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在“躺平”现象下的爱情观探析与引导

2022-11-25 10:04慧,刘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爱情观躺平劳动

申 慧,刘 希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躺平”一词自在网络上出现以来,引来大批青年的关注和讨论。“躺平”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什么样的情感?面对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我们应该作出哪些反思和引导?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1 青年大学生“躺平”现象的背景及类型

“躺平”最早出现在百度贴吧一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中。“躺平”一词出现后,网络上热议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躺平”就是消极对待自己的人生,与传统的“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不符。年轻人的生活应该是以奋斗为主旋律,不能消极对待自己的人生。作为现实中的劳动者,年轻人更加要积极向上,敢于拼搏,反对“躺平”;一种认为当代青年面对高压下的“内卷”,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面对经济压力大、工作压力大、婚育压力大,“躺平”是青年人对社会现实的妥协。

要实现对青年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有效引导,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躺平”的概念及分类。根据网上讨论的主流观点,笔者将青年人喊出的“躺平”的特点总结如下:一是“躺”,指奋斗的欲望降低,不再有征服欲、胜负欲,对于自己的生活不选择、不挣扎,顺其自然,成功失败与我无关;二是“平”,指一种对现状的妥协,服从命运的安排,原地不动,是对“躺”的行为和精神上的支持;三是“躺平”,指一种观念,保持现状,对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东西不再有欲望,有一种“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态度。

根据“躺平”的概念特点,在青年大学生的情感生活中,“躺平”现象大致可以分为“王者躺平”“选择性躺平”“利己躺平”三类。第一类“王者躺平”者,他们出生在家境优渥的环境中,加之自己身材样貌较好,在感情方面占有优势,不缺乏追求对象,所以“躺平”对他们来说就是“躺赢”;第二类“选择性躺平”者,他们在感情中受挫或者感觉自己在追求一段感情中没有胜算时,自信心不足,就会“躺平”不动,但是经过一段努力和调整后,自己回归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比如有了较好的精神面貌、丰富的知识积累、高效的学习技能等,重塑自信心,这时他们在情感方面又会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第三类“利己躺平”者,他们从来没有认真追求过一段感情,不愿为了谈恋爱去花费时间和精力,也没有在感情中被“内卷”过,只是看到身边人感情的不顺利就关上心门,内心一片寂静,不再有任何波澜。“恋不恋爱,不重要,可别沾上我”,为了不受一点伤害他们选择直接“躺平”。

2 青年大学生“躺平”的爱情观现象分析

2.1 青年大学生的爱情观分析

爱情是人类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和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是不同的。探究青年大学生的爱情观,我们要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爱情的现实形态的角度去考虑。不同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研究,我们强调青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爱情的现实形态有两方面特征:一是我们并不事先对爱情做理论的预设和规定,而是从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了解爱情的含义和内容,由此探查他们的爱情观;二是不同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通行的对爱情类型的理想型构建,我们采取从现实中归纳提炼的研究策略。目的不是构建爱情的构成要素或维度理论,而是试图讨论青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观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他们的爱情观有现实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爱情观的内涵和意义。

从生理方面分析,青年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阶段,人体发育进入了第二高峰,他们有和异性交往的欲望;从心理方面分析,这一阶段学校及家长对他们的情感束缚不会像中学那么严格,在心理上他们得到了情感上的自由,恋爱的意愿增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享受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丰厚的物质产品、多元的文化、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让其在恋爱的过程中更加敢于表达自我和追求自我认同,然而,当下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感受并未如想象中轻松自由。刘春雷、李铁镔在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幸福感的研究上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生命活力、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的水平不高[1]。刘梦慈在对新时代青年幸福观及教育研究中提到,当前我国社会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加之现代社会复杂性与风险性的激增,客观上影响着青年的幸福感[2]。在高房价、高物价、高压力环境中他们开始感受不到青春的自由与活力,他们喊出了“躺平”,这样的现象折射出青年心态上的无奈与焦虑。由此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的爱情是趋向自由与自觉的,但是也表现出敏感与焦虑的特点。“爱情”指“男女相爱的感情”[3],青年大学生的爱情观可理解为“希望追爱而无助”——他们希望拥有爱情,但是在当下经济压力和竞争压力下,面对爱情他们又显得敏感而习得性无助。

2.2 “躺平”现象对爱情观的影响

大学是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重要时期,同样也是大学生恋爱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形成的恋爱观,会直接影响其如何建立恋爱关系、如何维持恋爱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失恋问题。从当下“躺平”现象的角度来看待青年大学生的恋爱观,我们要分析“躺平”蕴含的社会意义及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2.2.1 “躺平”现象反映了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爱情内涵和意义的认知偏差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感情[4]。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让我们对爱情有了理性的判断。当下的“躺平”现象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对恋爱观的认知,这种影响主要源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及多元化特征迎合了青年大学生的表达自我和重塑自己的需求。而“95后”“〇〇后”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的活跃使用者和高度参与者,在此背景下他们思维活跃,立场多变,敏感复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爱情观在网络上的表现具有冲突性与矛盾性。

例如,在网络上大量的网络社交信息和一些点击量较高的影视作品影响着他们对爱情的评价。一方面,网络上的“海王”“渣男”“捞女”等热议词语及负面案例让一些青年大学生对爱情望而止步,认为爱情的过程是不高尚的,结果是会受伤害的,与其“飞蛾扑火”不如先“躺平”,产生“爱情险恶,先躺为敬”的想法;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晒出的因为“家境好”“长相好”“情商好”等自身先天的优越条件便能在爱情中毫不费力地“躺赢”现象,让一些青年大学生心绪难平地愤而选择“躺平”。

2.2.2 “躺平”现象反映了部分青年大学生对劳动观的认知迷茫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都表明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和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势在必行。

马克思对“劳动”给出了一个高度抽象的界定:“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5]而“躺平”的爱情观反映出部分青年对于“劳动”的认知是迷茫的。当下引起社会热议的“996”“007”“社畜”“打工人打工魂”“搬砖”等相关词语与青年大学生的“躺平”恋爱观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部分青年大学生开始怀疑奋斗的价值,开始同情与自己经济情况相似的人的遭遇,这使得他们在社会阅历有限的情况下开始产生疑惑,如“爱别人与爱自己要选择哪一个?”“自己的奋斗究竟能否保障自己的爱情?”“没有物质的爱情是不是一盘散沙?”“单凭个人努力能否达到自我实现?”……他们面对爱情时变得敏感、选择观望。加之受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影响,群体的就业数量和收入情况有所下降,青年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结婚的住房、父母的赡养、自身的医疗、孩子的教育等生活压力时,就会产生困扰,一些青年大学生因此就会有“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的观念。

2.2.3 “躺平”现象反映了部分青年大学生对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存在不足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时代,个体的自我认同是一种具有反思性的投射。这种认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顺应某种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二是建立交往主体间的认同感。从“客我—主我—真我”,是个体自我认知到自我呈现的现实路径[6]。青年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的“爱情”,更多涉及的是精神方面的思考,他们期待爱情能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能给自己带来情感上的认同等。而他们面对的现实却是,爱情的体验趋于物质化的压力,单凭个人兴趣爱好、良好的个人修养,很难找到具有认同感的爱情,因此部分人对爱情所产生的快乐和幸福感表示怀疑。

总之,从青年大学生的恋爱观的“躺平”现象可以看出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对劳动观的认识及对自我认同方面是存在偏差的。一方面是因为爱情带来的幸福感,在不断“内卷”和压力下变得“遥不可及”;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他们面对困难时,在有限的经济基础和社会阅历下,选择“充耳不闻”。

3 青年大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

青年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较少,经济能力尚未完全独立,生理和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在恋爱过程中如果受到言论的误导和不良情绪的带动,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带来影响,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创伤,影响学生的婚恋观和事业前途。因此对“躺平”现象所折射出的青年爱情观的问题,要加强教育,因势利导。

3.1 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中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使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要做好青年大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引导,就要找出他们面对爱情关系时遇到的“困境”。这种“困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他们有较强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较小,因此恋爱关系往往不是他们在大学期间最迫切追求的,在面对自己的感情时表现出“一切随缘”的佛系态度;另一方面,部分青年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内向和经济条件受限,因此造成他们交友途径窄和经济压力大,以致不愿意去追求爱情,对待爱情就是“宁可不爱,也别受伤害”。

我们要引导青年大学生确立文明、健康、理性的爱情观,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使他们的恋爱观符合新时代的要求。首先,要发挥思政课堂的教育作用。将新时代的爱情观教育带入到思政课堂中,以专业的知识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对情感生活的正确认知。将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融入青年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在思政课堂中运用积极健康的真实案例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文明、理性且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婚恋观。其次,要做好调研工作。为青年大学生婚恋交友做好服务,做到“知道其所想,理解其所需”,参照真实的调研数据及需求为青年大学生搭建高效有序的交友平台。最后,发挥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广泛宣扬传统文化中的良好家风和典型爱情事例,以健康正面的婚恋观为导向,将文化宣传嵌入到受青年大学生欢迎的“潮”文化中。

3.2 加强学校教育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期,他们崇尚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他们主张相互平等,追求一定的自我空间。对另一半的选择,他们更加注重对方的个性和自己的感受,不喜欢受到约束。尽管这些青年大学生的爱情观在大体上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需要针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引导。

首先,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要在理论学习中引导青年大学生热爱劳动、重视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劳动。在社会实践中引导他们自由自觉地参与劳动。其次,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一方面,抓住新生教育的最佳时机,如新生教育班会、团建活动和思政课程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了解高尚的爱情、纯粹的爱情、有担当的爱情,让学生懂得爱情的本质不是“纪念日”“情人节”等形式下的“花朵”,而是双方用心去灌溉下的“果实”;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是陪伴学生时间较长、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当学生在恋爱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辅导员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给学生专业而全面的教育指导。最后,帮助学生纠正过于注重物质化的爱情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利用公众号、学校官微、官网等宣扬传统文化中高尚的爱情观。对于社会中出现的功利性爱情事件,及时给予教育与引导。

3.3 加强政府对公共网络的监管

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一方面,把关现有的文化娱乐产品,在年轻人为主阵地的游戏、综艺、影视作品等领域严格把关,加大力度过滤存在色情、暴力、阴暗恐怖、三观扭曲、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等不良内容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网上实名制和持续推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面向微博、朋友圈、B站、抖音、公众号等所有公开、半公开的信息交互平台,提升正能量观念引导。除此之外,要培育积极健康的、向上理性的网络空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来,在以年轻人为主阵地的网络空间上嵌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

3.4 重视家庭教育和聆听学生的心声

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港湾和心灵的栖息地。家庭的氛围、父母之间的关系对青年大学生的爱情观有很深的影响,他们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爱情及婚姻的认知。良好的家庭关系对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而紧张的家庭关系对个人造成的伤害是长期性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生活在父母感情不好或是因感情破裂的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他们在面对爱情时往往会表现出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甚至对爱情失望,从而闭上心门不再相信爱情;二是由于父母关系不好,他们会向外寻找关怀,容易依赖别人,容易早恋,然而中学紧张的学习节奏,高考高压下的竞争,恋爱成为青春期的孩子的禁忌,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爱情观容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给青年大学生爱情观带来的影响,重视家庭的和睦,重视良好家风的宣传,让家这个港湾变得有温度、有牵挂。

猜你喜欢
爱情观躺平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躺平 花香自来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我做好了和你共度一生的准备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