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信桦
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500
吴阳镇位于广东省吴川市西南部沿海地区,2005年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域范围面积91.92平方公里,保护范围(覆盖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2.86平方公里。镇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状元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曾大放异彩。
在时代的变迁和城镇化的推动下,2020年吴川市城镇化率为42.84%,城镇更新建设逐步加快,加之发达的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小城镇面临收缩的困境。伴随各种“城镇病”,吴阳镇相关的历史文化保护程度呈现消极状态,城镇化快速发展给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深化文化传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2]。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城镇化质量,更强调文化建设,平衡文化保护和城镇发展的关系,激活和提升城镇文化特质,为吴阳镇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形态凝结了丰富的群体智慧与时代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3]。吴阳镇具有“江、海、古城”的物质空间形态。吴阳镇域内古城池主要为吴川县城城池遗址。古塔、宗祠、寺庙、文教学堂、传统民居、古井、遗址和烽火台等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历史名人众多。
在此俯拾皆是的文化资源禀赋下,吴阳镇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格局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优化和提升。首先,从自身文化资源流传的角度分析,吴阳镇文化资源在抗战和文革期间遭到破坏。抗战时期,为避日寇飞机轰炸,城墙拆除,城垣轮廓不完整,仅存南城门;文革期间“破四旧”运动时期,大量文物造成损毁,损毁的文物没有得到科学的维护和加固,使用功能上的损毁不利于后期的活化利用。其次,从文化资源分布的角度分析,镇内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历史遗存分布较为零散,不利于整体保护。最后,结合城镇化发展分析,城镇化发展必然带来居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城镇空间规模的扩张,而城镇开发边界的有限性制约城镇的蔓延,无法用置换功能的方式推动历史文化保护,迫使重新回归对存量用地的统筹和思考。城镇道路的拓宽,古建筑的改建,现代建筑的增加,导致历史文化空间布局、街巷肌理、景观风貌遭到影响,催动古镇空间格局保护和城镇发展的矛盾。
根据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吴阳镇2010年和2020年常住人口分别为8.05万和6.51万[4],人口呈现递减态势,人口向吴川城区和珠三角等更具有吸引力的发达地区转移,面临人口流失的问题。这种人口流失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一是,人口减少导致对吴阳镇历史文化保护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降低,以及公众参与程度降低。二是,人口流失造成社会关系的瓦解,镇内原住民的联系和交往逐渐减少,血缘、地缘等社会组织结构减弱,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陷入停滞的困境。
新型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人口质量,意味着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吴阳镇的“状元文化”等历史文化景观和传统文化记忆对陶冶文化情操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新型城镇化重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亦是人口反流和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契机。
文化保护是依存于经济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吴阳镇历史文化保护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成本。近年来,吴阳镇受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向发达地区集聚的冲击,镇内人口和资本的资源集聚能力薄弱,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较为缓慢,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自1980年代的文物普查后,吴阳镇确定多处文物点,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镇内文物及其它历史文化元素因自然、人为因素受到严重的破坏。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仍在初步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较低,现有旅客多前往吴阳金海岸及蛤岭村等新农村,旅游方式以观光为主,产业支撑能力有限,产业附加值不高。
新型城镇化是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城镇化,产业则是实体经济和人口反流的重要支撑,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并进。吴阳镇坚持提质增效产业,努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鼓励文化与产业融合,引导文化旅游产业和产业链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未来实现消费结构从基本保障型到享受型的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活化利用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不仅包括人文资源的保护,还包括对相关历史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新型城镇化是融入生态保护的城镇化,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是现阶段的重要理念和政策要求。吴阳镇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亦是保护历史文化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机结合,二者相互促进,是推进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体现。
在空间格局保护方面,坚持整体保护原则,吴阳镇形成“江——田——城——海”的空间保护格局。镇域一切建设活动,均要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证古镇周边开阔的视线景观。历史文化名镇不仅是历史遗存,而且是现实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地保护具有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并积极控制和引导发展,使之能适应现代生活,保持城镇的活力与繁荣。
镇区应结合自身情况,划分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个空间层次。严格按照保护规划的具体控制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类文化元素进行保护修缮。参照镇内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提取墙体(林平山公祠的土行山墙)、屋顶(林召棠故居和秧义吴氏老屋的硬山)、装饰细部(门、窗)、彩色(砖红、灰色)等要素,对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材质等特色历史风貌特征进行保护和协调。
除了刚性的保护要求外,还应重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求,适应现代城镇化需求,形成积极的城镇化态势,保持街区活力,延续传统文化。梳理现状道路网路,延续“小街区、密路网”道路系统,保护原有的街巷肌理,道路的宽度、走向、断面的设置应符合历史风貌的保护要求,道路整修宜采用吴阳镇当地传统路面材料。补足市政设施短板,采用隐蔽型和小型化的排水、电力、通信设施,消防设施应符合规范要求。合理适度地活化利用文物建筑,增设各类文化、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崭新的公共服务载体,利用中山纪念堂、芾南图书馆等纪念性建筑,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内容,打造相关主题的纪念馆和展示厅,注重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依托上郭吴氏大宗、霞街林氏大宗等祠堂建筑,保留祠堂祭祀和议事功能,古今相融活化利用为纪念馆、文化站等文化展示场所和服务场所;使用林召堂故居、吴国泉宅等民居建筑,优先延续传统居住功能,有序推进其兼具民宿、非遗展示传习、村史馆、艺术工作室等新的场所功能;围绕状元井及古街道、南城门等园林建筑,优先作为公共建筑向社会开放,恢复游憩和观赏的传统功能,鼓励园林建筑增加夜间的开放时段,打破时间壁垒,散发文化气息。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顶层政策要求,通过人居环境的完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社区满意度和归属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吴阳镇的人口吸引力和集聚力,使原住民更愿意就近就业,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紧密的血缘和地缘联系,同时吸引新的文化保护群体,创造新的社区空间和社会关系,形成新的社会互动和交往,建立良好的以人为本的文化保护依托。
结合“状元文化”等文化要素,紧抓建设“广东教育强镇”的契机,注重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特色精品课程,让吴阳文化走进课堂,培养高质量人才队伍,提高城镇化质量,潜移默化传承吴阳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依靠传承人的活态传承[5]。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指定代表性传承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增强文化保护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有序引导多元化、可持续的文化保护。引导企业家、退休人员、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投身文化建设,丰富文化业态。充分听取专家、群众、非遗传承人的意见,开展民意调查,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协调和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对信息进行分析、消耗、吸收和利用,对不合理的意见进行反馈,充分尊重各层级的文化传承者,做到镇内历史文化保护和群众意愿有机统一。
立足吴阳镇文化资源优势,整合“状元文化”等文化元素,促进文化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并通过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保护事业。积极鼓励历史文化与农业、服务业相融合,与滨海旅游、农业旅游形成资源互补,盘活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适应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充实“银滩耀彩,古镇新姿”精品线路[6]旅游内涵。重点修复南粤古驿道吴川吴阳示范段,开发和利用南粤古驿道及周围的古建筑群发展旅游产业。在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前提下,通过特色传统民宿、主题酒店及私房菜等多渠道,结合文化资源配置旅游服务设施,提供住宿服务以提高旅游体验。文化产业壮大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反哺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通过输入更多的资金来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和平台的构建、发展等,文化的发展又能输入产业中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7]。
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一国字号招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创设计,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发展傩舞、吴川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年例、状元游灯等吴阳特色民俗文化,推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增加品牌意识,培育具有吴阳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坚持以品牌引领旅游发展,以“田园+文化+旅游+品牌”的模式,主动参加吴川周边市县举办的文化旅游产品推介、展销活动,制作旅游宣传册和视频,进一步加大对吴阳田园风光、江河水系、历史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坚持生态优先,吴阳镇应逐步建立起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优先完整传承现有与历史文脉相关的生态本底,修复生态景观,强化“江海田园”保护。在“江”的保护方面,保护鉴江、天然江等历史水系,重视水生态环境的维护,禁止任何不利于水体保护的建设活动,禁止污染和违规利用水资源。在“海”的保护方面,维持现有南海自然生态岸线不变,严格保护岸线内各类景观资源,严格控制岸线周边的开发建设行为,不允许对核心景观资源构成威胁。在水循环及水生态恢复方面,梳理明暗排水体系,疏通水道,清除淤泥,恢复循环流动的水环境;重视滨水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完善沿水的绿化植被,为水系创造多样生境条件。在“田园”的保护方面,严格保护农田、耕地的规模和边界,保护历史镇区及传统村落外围的田园风光。
注重生态和文化的永续复合利用,提升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使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相得益彰。在保护生态田园的同时,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在保护水系和修复“肇雷古驿道线路”段的吴阳古水道的同时,以形神兼备为导向,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和持续动力。在城镇发展中,空间格局是基本骨架,经济是命脉,社会是主导,自然是基础。四者和文化保护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本文从空间格局、社会生活、产业经济和生态保护四个角度分析吴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对应的保护策略,力助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发展,从过去到未来的延续,从碎片化到整体性的保护,拾遗补缺,焕发活力,和衷共济推进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