滨河绿地,打造城墙遗址公园,展示城墙遗址历史资源与信息,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
风云雷雨社稷坛是双洋镇作为宁洋县城而存在的重要标志性构筑物,体现宁洋县城政府官员主持祭祀的一种国家祭祀行为,成为双洋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这些祭坛的原址设置标志牌,展示相关历史及活动信息。
对于重要的已消失资源,可根据资源特点,并结合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多种手段,对相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展示与利用。
2.5.2历史格局的保护
划定九鹏溪、双洋溪、石坑溪、员当溪等重要水体保护控制线,河流的改线、驳岸治理应慎重,严禁侵占水体空间,定期疏浚清理河道,沿岸禁止污水、废水排放。
严格保护村落周边山水格局,严格保护历史镇区与周边山、水环境的关系,保护相互之间的视线通廊关系。
严格保护镇域范围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
结合内河治理及景观提升,结合原有古树及其他环境要素,围绕宗祠、集市、广场等公共设施设置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
镇区内的城市建设应尊重原有历史地形,重点保护麟山塔所在山体及其周边的山地地形。
2.5.3重要公共建筑的保护
宁洋县衙文化起源于明,以其衙署建筑群为主体跨越了四百多年至今仍未消失殆尽,不管是双洋镇的民居建筑还是老人们心中的记忆都还有着其县衙文化的影子,保护双洋镇的县衙文化是名镇保护规划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县衙文化,将双洋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其内在的文化传承、文化空间与风貌营造有机联系起来,寻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实现历史文化名镇的复兴。
通过文献查询及资料收集,明确双洋县衙的位置,在原址设置标志牌,展示相关历史信息。
严格保护承载双洋古镇相关重要公共设施,重点保护现存麟山塔、大化龙桥、宁洋文庙大成殿等现存重要公共设施。
拓宽民主路至7 m,打通和梳理太和街、民主东巷。两侧用地安排服务于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文化展示、商业与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各类设施的服务功能,为镇区的建设发展及旅游功能做好基础。
2.5.4传统街巷及空间肌理的保护
严格保护与控制康阜街、云程街、安化街、太和街、白虎街、青龙街、新丰街、狗屎巷、太平路等9 条传统街巷的名称、走向、沿街立面尺度和传统风貌不变。
严格保护胜利路、横街等2 条主要商业街的小尺度传统街巷空间肌理不变。
对于太和街、青龙街、民主东巷、民主路、胜利路、横街等重要街巷的保护与整治,应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建筑高度控制及城市风貌控制的要求进行。
全面深入挖掘与传统街巷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设置标识牌,展示相关历史信息。
2.5.5景观视廊的保护与建筑高度控制
①天际线的保护
严格保护、修缮青瓦坡屋面,保护古镇的天际轮廓线。
②景观视廊的控制
重点保护古镇重点街巷与芙蓉山、金凤山、玉屏山、玉岗山、麟山等历史要素之间视廊的通达性。
③建筑高度的控制
为维护双洋镇的历史文化风貌,需要对古镇建设用地内的建筑高度进行具体控制。第一个层次为核心保护范围及紧邻核心保护范围的建筑,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7m 以内,脊高9m 以内,层数不超过2 层;第二个层次为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9m 以内,脊高12 m以内,层数不超过3 层。
新村发展用地内新建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21 m以内,层数不超过6 层。
从文化传承整体保护的观念为出发点,考虑到天际线的美观和视觉因素,核心区的新建建筑应控制高度,并与城镇整体风格相协调。并非简单的仅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而是综合考虑历史建筑和周边景观,作为一个区域整体保护[5]。
①通过保护规划,进一步确定双洋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结构、要素和实施措施,使其成为九龙江上游民俗与水运文化的重要展示区。
②保护双洋镇内多元宗教文化,彰显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展示区功能。使双洋镇成为耕读文化浓郁、地域文化鲜明、生态环境宜人、配套设施齐全、人民生活幸福的历史文化名镇。
③以提升双洋镇整体城市品质为动力,促进遗产保护及历史文化传承工作的有效推进,使乡镇建设发展与历史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相协调。同时,打造漳平市历史文化特色名片,进一步提升漳平市的城市形象及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