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仪
(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广东 广州)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一课时,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这一课属于“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中“交往与沟通”的相关内容。
本课核心内容和教育价值是让学生认识到家的意义,切实感受到家内亲人之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辛劳,进而让学生从心底认同“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真正做到孝敬父母长辈、实践家庭美德。
七年级学生的情感单纯、朴素,大多数学生还未进入“青春叛逆期”,对“家”还保有浓浓的眷恋之情。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更倾向于形象思维阶段,有基本的辨别情感与是非的能力,这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又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便利之处。但七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弱,还不能理性、全面地看待家庭生活中与他们的设想不同的部分,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歌颂家之美好,更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家庭的意义和亲情之爱。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并巩固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正确情感价值和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时第一部分通过学生分享的家庭美好回忆,归纳家的含义,解答“家是什么”和“家的意义”两个问题。这一部分注重激发学生情感,以学生自身情感体验启发思考。第二部分通过家“不美好”的一面启发学生关于“家”更深刻的思考,阐明中国人的家的特点,说明“中国人的家”所蕴含的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注重学生的理性精神,侧重于“知”。第三部分通过学生个体与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行为,解释“孝亲敬长”的原因和方法。
1.通过学生分享家庭美好回忆,引导学生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体会家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形成敬爱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2.通过学生分享对家庭中“不美好”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家”更为深厚的意义和内涵,理智对待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3.通过学生为家人选择礼物,引导学生意识到“孝亲敬长”并非难事而是常事,孝是爱的表达,增强其孝亲敬长的行为动力。
4.通过阅读家书,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引导学生主动回馈父母的爱,培养学生传承中华家庭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能力。
5.通过观看视频《把最好的带回家》,引导学生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勇于承担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重点:理解并掌握家庭的意义;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涵。
难点:学会用实际行动表示孝。
【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结束了本单元“师长情谊”中与“师”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将投入与“长”相关的内容中进行学习。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
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与“师”相比,“长”不仅承担了教育我们的责任,同时还有与我们更
紧密的关系。正确认识由我们与父母长辈共同组成的“家”,对我们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接下来,就让我们进
入第七课第一课时———家的意味的学习。
【课堂环节一】分享美好回忆,体会“家”的内涵
师: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家庭美好回忆的分享,承载家庭美好回忆的小物件“展示”(找三位学生进行分享,学生可带小物件进行展示,分享略)。
2.教师在学生发言时记录学生答案,在学生发言完毕后带领学生总结、归纳答案,生成课本观点,解决“家的含义”与“家的意义”两个问题。
生:
1.学生课前找好小物件带到学校,进行回忆分享。
2.全部学生发言过后根据板书记录找到这些回忆的共同点,生成课本观点。
环节评价:
教师可以对学生表达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每位学生回答后给予肯定并进行简单归纳。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分享家庭美好回忆,感受家的温暖与家人之间的爱,锻炼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突出情感表现。达成目标1,突破重点。
【课堂环节二】思考不美好回忆,解决家庭冲突
师:在我们回忆了家庭中的美好时光、了解了“家”的含义和意义后,我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首先我想问大家“我们在自己家里生活的这十几年里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很快乐、美好?除了美好的回忆,是否有过不美好的回忆?”
生:有!
师:那么在我们与家人发生不愉快、不美好时,家还是我们的港湾吗?为什么?
生:是——不管怎样争吵,家还是家,家不会变;不是——争吵时想逃离;家像旅馆;父母会很凶,会挨打,不开心。(生回答“是”时需要肯定、评价学生的答案;生回答“不是”时需要追问,如:除了逃离有没有想过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吵过后是否会和好?和好后家还是港湾吗?可以活用比喻进行解释,家并非不是港湾,它始终是港湾,只是在你不开心的时候暂时不想承认家是港湾,就像发烧的时候最美味的炸鸡、糖果都让你没胃口。不是:汽车需要保养,港湾也需要修理,你尝试过运用一些方法去修理吗?家是一个载体,承载我们的亲情之爱,重要的是我们先把爱表现出来)
师:当我们与家人出现冲突时,应当如何解决呢?(融入上个问题,不用特意单独提问)
通过学生刚才的回答可以知道,我们有血缘关系,“共同生活在一个家里”,我们之间的美好与不美好都源于此,但就像刚才学生说的,不美好的背后也是家对我们的关怀和爱,这才是更重要的。同时,正是因为家中既有快乐又有悲伤,家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个吃、喝、玩、乐的地方。
环节评价:生生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理解、分析与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情景回忆,感受中国人的“家”更为丰富多样的内涵,感受家庭中亲情与爱的多种表现形式,辩证看待家中的“不美好”。能够归纳辩证思考能力,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达成目标2,突破重点。
【课堂环节三】好物送长辈,礼轻情意重
师:
说明规则:既要选出礼物又要说明原因。同时板书记录学生答案,并归纳总结课本知识点。
生:
讨论、选择礼物并阐明选择原因,作出这些内容的分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意识到对父母的爱其实已经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做了很多从父母角度出发、为他们好的事———也就是“孝”的事——增强其孝亲敬长的行为动力。达成目标3,突破难点。
【课堂环节四】家书抵万金
师:我们对家人的爱其实不是单向的,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证据”想分享给大家。接下来请大家用3~5分钟静静地认真看一下这些“证据”,感受那些很少被宣之于口的爱。
生阅读父母家书,体会家庭亲情。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受到很深的触动,这种触动背后其实就是我们与家人之间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结和羁绊,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到过年时,不管多难、多远我们都希望回家,为什么我们总想把最好的带回家。
活动评价:本环节不设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培养学生传承中华家庭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能力,达成目标4。
【课堂环节五】把最好的带回家
师:
1.播放视频《把最好的带回家》。
2.为父母选择“最好的”、对家人“尽孝”也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想法和心愿。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这样想、都这样做?
3.带领学生概括、总结答案,引出为何“孝”和如何践行“孝”的答案。
生:
思考“为什么大家都这样做”这一问题并作出回答,认识行动、尊敬、倾听与感恩都是孝的表现。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呵护、爱护自己的家人和亲情其实就是我们在共同建设自己的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并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孝。达成目标5。
【课后作业】
感受到父母对你们浓浓的爱意,也不要吝啬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请结合家书内容、课堂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感悟,给家长写一封回信。
反思本课,学生自身的知识生成能力是笔者在最初进行教学设计时已经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进行设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整堂课最终效果达到预期值的关键所在。
“家”是每个学生从小生活的地方,学生对“家”都有基本的认识,回顾整节课,课堂设问的成功之处在于所有的设问都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生与变化。学生对“家”的经验之中天然地包含浓浓的情感,学生对课堂设问感到亲切,有助于学生沉浸在课程内容中。
整节课以活动贯穿,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能够做到清晰把握课堂教学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家的认识和理解停留在表面,在发生家庭不美好回忆的时候会多从家长身上找问题,较少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充分调动自身教学机智,直面学生情感,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通过对学生回答的及时追问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把握课堂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