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五育融合:劳动教育的审美功能

2022-11-25 06:14宋梦园
教育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五育美育劳动

●宋梦园 程 岭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经过共同努力,学者们已经深度挖掘了其“实用技术培养、劳动素质培养及劳动教育体系构建”[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积累劳动经验和智慧,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者)自我存在价值感和意义感,及审美人格的提升”[2]“道德培养、品格锻炼、品德涵养和价值实现”[3]“个体积累经验、陶铸公共理性、完成自我确证”[4]和“与身体内在关联,形塑身体文化场”等功能[5],即逐步廓清了劳动教育的本体、育德、启智和健体功能。

尽管劳动教育的审美功能受到关注,但基本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经验层面,还需深层剖析和理论构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旨向是促进“五育融合”,推动教育新体系的系统构建[6],但先决条件是厘清各育之间的协作关系和支撑条件,再做出科学决策和精细设计。由于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尚未厘清,阻碍了“五育融合”的快速发展。

鉴于此,本文拟以当下已发展成熟的脑科学理论为借镜,对劳动教育的审美功能进行深度分析,为“劳美融合”“五育融合”美好蓝图的早日实现建言献策。

一、脑科学视角下“五育融合”的意义

“五育融合”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热点话题。为探究“五育融合”的意义,学界专家们洞察剖析、深耕细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但爬梳文献发现,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学生品格提升、知识丰盈、能力增强等层面,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些结果产生的中介桥梁——人的大脑发育及塑造机制。[7]大脑是人身体的“统帅”,是个体素质、知识、品格、能力诸方面养成的根基,只有对大脑进行管窥蠡测才能够真正发现其功能所在。[8]因此,根据科学用脑的理念探究“五育融合”的意义,分析其价值与理念,就变得格外重要。

(一)系统论:“五育融合”促进大脑整体发展

人脑由间脑和端脑组成,两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端脑是由皮下组织和大脑皮层组成的有机系统,而大脑皮层是由额叶、枕叶、顶叶、颞叶等联结组成的有机系统。以功能区为标准,大脑皮层又可以划分为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语言中枢等神经中枢。[9]不同的神经中枢既能各司其职,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任务,又各有偏爱,在其喜好的环境中得到最佳发育。如,听觉中枢喜爱舒缓、旋律柔和的发展环境,视觉中枢喜好自然和谐、色彩缤纷的发展环境等。社会互动、人际交往的发展环境主要来自德育和智育,具身体验的发展环境主要来自体育,色彩缤纷、旋律柔和的发展环境主要来自美育,体验、实践的发展环境主要来自劳育。大脑整体发育亟须营造“五育融合”的学习环境。

(二)协同学:“五育融合”促进大脑协同发展

协同性既是人的大脑工作中的重要特性,也是大脑发育的重要特性。人的大脑中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工作过程经受化学或物理刺激,才能发挥出多样的作用及功能。与此同时,这些刺激会使大脑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发生一定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人的大脑发育的微观形象表征。对于人的大脑皮层来说,其主要神经系统有认知系统、感觉系统、情感系统等,这些神经系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指出:“如果人脑里面的两个神经细胞总是被同时激发,那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就会变得更强,信号传递也会更有效率。”这样的学习法则既适合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适合于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结。[10]换言之,经常性地“一同学习”,使神经系统之间协同作业,它们就逐渐联合在一起,构建起严密的学习系统。对于人的大脑来说,诸如此类的结构组织及联合系统越多、联络越密、范围越广、通道越宽,其具备功能就越来越多,工作效率也就越高。人们常说“大脑越用越聪明”,因此“五育融合”是培养人聪颖大脑的可行方法。

(三)控制论:“五育融合”促进大脑科学发展

异化现象是教育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异化现象在教育活动中无处不在,包括教育思想的异化、教育权力的异化、教育政策的异化和教育中人的异化,等等。人是教育的目的,人的异化最让人痛心,也最受学界关注。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即是灵魂的转向,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谋生能力、生命价值,涵养高尚情操。但我们看到的教育忽视了作为主人的人,把人变成学习知识工具,这是人的异化最突出的表现。

深究其原因发现,既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危害,也有“五育不全”“五育割裂”的祸患。诚然,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分地重视知识教学,就走向了教育目标的反面,违背了育人为先的初衷。从大脑皮层来看,知识是储存于人的左脑颞叶,当知识被唤醒后,它的“工作”活动区间是在与左脑颞叶相近的顶叶和额叶,然而,人脑的右半部分和枕叶等众多区域却很少被利用。[11]

如此,重视知识教学、传授,虽能使人的左脑颞叶得到更好的发育,但人脑的其他区域则无形中荒芜了。这样的大脑,虽然知识很“丰富”,但由于缺少审美而显得“迂腐”;虽然思维很“深邃”,但由于缺少道德而显得“自私”;虽然理念很先进,但由于缺少实践锻炼而显得“空洞”。可见,“五育融合”不可或缺。因为五育融合包括监控机制、控制机制、反思机制,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认知、体验、道德、实践在学生全面发展目标指引下逐渐走向融合,从而使学生的大脑走向科学发展而不是局部开发。

(四)突变论:“五育融合”促进大脑优质发展

人的大脑既可以在“日生日成”中发生渐变,又能在系统建构中产生突变,而突变乃是人脑优质发展的关键。对于突变来说,既有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功劳,也是科学联络、系统形成、功能突现使然。如,大脑中“顿悟”的产生就可以称为一种突变成果。研究发现,顿悟虽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却是学习主体长期思考、求索、反省的结果。由结构功能论可知,功能上形成了顿悟想象,结构上乃是建立了严密、系统的思维网络,主体之所以对“顿悟”之前的活动没感觉,乃在于这个思维网络形成之后,在它的基础上发生的思维过程被人的无意识和潜意识“接管”,也即转入“地下”,因此人们“看不见”也感觉不到。那么,这样的思维网络如何构建?

有学者发现,这个网络构建需要人的意志、情感及认知的耦合参与,与人的深度意象激发灵感的原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12]类比可知,大脑中生发灵感的神经网络结构组成亦是如此,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区域。因此,无论是科学界、技术界,还是文学界、艺术界的大师,人们从他们身上不仅能发现其过人的智慧,而且能看到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而若想使学生同时具有丰富情感、聪颖智慧及高尚品德,只有“五育融合”的教育才能发生迭代突变,才能促进大脑快速优质的发展。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审美功能

综上可知,“五育融合”利于大脑整体、协同、科学、优质发展,而脑科学作为劳动教育的先进研究工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探析发现,劳动教育有益于锻炼大脑的审美系统,提升思维的创造力。

(一)劳动教育利于培养大脑的审美系统

美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约美、均衡美、对称美、节奏美、和谐美、统一美”等是科学评判的重要标准[13],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不仅是美育的核心指向,而且是智育的重要内容。对此,美育和智育应该携手并进、协同发展。新近许多学者[14]共同指出,“美育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关键手段”[15]。然而,美育薄弱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事实。近年来,国家先后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等予以强调,并在2019年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美育工作从“软要求”变成“硬指标”。

美育发展为何滞后?其一,许多学校对美育、美感的层次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美育分为审美、立美、创美三层次,美感分为“愉悦感、舒适感、归属感、尊严感和崇高感”五层次[16];其二,美育“方法单一、路径单调,缺乏其他教育的有力协同”[17]。因此,要通过其他教育的有力协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并以此为基,把美育引入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使德智体美劳协调、共同发展。分析发现,劳动教育在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上具有独到优势。

一是劳动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愉悦感。愉悦感往往来自优美的环境、生命的气息和自然的生态,而劳动的场景大多都具有这样的条件(其他教育基本都不具备)。

二是劳动体验有利于培养舒适感。舒适感一方面来自物质的享受,另一方面来自切身的体验。劳动教育能够直接给人带来身体体验,间接带来物质享受(获得劳动成果)。

三是劳动合作有助于培养归属感。归属感来自亲情、友情、恩情和爱情。劳动教育中的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协同是培养友情、亲情和恩情的重要途径。

四是劳动收获有利于培养尊严感。学生尊严感主要来自学习、探究、实验、实践等活动给人带来的收获。而劳动成果、劳动锻炼、劳动洗礼能给人带来直接的收获。

五是劳动创造有利于培养崇高感。崇高感主要来自实践中的挑战、担当、创新、发明和突破。劳动教育很容易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热情、激情,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担当精神和发明灵感。相对于常规的美育教学活动(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劳动教育能够通过环境熏陶、场域拓展、实践体验、收获展示等机制为审美、立美、创美创造条件,促进相关能力的培养。

总之,劳动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感,并拉动学生审美、立美、创美素养的提高,同时带动大脑审美系统的塑造与发展。

(二)劳动教育通过培养大脑审美系统以培养创造力

研究发现,着眼大脑皮层,人脑审美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审美对象加工,也即审美想象位于前额叶背外侧;审美情感加工,也即审美移情位于前额叶腹内侧;审美观念加工,也即审美判断位于眶额皮层;审美体验位于内侧眶额叶皮层;“表征主客合一的格式塔审美世界位于额极”[18]。其核心区域——前额叶——也是大脑奖赏系统的核心区域。因为,奖赏系统主要包含两种不同的神经递质环路,一种是“由中脑腹侧被盖区、伏隔核、纹状体和前额叶组成的多巴胺神经元环路”,另一种是“由前额叶、杏仁核、海马体等组成的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回路”[19]。

由此可知,劳动教育在训练大脑审美系统的同时塑造了奖赏系统。人脑奖赏系统能够分泌多种“快乐素”,主要包括产生快感的“多巴胺”、带来激情的“去甲肾上腺素”、负责取乐和镇痛的“内啡肽”和协助战胜困难的“催产素”。诸多“快乐素”能够刺激个体愉悦感、舒适感、归属感、尊严感和崇高感的形成和产生更高目标追求意识,并不断地让个体建立层次感、目标感和追求意识,焕发个体的创新创造精神。质言之,劳动教育能够充分培养大脑的审美系统和奖赏系统,使个体基于美感阶梯不断向上攀登(上述五种美感是一个逐层上升的阶梯体系),不断通过超越自我、创新创造而获得崇高感。如此阶梯性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培养个体思维的目标性和成就动机,如此超越自我、创新创造精神的培养就是在培养创造力。

三、结语

为早日实现“五育融合”的美好蓝图,本文使用脑科学这一工具对“劳美融合”进行了初步剖析,发现劳动教育能够锻炼大脑的审美系统,快速提升大脑的创造力。不可否认的是,在审美培养方面,美育依然是主流途径,其审美功能也远大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只能作为辅助机制,而不能越殂代疱。需要思辨地认识到,如此辅助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失去了如此辅助机制的催化与锻炼,美育的审美塑造功能将大打折扣。

对于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问题,当前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机遇是“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挑战主要包括方法、路径、时间、成本等方面。为此,需要学界同仁共同努力,并借国家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之良好契机,为“劳美融合”及“五育融合”提供科学支撑。

猜你喜欢
五育美育劳动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论公民美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