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锇
(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珠海)
作业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功能价值和作业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质量,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和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尺度,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核心因素。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数学作业设计质量不高。中职数学作业相对枯燥,缺乏趣味性;作业布置相对随意,通常采用“一刀切”的形式,缺乏有效分层;批改纸质作业的时空限制以及中职数学课时较少,教师不能及时给学生反馈作业的情况;教师根据纸质作业对学生的错题做数据分析,耗费时间和精力。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教师要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基于此,我校教师积极使用线上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布置线上作业。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完成作业后沉迷手机游戏等问题。所以我们提出将线上和线下作业有机结合的“混合式作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线上线下作业,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混合式作业”是根据混合式学习而命名的。倡导“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的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本文所说的“混合式作业”就是指采用网络平台、手机软件等形式的线上作业与传统形式的纸质作业和创新作业多种形式的线下作业结合起来,共同发挥线上和线下的优势,以此来优化作业设计,达到最好学习效果的一种作业形式。
对于中职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做过了太多的书面作业,其中不乏有很多枯燥重复而单调的作业,他们对作业“恨多爱少”,而他们渴望新鲜事物,喜欢现代信息技术,线上平台的作业刚好迎合了他们的兴趣。在线上平台,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随时随地完成作业,有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讲解等丰富的资源,而教师批改作业也更加高效,还可以利用平台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追踪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反馈更精准和及时,教学更加高效。同时,纸质作业也有其固有的优点,比如,纸质作业上的数学解题步骤的推演和呈现可以让教师更清晰地看到学生思维上的问题,因此线上线下的“混合式作业”不仅肯定了纸质作业固有的优点,也充分发挥了线上作业的优势,让其优势互补,从而优化作业设计质量。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进行中职数学“混合式作业”设计中,学生通过作业构建自己对新知识的构架。在预学作业中,通过作业让学生提前复习学过的知识与经验,激活原有知识,为新知识搭建好“脚手架”;在随堂作业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来检验已知的知识;在课后作业中,通过已学知识生长出新的知识。
2.人本主义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其基本原理是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心理学要注重人的主观意愿和尊严,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中职数学的作业设计中,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要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要丰富,要结合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作业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1.线上、线下预学作业“育”新课
预学作业的完成使学生学习过程前移,让学生能在课前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从而带着问题听课,有助于学生积极进行意义建构,为深度学习创造条件。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前置作业能了解学情,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1)在预学作业中设计数学史相关的题目。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学生感受数学学科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数学的现状和发展历史,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2)巧用“课前5分钟”。“课前5分钟”是指本节课前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这5分钟让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预学作业。由于要上台展示,学生就会在课前查阅更多的资料,做更充分的交流和学习,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课前5分钟”的分享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提高了学生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课堂“热身”,一举多得。
(3)预学作业要能为新课搭好“脚手架”。数学知识严谨而系统,数学的学习需要迁移,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或已掌握的经验方法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知识漏洞比较多,更需要提前“补漏”。
2.线上“随堂作业”知学情
“随堂作业”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堂作业”不是简单地将课堂作业分割在几个课时完成,而是基于教学目标,把课堂作业科学、巧妙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随着每个课时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不同的知识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后设计的作业,并且在当堂就得以反馈的作业。课堂中,教师在线上平台发布“随堂作业”后,教师巡视学生在纸上的演算过程,并结合线上平台的实时汇总数据情况,再反馈到课堂,就能“以测促教”,而且教师也能据此设计学生的“二次作业”——课后作业来查缺补漏。
(1)“随堂作业”须有突出重点之用。每节课都有相对重点的知识,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作业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重点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能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反思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
(2)“随堂作业”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胜任感”。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清楚不同学生在特定学习内容上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在共同的知识点下设计出不同认知要求的作业内容,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学习胜任感”。
3.线上、线下课后作业“固”知识,拓视野
(1)课后作业不仅要突出重点还要有突破难点之用。课堂中的难点知识往往在课上没有时间来完全解决的,教师就需要课后作业题来达成突破难点的目标。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就是编者根据本节内容和单元目标精心编制的练习系统,既有基础题型也有“拔高”题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根据章节的课程标准,准确解读和运用习题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2)课后作业要有“培优”之用。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课后习题一般都是基础题型,但是班级总有小部分学生是“吃不饱”的,如果这部分学生长期缺乏挑战性,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后习题的设计也要关注这部分优等生,让他们每天都有进步,同时也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长此以往,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更浓厚。
(3)挖掘章节中的思政元素,让课后作业成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实现学生思想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求教师密切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并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作业”要求教师对“混合式作业”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要深刻理解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并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做作业设计。当然线上线下的“混合式作业”不是简单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始终把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最终的追求。因此需要教师有不断学习、反思、研究的能力,同时要处理好线上与线下作业的系统设计与实施问题,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注意“培优”,也要“提差”,使线上与线下作业形成互补、互相拓展或深化的关系。
作业结果的分析统计是发挥作业诊断和改进功能的关键,教师要关注作业目标的达成度,通过可视化数据,对作业的正确率、错误的主要表现、错误原因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教师再根据分析情况,开展集体讲评和个别辅导,同时反思作业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并改进。
中职数学的作业设计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鼓励学生通过作业检验思维过程,寻找认知错误,总结学习策略,实现自我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作业出现的问题或解题经验,及时梳理,以思维导图或是错题本等形式呈现“有形”的反思载体,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