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 敏
(渭北初级中学,甘肃 天水)
在新时期的课程教学中,应当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使当代初中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设定明确的目标,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融入学生的思想观念中,真正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首先,重视程度较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较大,在多门学科的学习中,学生更重视主科课程,在考试思维的影响下,学生更关注课堂中教师提到的知识点,基本不会详细思考知识的内涵和实际的应用,对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理解比较浅显。部分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具有实用性,不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往往会将学科定义为“有用”或“无用”的学科,将知识划分为“考试重点”和“非重点”知识,没有从个人素养的层面学习和思考。其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很多教师开始转变教学观念,增加了核心素养的有关内容,但是,教师并未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完全以教材为主,很少引入生活化的事例。教学过程缺少互动,很难在原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往往会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道德与法治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过程注重理论,缺少实践,知识和生活缺少关联,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
对于道德素养来说,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关爱他人,在学校尊敬老师、帮助同学、团结友爱,在家里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做一个热爱祖国、关爱自然的人。从心理健康层面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还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法治层面来看,法治在该学科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在学法的过程中逐渐懂法、知法,最终成为一个守法的人。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不同单元有不同的主题,应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明确的目标展开教学。教师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目标中,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指明方向。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更要重视思想观念、思维能力、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这些才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初中生成为遵纪守法、有道德、懂礼貌、心理健康的人。
以“做守法的公民”为例,课程包含三部分内容,“法不可违”和“预防犯罪”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严肃性,知道违法犯罪的后果,坚决不做违法的事情,“善用法律”主要是从法律应用的层面进行教育,当学生受到威胁和侵害时,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安全和权益。所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法律意识,明确法律的作用,并且能够运用法律。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法律,可以用真实的执法事件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公民,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法律的相关知识,不应将考试成绩当成唯一的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的变化,对学生之间的关系和班级整体氛围进行分析,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最终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当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正视教学中的问题,主动创新,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与基于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不仅要让学生关注知识性的内容,更要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呈现生活化的特征。
以“积极奉献社会”为例,若是按照过去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就只能从理论层面了解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的相关知识,并不会从情感上触动学生。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例如,让学生回忆曾经做过的帮助他人和无私奉献的事情,通过分享和再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往往会对真实发生的事情产生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或者播放视频的方式创设情境,这些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专注在当前的故事和情境中。如果课堂时间比较充裕,可以采用情景表演的方法,准备一些著名的故事,如雷锋,对雷锋进行研究,了解具体的事件,根据雷锋的故事编写剧本,让学生感受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情景表演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呈现更好的效果。
实践活动能够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如果只注重理论教学,就会使核心素养培养变成形式化的教学,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就会从“我知道”转变成“我认同”,并且用知识指导实践,指导自己的言语和行为,面对不同的情境时,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交中体现出核心素养的作用和价值。
以“在集体中成长”为例,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真正做到“我与集体共成长”。学生是个体,班级是集体,如果学生总是抗拒他人,就无法融入班级,只有接纳同学,将自己当成班级的一分子,才能做到共同发展。学校经常举办活动,而且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让各个班级相互比赛,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之前带领学生复习这一单元的知识,在活动结束之后,让学生从个人与集体的角度讨论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大扫除的机会培养核心素养,在打扫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如果学生只知道打扫自己的座位,就无法让整个教室都整洁、干净,如果学生将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当成一个集体,就会主动将教室的其他区域打扫干净,为了班集体服务,而不会计较自己干活多,他人干活少,也不会计较打扫的地方是自己的座位还是他人的座位。在集体观念的影响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会更加团结,优秀的学生也会主动解决其他学生的问题,成为学生的榜样,这就是实践活动的意义,与其在课堂中枯燥地讲解集体的相关知识,不如在活动中进行实践教学,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学生,学生只有认同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自我指导。初中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学习,家长和教师会一直引导学生,但是,当学生脱离学校环境后,就要依靠自己判断事情、做出选择,学生如果具备自主探究的精神,当面对问题时,就会更加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自主探究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将知识应用在学习、社交和生活中。
例如,在“友谊与成长同行”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对友谊与成长进行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有的学生对他人的帮助无动于衷,也不会主动帮助他人,这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主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面对朋友,与他人相处时尊重他人,保持友善与诚实,让学生与朋友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和坚固,在朋友的帮助和扶持下,共同成长和进步。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好的朋友,将自己和朋友之间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朋友争吵的情景,回忆自己和朋友互相帮助的情景,让学生说说让自己感到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接下来,让学生分析争吵的原因,反思自己和朋友相处时做得不对的地方,如果重现这一场景,会用怎样的方式处理这件事。对于愉快的回忆,可以重点让学生分享自己当时的感受,从愉快的经历中思考保持友谊和促进友谊的方法。教师不必直接教学生怎么做,可以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友谊与成长的知识与学生的个人经历联系到一起,在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借助历史故事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法治核心素养,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实际教学内容引入合适的历史文化故事,进而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学习到传统文化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在历史故事中寻找良好的思维品格。教师要始终将立德树人当成最重要的目标,这并不是指知识性的教育,而是指个人能力和个人素养方面的教育,这才是本学科教学的重点,而历史故事能帮助教师达到这一目标。为了让历史故事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的理论知识内涵以及思想主旨,之后以此为依据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寻历史故事中包含的优秀思想,并将其转变为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以“交友的智慧”教学为例,教师在此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友谊”,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管仲和鲍叔牙”等历史故事,使学生可以在历史故事中学习到交朋友的技巧和方法,同时提升学生诚挚待人以及珍惜友情的品质,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传统历史文化故事中形成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质。
在当下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学校一定要重视心理问题,学生有可能因为学习问题、家庭问题产生心理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介绍情绪疏导的有效方法。教师需要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引导,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分析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观察学生看到老师时的反应,情感教育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学生过于排斥教师,或者害怕教师,往往无法建立情感连接,所以,教师要经常关心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中融入正确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认同教师教授的内容,以积极的思维视角去看待各个事物,进而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难题,从而具备强大的心理。
以“珍视生命”这一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应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对生命保持敬畏感,引导学生以积极的视角看待生命中遇到的挫折。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述生活实例以及个人经历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经历中感受到生命的独特性,使学生可以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情感引导中体会到个人生命对社会以及他人产生的价值和影响,引导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根本内容便是学生的社会法治观念,这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现阶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更多,教师可以将社会的热点内容以及实际新闻案例作为教学素材,用真实的素材案例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法律的真正意义。教师可以将社会热点内容和新闻案例作为教学素材,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案例,让学生通过电视媒体、互联网媒体以及新媒体平台了解新闻案例的全部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关注的新闻发到群里,与同学共同讨论相关事件,这能够让学生掌握新闻案例中表达的法治理念,进而帮助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以“做守法的公民”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最近发生的网络违法案例,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案例的全部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案例中违法人员触犯的详细法律条款,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理念,帮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对互联网资源进行利用,最终达到强化学生法治观念的教学目的。
初中生具有的客观理性精神是其可以正确看待社会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学生也会根据教材进行学习和复习,教材内容是最佳的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精神的素材。所以,教师通过深层次研究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不同单元学习中形成基于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的意识。即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分析和解读教材中不同单元的内容,并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整的教学框架,使学生可以在系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自主、反思、客观以及理智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意识,能够分析事情,思考问题,使学生的人格品质以及思维模式更加健全。并且,学生在客观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也可以深层次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的内涵进行分析和解读,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优化。
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素质教育,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通过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学的目的,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