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兽医创新工具的应用研究

2022-11-25 12:17朱广伟丁雅苓
农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兽医兽医工具

张 琳,朱广伟,逯 璐,丁雅苓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省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100;2齐鲁师范学院,济南 250013;3山东管理学院新兴业态发展研究所,济南 250357;4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济南 250100)

0 引言

创新是人类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时期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创新的出现离不开方法的支撑[1-2]。创新方法(要素)是蕴含在创新活动中并实现创新目标的起源和动力,是全面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3]。

中兽医是中国传统的兽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悠久的历史和学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独特的魅力[5],这都得益于技术的先进性和独特性,而先进性和独特性的产生则源于不断的创新[3]。与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史类似,传统中兽医的发展也是一部呈螺旋式创新发展的历史[6-7],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成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中兽医技术的需求和中兽医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创新方法中要素(思维、方法和工具)所处地位及其作用也就不尽相同。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探讨了传统中兽医创新思维的发展历史,明确了创新思维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本研究将植根于传统中兽医的创新史,对创新方法中的另一要素——工具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并探寻工具创新对传统中兽医发展的推动作用。

1 传统中兽医创新工具的定义

工具不单指工作时所需的器具,也是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工具的出现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并且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在人类实践条件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纵观科学发展史,每次科学发现的重大突破,都首先在工具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中兽医创新工具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实体工具,如治疗用的方剂、器具等,另一部分为知识形态工具,如诊疗经验、技术等。作为传统中兽医创新方法史的梳理和总结,本研究将聚焦实体工具,以针灸术和中兽药为目标分析创新工具对行业的推动作用。

2 传统中兽医工具的发展与创新

作为传统中兽医学科学创新的核心部分,工具的发展和革新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项成就背后都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从方法学的角度同样可将中兽医工具的演化过程分为萌芽期(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形成期(春秋战国)、发展期(秦汉至宋元)和成熟期(明清)。

传统中兽医中最具代表性的工具是针术和中兽药。针术是应用各种特制针具,刺入畜体的一定穴位,通过机械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8]。中兽药是指治疗动物疾病所用的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药,其中草药占80%以上,故亦称兽用中草药[9]。中兽药作为工具,在传统中兽医畜体治疗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0],且为中国独特的药物,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药效确实,价廉易得,是治疗动物疾病的首选。

2.1 萌芽期的工具分析

古代劳动人民在驯化动物之初就开始“孕育”防病、治病的技术,助力驯化成果。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原始的针灸工具——砭石(石针),可以说这是针灸工具的最初形态,它的出现是与动物驯养成家畜相适应的;之后骨针的发现,证实当时已开始使用针灸疗法[11]。根据对中国古代大量甲骨文和金文的分析研究,在商、周时期已普遍使用针灸疗法。《周礼》记载,周代“疗兽疡”的方法即为针药兼施[12]。此时期,中兽药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公元前11世纪时由于马已经用于拉车和骑射[13],所以马的健康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甲骨文的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用药酒防治马病,而汤剂逐渐成为常用的中药剂型之一[14]。

2.2 形成期的工具分析

中兽医形成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治病的原则和方法的建立[12]。据《周礼》所载,传统中兽医治疗兽病的原则是内科“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外科“灌而劀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养之,食之”,即无论内科还是外科,都需要先用中兽药进行治疗,外科在手术后还需用到托毒外出的方剂,最后再外敷中药。作为外治疗法,针刺术在此时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针具及其手法出现了分类,并各有适应症,如《内经》中所记载,九针中的馋针多用于破尾针穴、放血,治疗中暑、脑充血和黑汗病等[14]。

2.3 发展期的工具分析

随着经验的积累、方法和工具的完善,中兽医学科体系也逐步成熟起来。其中,本草药剂学和针灸学学说也在此时期建立。

中兽医在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和吸收人医所用草本植物的药用价值,并应用到畜禽病症的治疗。据汉简记载,汉代已有兽医药方,当时的剂型已有汤剂、膏剂和丸剂;至隋唐五代还出现了关于采药和种药的专著。中兽医用药基于对病症和药效的认识,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如马受鞍伤后形成鞍疮,使用石南草涂敷,因石南为风药,同时具有杀虫、消炎和止痛的作用。又如便秘疝是马常见疾病,浓盐水、芒硝油为常用药,当此病由伤热所引起,又会加入大青叶、寒水石或者郁金[9,12],但在伤寒时则不会加入。

针灸学在此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于对针灸治疗的需要,畜体解剖学应运而生,中兽医可以从针刺“得气”上判断骨骼、神经与肌肉间的关系,于是形成了治病所需的穴位。《司牧安骥集·伯乐针经》提出77个穴位,171个针刺点,至今仍在使用。对于针刺的手法也提出了“看病浅深,补泻相应”的治疗原则[15]。此外,对于各种针具的适应症和适用穴位也有了一定的概括,这些都体现在如《马经孔穴图》等针灸著作中。

2.4 成熟期的工具分析

得益于统治阶级的重视和鼓励,此时期是传统中兽医整套系统理论和施治方法形成的时期。在色脉诊断、望形察色的系统理论和难治大病、辩证施治系统总结的指导下,作为治疗手段的兽用中草药和针灸也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发展。中草药方面,不再单纯使用单方、偏方性质的药方,开始采用对症治疗、多药配伍的组方;还对不同病症治疗的方剂进行了系统总结,出现了《元亨疗马集》、《活慈兽舟》等经典著作[16-17]。针灸学也出现了专门的理论总结,施治穴位也扩大到360个,同时还出现了较为先进的火针疗法,针刺疗法已普及到禽病的防治[18]。

3 创新工具对传统中兽医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学创新,作为认识活动和社会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主体—科学工具—自然客体”动态系统,作为中间环节的科学工具是科学发展的杠杆,也是寻找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因和科学认识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1]。传统中兽医的发展也是在创新工具的推动下实现不同历史阶段跃迁的。

3.1 创新工具推动了传统中兽医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原始时代,先民为了保证驯化动物的成功,需要保障动物的健康,石针和骨针的出现与应用成为兽医针灸疗法的开端,而药酒与汤剂之于马病治疗的尝试验证了中药用于动物治疗的可能,植根于中医的中兽医学科的出现已具备条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炼铁技术的出现和铁制工具的应用促进了铁质针具的出现及分类,为中兽医探寻不同疾病的最佳诊疗方式,即针具的适用症、施治手法等创造了条件,逐步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为更多复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经验,所以在此时期,中兽医能够形成自己治病的原则和方法,这也是传统中兽医学科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从西汉起,中兽医就不断认识和吸收人医所用草本植物的药用价值,这就为畜体疾病的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建立了适合畜体的辨证论治和方药选用策略;针灸学术在此时期更是催生了畜体解剖学的诞生,并确定了针灸所用的精准位点——穴位及配套治疗方法(适用症、针具、手法),进一步完善了传统中兽医学科。创新工具在推动传统中兽医学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为自身的再创新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成熟期,随着症候学、辨证施治、脏腑学说等的建立,中药的多药配伍、对症组方、依症组方逐步出现,同时针药兼施,“针不离方,方不离针”的创新应用也呈现出来,促进了传统中兽医学科的成熟。

3.2 创新工具激发了传统中兽医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出现

前期研究已指出,思维的改变是创新的起点,而新的思维能否形成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就需要工具来实现,而工具的创新往往也会推动思维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1]。在传统中兽医演变的进程中,每一个创新思维的产生都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如为了满足食物的需求,中国先民开始驯养野生动物成为家畜;为了保证战马的健康,汲取中医的方法治疗各种马病,这些思维决定了当时工具的水平,但同时工具取得了创新,又会催生新的思维的产生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因冶铁技术的进步而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19-20],促使中兽医对更多疾病如何医治进行思考。

工具本身的运用也是一种方法论。工具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物质,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但将现有工具进行整合,在面对问题时如何挑选、组合和应用,这一使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整合的结果就是创新工具,过程则是创新方法。合理的工具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果也会催生新的创新方法。

4 传统中兽医创新工具对现代兽医的启示

4.1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发展兽医科学

中兽医服务于畜牧业,伴随畜牧业的发展而进步,而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是农业。中国农业实质上是一个逐步创造的多品种、多层次、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21]。古代人民善于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彼此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中国农业三才理论的重要思想[12,22]。明清时期出现的农牧鱼桑生态系统就是典型的农业生态系统[23-24],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而这其中农、牧、医是系统的不可或缺部分,农牧互养不必多说,中兽医则为人提供了健康的肉食、为农耕提供了健硕的畜力;中兽医的预防及治疗技术保证了牲畜粪便的使用价值,使粪便不带病原和异物,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的肥力,同时也保证了从业者的健康。在这套生态系统中,天人合一、循环利用的思想起到了主导作用[25],而多种生物的安全组合是系统稳定存在与发展的关键,中兽医更是作为创新工具在物种选择、优化组合、循环保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组合更为复杂的现代农业,更需要将兽医科学作为工具打造成“生态兽医”[26]。像2019年爆发的非洲猪瘟病毒疫情在中国猪场肆虐,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在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扑杀与隔离的方式进行净化[27-28]。如果在疫情之前能够借鉴和发挥中兽医在农牧鱼桑生态系中的作用,将兽医打造成生态系统中前沿堡垒,运用现代化检测技术手段,筛选和屏蔽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从而将治病的“后手”转变为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先手”,相关产业的损失也就不会如此之大,这也是兽医学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方式。

4.2 继续发挥中兽医的实用性特征

中国传统中兽医实质上是一门经验学科,它体现的是对实用技术的总结,它的发展是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的[15]。为了保证野生动物的驯养成功,兽医开始萌芽;为了治疗战马及家畜的各种病症,中兽医逐步形成治疗的原则和方法[29];为了保证更多动物源食物的来源,中兽医的诊疗范围逐步扩大[30];为了便于更好的诊疗疾病,中兽医总结经验、著书立说,所以中兽医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种创新工具,它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为生产服务的,都具有实用性的印记。而中国现代兽医的发展,显著的缺点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研发与市场的严重脱节,造成成果转化率极低。据统计,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31]。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不注重兽医的实用性原则,主要体现在问题不是来源于实践或者不是实践所急需。兽医研究者很多选题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条件而定,并未考虑一线生产所遇到的或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关注点不在同一焦点上,造成科研上的技术和成果无法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此外,兽医领域很多研究是跟随借鉴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研究而来,缺乏原始的创新[32],所以相同的技术应用在动物体所产生的成果也就不能契合实际的需求。

4.3 通过技术交流和交融推动兽医的发展

一部中国兽医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相互交汇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在日久天长的劳动中,创造了许多优良品种、先进的治疗技术[33]。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也自己驯化和饲养了许多地方畜种,并逐步进行杂交筛选和改良[34],同时注重饲养技术与兽医技术的研究。他们还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好的为当时的社会服务。例如,西汉时就曾从西域引进大宛马和苜蓿,这是畜牧史上影响至今的大事件[35-36]。中兽医学也随着畜种的引进而进一步的融合,汉族人民吸取少数民族的先进经验,丰富了自己原有的起源于中医的体系,并从隋唐开始便系统地传至国外,对有关国家兽医学的发展,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至封建社会末期,西方兽医学开始传入中国[37]。中西兽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成体系,互有长短,吸取西兽医学的新进技术促进了中国兽医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国传统经验兽医学高峰的出现。所以现代兽医学要想大跨步发展,不仅要注重文化方面的交流,更要注重技术的交融;不仅要注重国内新技术的交流,更要注重国际新技术的吸收;不仅要注重本行业领域创新方法的交流,更要注重其他行业领域创新方法的借鉴[38-40]。总之,要吸取各方之所长,促进自身之发展。

猜你喜欢
中兽医兽医工具
我是兽医志愿者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兽医
准备工具:步骤:
人工呼吸
“巧用”工具
中兽医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浅谈
中兽医在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