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华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巨野 274900)
羊肚菌是世界上公认的珍稀性菌类,药食同源,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营养价值极丰富,具有很高的保健功能。羊肚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菌丝结构和盘菌形态十分相似,伞部会出现褶皱,外观呈现蜂巢状,类似于羊肚,因此得名羊肚菌。随着市场上对羊肚菌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羊肚菌设施人工栽培产业的发展,羊肚菌产业逐渐由季节性生产向周年化生产转变,由产量相对较低向着高产稳产方向转变,由地区栽培向全国范围扩展,由单一栽培向着多元化栽培方向转变。为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羊肚菌的需求,需推广应用羊肚菌设施高产栽培技术,实现现代化种植,为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羊肚菌品种逐渐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目前推广应用较好的羊肚菌品种主要有变红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和普通羊肚菌。其中,梯棱羊肚菌适应能力和产量相对较高,种植面积较为广泛。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是近几年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并且呈现逐渐扩大的态势。在具体品种选择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要求,保障羊肚菌品种耐低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产量相对较高[1]。
菌种接种前10~13 天开始制作营养袋,每亩温室大棚需1200~1500 个营养袋。营养基质配比为干小麦65%、玉米芯10%、稻壳15%、泥土8%、石灰2%。营养袋一般使用高密度的聚乙烯透明塑料薄膜,厚度0.03~0.05 mm,规格为12 cm×24 cm。将配置好的基质放入,保证松紧适宜适当,捆扎后高温条件下灭菌3~4 h[2]。
需确保栽培环境阴暗潮湿,通风良好。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为防寒保暖,一般采取钢架或竹架结构,这样能够避免雨雪对大棚的不良影响[3]。
每年8~9 月及时清理大棚内部和周边杂草,内部可以采取人工清理或机械除草方式。菌种种植前20~30 天,选择晴朗天气,每亩撒生石灰100~150 kg,使用微耕机对土壤进行两次翻耕,深度20~25 cm,然后密闭温室大棚,这样能够杀灭土壤中的病菌、虫卵,有效预防病虫害发生流行。播种前翻耕,深度30~40 cm[3]。
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羊肚菌繁殖生长,一般有机质含量应保持在5%~10%,超过10%会影响菌丝生长,甚至绝产绝收。
制定合理轮作制度,避免在种植羊肚菌的大棚中种植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茄科类作物,上述作物易加重病虫害和病原微生物积累。病虫害较严重的温室大棚,应科学轮作,可在4 月中下旬种植绿肥作物,如各种豆科类作物,第2 年再种植羊肚菌,严禁和其他菌类轮作。
羊肚菌属于低温高湿类真菌,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有利于菌丝体分化。一般菌丝体较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子实体较适宜生长温度为5~15℃。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一般在10 月中下旬生产,确保设施密闭后温度能够达到20~25℃,低温能够持续维持在10℃左右。第2 年2 月下旬就可以采收,采收期在4个月左右。播种前适当洒水,保证土壤湿润,过于干燥不利于菌丝体的繁殖生长。
羊肚菌播种可以采用撒播或条播方式。撒播时将羊肚菌菌种均匀撒在畦面上,用钉耙或旋耕机使菌种和土壤充分混合均匀,每亩菌种使用量150~200 kg。播种后灌溉1 次透水,立即在畦面上覆盖黑色地膜,每间隔20 cm 打1 个透气孔,能够起到增温保湿作用,抑制无性繁殖造成的菌丝过度生长和杂草生长。
摆放营养袋能够为羊肚菌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这是实现高产稳产关键措施。一般在播种5~7 天菌丝出土、畦面上出现大量孢子时,应立即将营养袋放入畦中。使用消毒过的刀片,在营养袋上划十字切口,大小以营养袋中的营养料不脱落为宜,然后将农用地膜掀开,将营养袋开口处朝下与地面紧贴,轻轻压实处理,然后再将地膜重新覆盖,一般每间隔20~30 cm 摆放1 个营养袋。
播种后5~7 天,土壤表面逐渐变白,说明菌丝体已经在土壤中繁殖生长,要及时喷水保证墒情,过于干燥会造成出菇困难。按照少量多次原则喷水,保证土壤湿润。后期灌溉时可大水连续喷灌2~3 次,以沟内不积水为宜,这样生长的羊肚菌较整齐。菌体生长到2 cm 左右后严禁灌溉,否则易造成缺氧死亡。
羊肚菌是需氧性真菌,生长阶段应适当进行通风换气,保证羊肚菌菌丝体繁殖生长。出菇阶段需氧量相对较大,但此时外界温度相对较低,通风不当易造成大风吹死小菇。通风应按照少量多次原则进行,每次通风前可以适当提高设施内温度,避免突然通风导致温度下降,导致菌体死亡。畦面温度高于15℃时需立即揭膜通风,畦面温度低于5℃时要及时覆盖地膜。
羊肚菌病虫害防治主要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严格控制化学药物使用量。可以使用黑光灯、振频式杀虫灯或黏虫板杀灭害虫成虫,同时使用防虫网或防尘纱网防止害虫入侵。羊肚菌生长发育阶段严禁使用甲胺磷、氧化乐果、杀毒矾等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
羊肚菌生长到7~12 cm 左右、颜色逐渐由灰色变成浅灰色、菌盖表面出现很多蜂窝状凹陷后,应及时采收。采收时需戴一次性手套,使用消毒过的刀片,从基部切割,避免混入尘土、泥沙。采收结束后,立即清理泥土杂质,然后放置在烘干机中进行烘干处理。烘干后的羊肚菌按照质量分级处理,放置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
有效推广和应用羊肚菌设施栽培模式,能够显著提升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转变传统栽培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