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路径研究

2022-11-25 06:14刘艳萍
教育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安全观马克思主义国家

●刘艳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的论述擘画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布局和基本方略,为高校提升国家安全教育全局认识和加强大学生防范国家安全风险能力提供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最为首要和根本的是维护政治安全,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线,警惕敌对势力的“颜色革命陷阱”。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助推颜色革命的“文化之牌”和进行政治颠覆的“思想利器”,因此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一场事关“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且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严峻政治斗争。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分析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问题,既是当前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体现国家意志的工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从世界范围看,当前中西方两种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斗争依然存在且并未走向终结,“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一刻也没有放松”[2]。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发展,西方势力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渗透问题日益凸显并呈现复杂化趋势。加强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工作,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赋予高校“国之大者”的政治使命

在系统整体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中,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灵魂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以及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稳定是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大利益。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理想信念和价值原则的集中体现,也是其确立政治制度、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其安全程度如何事关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因而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核心要义。高校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基地,因此高等院校不仅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更要肩负起保障和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国之大者”的政治使命和时代重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必须由国家机器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占据社会舆论的主导地位,丝毫不能含糊。”[3]“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牢牢占据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掌握话语权。”[4]目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和危害高校政治稳定的潜在因素,高校必须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重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新变化,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基础上把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二)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高校有机可乘与当今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和内外环境的变化有高度关联,但也反映出大学生“接受”的不成熟心理特点和感性思维方式。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和“关键定向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思维开始从经验性思维向逻辑性思维转变,但其心理尚处在逐步成熟时期,社会认知不足以及成年人身份转变不适应等问题会产生焦虑不安情绪,易陷入用非理智、反社会、不成熟的推理方式思考世界和人生。随着其主体意识、平等观念日益强化,自我中心倾向、追求个性和敢于挑战权威凸显,新奇性、碎片化、感性化、生活化认识容易左右大学生在现代世俗化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情感态度以及信仰生成。在新兴媒体条件下,当代大学生接触西方文化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利用新兴媒体已经突破时空限制。数字化、碎片化和快餐式、跳跃式的浅阅读和浅思考使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本质更不易被大学生发觉,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政治意图缺乏警惕性。在西方带有后现代主义表征的、反民主、去中心化、碎片化的传播中,对于生活在“后真相”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感性情感优先甚至屏蔽了事实真相成为认同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价值因为二者耦合被解构和离散。新时代高等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最大的国家安全,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能“一打就垮”,而没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然“不打自垮”。从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和实现人民安全的宗旨来看,高校必须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初心和立场,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意识形态斗争,在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中严防落入“西化分化陷阱”,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高校抵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与挑战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群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是构筑国家安全防线的关键对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向好态势,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大学校园并没有销声匿迹,反而随着互联网发展不断沉渣泛起,获得新一轮的发展势头。当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已把高校作为首选之地,把大学生作为首选目标,并且一改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渗透模式,更多依靠西方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体多元主体竞相发力,以过去宣教式的强势灌输改为润物细无声的徐徐演进,生成了以价值驱动、舆情驱动和需求驱动为主的立体化渗透路径,渗透方式手段表现出渗透主客体高学历化、渗透内容去政治化、渗透活动生活化、意图隐伪化等特点。他们利用新媒体各种社交平台,操纵和培植网络大V、意见领袖,以评判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为借口,制造舆论场域和话语陷阱,充分利用话语霸权把控学术话语对我国社会现象进行定义和解释;不断通过构造各种“指数陷阱”为西方优于中国论提供注脚;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消费商品和价值符号等“文化景观”对大学生进行隐蔽渗透,诱导大学生厌弃“中国标签”追求“西方认可”;在利用宪政问题讨论、标签式评价中国方面企图借用抽象民主、抽象自由、抽象人权的价值观蛊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并通过议程设置、话题炒作、同步施压等方式撕裂共识、制造对立,从而为霸权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提供合法性。目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仅消解大学生政治上的“四个认同”,还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形态,进而汇聚成文化虚无主义心理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持续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力度,也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和复杂性,这就迫切需要高校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完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机制。

二、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要坚持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原则

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政治安全为根本,意识形态安全为屏障,积极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这是高校适应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布局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借助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分析框架进行全面统筹,从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的战略高度坚持底线思维这一基本原则。坚持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反映高校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法律尊严和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是从民族角度、国家角度、法律角度和人民角度处理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问题的基本工作准则。

(一)坚持国家安全底线思维要求高校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特别是执政党合法性安全、政治认同安全,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沿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战略思维,如能成功诱使大学生抛弃主流意识形态,转而接受西方价值观,将使中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阻碍中华民族复兴大业。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底线思维是不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的底线,核心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在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道路、方向、原则问题上不动摇,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上做到立场坚定,从而增强做好防范“西方分化”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二)坚持国家安全底线思维要求高校要有科学预见性

坚持国家安全底线思维是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就是把意识形态建设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能敏锐洞察西方敌对势力跨境联动、网络协同、跨群体合流的意识形态渗透,善于预见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新动向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能从大学生思想状况变化和西方各种思潮传播风险源调查研究中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发现和寻找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现实原因指向根源,善于排查安全与风险、常态与危机的临界点以及各种潜在风险的发生,能将目标底线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约束规范并形成刚性制度规定。

(三)坚持国家安全底线思维要求立足于防,做到有所作为

在国家安全形势总体可控情况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老问题与新情况叠加、险难与时势交织,这就要求高校清醒认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新战略新路径的隐蔽性、危害性和长期性,以问题导向和需求为关注点,善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嬗变规律,把握新时期西方学理化渗透、炒作性渗透、教导化渗透和具象化渗透等多重手段并举的新特征,在分析各种问题交织的乱象斗争中趋利避害、争取主动,在用世界眼光观察意识形态问题的宏大格局中切断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向政治安全领域聚集的内在逻辑。在防范意识形态渗透问题上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精准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治理策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和发展,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实践路径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为核心要义为新形势下高校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根本方法和基本遵循。高校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一项涉及教育、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管理工程,应纳入到学校制度建设、文化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以马克思主义构建起大学生意义信仰、价值判断和实践理性,帮助大学生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中做到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高校无生存土壤和传播路径,同时在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信仰基础上筑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将长期存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问题不可能自行消失。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险恶用心就是通过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以达到破坏民族团结,造成祖国分裂进而实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不可忽视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战术以及更新的渗透路径,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的侵蚀和颠覆。高校要清醒认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新路径的隐蔽性、危害性和长期性,在防范意识形态渗透斗争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和坚持正确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党全社会必须齐心协力、推进落实的一项战略任务。历史和实践证明,百年大党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制高点,从而避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警示我们必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只有引导大学生高度自觉、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从而保证社会主义道路不偏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常青。同时,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也是新时代高校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强大的教育功能。高校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用先进的理论引领青年导航定向,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家国情怀和民族观念、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以及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方面筑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通过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色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从而更好地在实践中形成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心理机制和文化机制。

(二)善用“大思政”增强大学生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明辨力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文化宣教”和“心理战”确实具有蛊惑特点,但其中渗透对象存在一定的主动性不可忽视,因此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大学生明辨力是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他们的信仰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走向和国家未来发展前景。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用理性客观思维对待西方文化问题,在有选择地“扬弃”西方文化中认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质,从而让大学生在信仰选择中以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国情为前提,以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作为自己信仰的基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意识、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如何做到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中接力担当和不辱使命,关键是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历史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6]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青年大学生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7]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的唯物主义世界图景、共产主义道德引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境界对大学生形成理论自觉、完善思维方法、引领时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必须善用“大思政”,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立足宏大的时代运用鲜活的实践,在生动的现实中挖掘整合其中丰富的育人元素,依托马克思主义学科、话语、知识体系创新平台,打造出蕴含着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的“大思政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一方面,通过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实现大学生社会心理和政治认同,在实现铸魂育人目标中铲除西方话语霸权的根基,进而破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另一方面,在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和强化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中以实现大学生明辨力的提升。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品质认识,帮助大学生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拥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中,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在传承红色基因和砥砺前行中,帮助大学生汲取增进个人品格智慧和提升自身德行的动力;用正确的科学思想理念帮助大学生认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危害性,在抵制盲目崇拜跟从心态中防范西方意识形态向校园渗透。另外,要大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丰盈充实大学生精神世界。校园文化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高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启迪智慧、开阔视野,而且对大学生优化个性人格、形成正确的信仰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从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出发、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倡导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不断完善学校制度以及丰富校园活动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每一株花草、每一块砖瓦、每一面墙壁充满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让学校官微、校园广播以及学校影剧院和会堂等都成为激扬生命演绎青春的渠道和空间,在一流课程建设和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探讨中增强大学生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针对大学生学业、生活、情感和事业方面的困惑问题和舆论焦点进行密切关注和及时疏导,要认真剖析其成因及表现,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手段方法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中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他们崇高的精神信仰和优良的道德风尚,在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熏陶涵养中增强大学生担负时代使命的本领。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构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体制

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杜绝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侵蚀的重要保证。“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地带,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交锋、相互交融属于常态。”[8]为此,高校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要时刻保持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斗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以国家安全长远战略眼光来看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问题,完善校园反渗透的网络监管体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在全员协作、全过程参与、全方位监督中实现由单向管理向多元主体的交互共治转变,在把握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发展的动态中构建反渗透机制。

一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防范意识形态渗透协调机制。过去防范意识形态渗透工作更多靠党建部门、统战部门以及做学生工作一线辅导员去做,但在互联网视域下仅仅靠个别部门很难适应互联网新途径渗透的环境。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拓宽工作深度与广度,完善分兵把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战略布局,从过去某一个部门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复合性治理模式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体制。为此,要明确党委在高校安全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统领作用,进一步严密学校党委反意识形态渗透组织体系,通过整体部署和系统设计形成在党委领导下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党政联动、部门共管以及各院系分级负责的多方参与工作网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起“党组—党支部—党员”三位一体的责任机制,强化院系班组直接管理责任,在突发状况下实现学校各部门快速联动反应,保证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处于及时“可控”状态。

二要健全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基于国家安全观提升高校教师的国家安全意识,把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纳入骨干教师培训内容,纳入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培训,大力开展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的教学科研攻关项目,加强在意识形态治理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培训,增强高校教师甄别意识形态渗透的意识和能力。在思政专任教师、党政干部、思政辅导员队伍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一支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识形态宣传队伍,同时通过各部门加强合作建立网络维护团队,构建更为完善的善于利用网络技术防范意西方识形态渗透的联防联治体系。

三要健全防范意识形态渗透风险研判机制。准确研判“新冷战”意识形态斗争严峻形势以及当前西方势力网络渗透的新方式、新特点、新渠道,尤其在把握网络话语权要将或然性、概率性的风险叙述为必然性、确定性的事件,将这种“不确定性”安全隐患以确定性的方式表达。要科学分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短板与不足,对意识形态渗透总体态势和动态传播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把握网络渗透主要传播方式和一般规律,注重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实证研究,及时把握大学生政治意识、科学素养方面的培育效果,发现有不良企图和苗头的意识形态渗透要及时处理,对大学生不良思想动态通过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化被动防御为主动抵御。

四要完善防范意识形态渗透的传播机制。西方意识形态网络化发展要求高校增加网络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严格信息管理,适当地对网络进行监管,善于利用网络做好思想政治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以及网络舆论宣传引导工作。要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原则,利用校园媒体推进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整体创新发展,在话语引领、话语主导、话语主题设置、话语价值、话语传播等方面重新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在理论灌输、文化熏陶和生活渗透三个结合中丰富反渗透方式,以解决思想困惑问题为导向突出治理的针对性,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传播形式多样化和内容日常生活化,凸显主流意识形态人本精神的传播理念,以生活的形象和叙事让大学生在感知、体验、思考中认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

总之,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是当前高校维护国家安全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高校要充分认识当前西方反华势力意识形态渗透背后的政治恶意性和文化侵略性,在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信仰世界中通过塑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为总体国家安全构筑思想防线,通过构建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体制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从而做到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猜你喜欢
安全观马克思主义国家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巧用视频资料进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图解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