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惠,骆文伟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指出,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
目前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的含义、内容和价值进行了充分探讨,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性意义[5]。在新时代环境下,要通过扎实话语基础、提升话语品质、培养话语队伍、改进话语表达等途径,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精神生产资料”。而“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6],因此可以说,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成的,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贯穿于社会各领域的,用一定形式表现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话语权”,是由“话语”和“权”2个语言单位组成。所谓“话语”,最早出于语言学,有言语、言说之义;“权”,可以理解为“权力”和“权利”。结合“话语”和“权”的基本释义,从权力角度来说,话语权可以理解为人们对话语的支配力和解释力;从权利角度来说,话语权可以理解为人们能够自由话语、言论的资格。话语之所以能够产生权力,是因为话语往往代表着一定阶级的价值倾向、情感态度,而这些话语一旦掌握群众就能够变成物质力量,在一定群体力量作用下可以从“批判的武器”向“武器的批判”转变(1)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话语者之所以有自由话语的权利,是因为话语本身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作为统治阶级代言人的话语者自然能够有话语的权利。总的来说,意识形态话语权实际上是一种思想领导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也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实力的表现。侯惠勤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和批判权等;提问权就是对时代问题及其所涉及的重大任务的发现和追问,论断权就是对时代之问的回答和判断,解释权就是在完成重大历史任务过程中开展政治动员所作的理论阐释,批判权就是对敌对或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排除[7]。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强调,也为我们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话语能够从观念存在转变为物质存在。他还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8]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政党、集团、组织如果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就能主导社会精神文化走向[9];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然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学术话语权、政治话语权之争本质上是意识形态话语权之争,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争。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意识形态话语权则是重中之重。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够澄清错误认识、抵制错误思潮,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使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够团结最大范围的人民群众,动员他们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拼搏奋进;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够打破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了解更加真实的中国。
首先,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要保证。从党的建设发展历程来看,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和党领导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特殊利益,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们党仍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需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在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清除党内错误思想,在党员心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外部因素来看,当前思想文化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暗潮浮动,尤其是学术领域和互联网空间出现了“打擦边球”的现象,比如有的人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否定历史、否定民族英雄、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明辨是非,对错误思潮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批驳和抵制。要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去解释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经验与教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其次,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之源。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问题,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所以思想文化领域一定不能搞精神污染。一旦意识形态话语权丧失,意志形态工作者的所有工作都会变得软弱无力,他们将不能有力解释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失衡等社会问题,不能帮助人们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错在何处,不能响亮地回应个别国家强加于我国的污蔑与诋毁,等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不断巩固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了讲清楚“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有着根本区别”等群众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消解社会局部冲突和建设和谐社会,为了批判“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 等谬论,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为了硬气回应当前国际上存在的对中国“欲加之罪”,让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世界所借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只能加强而不能放松。
最后,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塑造亮丽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微,思想文化陷入困顿,当时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涌入,无数仁人志士尝试用西方理论探寻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之法。然而,西方的思想文化没有也不能帮助中国找到出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模式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事实证明照搬苏联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照搬他国经验、他国模式并不能解决中国实际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发展的中国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让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改变。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能够响亮地回应个别国家对中国的责难与污蔑,让世界人民了解到真实的中国,还能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的亮丽形象,与其他国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随着意识形态重要性的提升,意识形态不仅仅充当“革命的先导”,更是维护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工具。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能筑牢立党立国之根基;反之,意识形态话语权丧失,将无力解释政权合法性、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冲突,最终导致政权瓦解。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基础[10]。当前,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不但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念头,还应该着力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西方敌对势力调整了对中国的压制策略。这表现于几方面:一是在互联网领域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如今互联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西方资本主义趁机将其鼓吹的“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渗入到互联网领域,并提出“互联网自由”的概念。对此,我们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和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提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开放性,在互联网这一新战场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斗争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二是利用“价值中立”学说,从学术领域抨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中立”理论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本是认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描述社会现象、解释社会问题时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掺杂感情色彩,而西方部分学者却借题发挥,认为:中国学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社会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带有明显的阶级性色彩,中国学者违背了价值中立的原则,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不是严格意义的学术成果。三是鼓吹“中国威胁论”,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孤立中国,消解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比如,从政治的角度把中国企业“走出去”恶意解读为“经济入侵”,把中国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援助定义为“新殖民扩张”,把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援助解读为“隐藏战略图谋”,等等。中西方意识形态较量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对此要提高斗争本领,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守正创新,是指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又顺应新的时代条件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手段、方式,在这辩证统一关系中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向前发展,使之成为党群关系的“粘合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但是,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两种倾向值得警惕。一是过于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拒绝借鉴吸收国外先进因素。尽管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仍不放弃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警惕“和平演变”、抵御“西化侵蚀”,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但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往往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绝对化倾向,即过于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二是一味追求创新,抛弃马克思主义。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有部分学者打着“解放思想”“价值中立”的名义,采取各种手段宣传修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那一套理论,散播非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并且,这部分异见人士在社会上往往具有一定影响力,有的甚至是某领域的“思想领袖”,他们利用身份传播非马克思主义言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解释力。
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本身须理想信念坚定,业务素质过硬。但是当前部分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能力素质还不够强,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一是部分意识形态工作者理想信念不坚定。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开放的环境中,西方错误思潮随时能够渗透进我们的生活,部分意识形态工作者由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业务素质不够扎实等原因,导致处理矛盾问题时不能站稳立场、辨明是非,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二是部分意识形态工作者业务能力不够。这主要表现在,没有能够根据受众、环境、内容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工作方法和素材,导致工作中“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三是部分意识形态工作者工作敏锐性不强。这主要体现于创新意识不足和细节把控能力不足。比如,没有结合具体时代环境的变化来创新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上也没有及时结合时事变化更新宣传内容与话语表达;又如,对于苗头性问题没有及早处置,对多元思想观念引导不够;等等。
意识形态工作者能力的不足反映出队伍建设力度不够,而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力量的缺位,会一定程度削弱意识形态话语的权威性。
“好酒也怕巷子深”。对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来说,一个稳固的阵地无疑十分重要,而适配的话语表达方式与传播方式也同样重要。反思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有几个问题须引起注意。一是话语表达体系有待完善。从国内来讲,部分意识形态工作者在话语表达、思想宣传时往往存在摆得过高、讲得太泛的情况,没有结合群众日常生活来作启发和引导,而是进行抽象的理论教育,导致老百姓“想听听不懂”;从国际上讲,面对快速的全球多极化进程,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仍显不够。由于历史文化、基本国情不同,各国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必然存在差异,所以要想让我们秉持、倡导的价值理念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就不能自说自话,而要找到大家的利益平衡点、价值共同点。以往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往往是用单一的传统话语体系讲世界问题,导致我们秉持、倡导的价值理念在国际上“说了传不开”。二是话语传播力度不够。就国内而言,主要体现在网络传媒的阵地建设还不够,对新兴媒体的运用还不足;就国际而言,主要体现在国际事务参与度不够。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西方话语在世界话语体系中长期居于主导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平等对话的中国不断赢得良好国际声誉和环境。虽然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建设性力量,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近代以来形成的“西强东弱”的世界文化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11],这需要我们通过更多参与国际事务来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力,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命力。
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社会稳定,因此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只能加强不能松懈。当前应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灌注强大精神力量。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要明确“讲什么”——那就是掷地有声地讲马克思主义。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各方仁人志士提出种种救国方案却又以失败告终的背景下,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成就。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引。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讲马克思主义。
明确了“讲什么”,还要明白“怎么讲”。一方面,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在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同时,也要学习借鉴其他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也包括学习借鉴西方的一些先进宣传技术和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要善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好“看不见的宣传”;同时也要清楚,手段方法是形式,马克思主义是内容,内容才是根本,不可本末倒置。另一方面,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广大人民群众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当今世界局势正经历深刻变革与调整,国家间交往合作与利益冲突并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责难从未消停,企图在国际话语场域中孤立中国,遏制中国发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需要,这其中就包含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今天,已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中国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世界,完全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当前,要以提升舆论推动力为抓手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回应西方的苛责与非难,在改革发展道路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首先,占领新阵地,拓宽意识形态工作新场域。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基,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迅速将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到网络这一主战场,全面构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夯筑更加稳固的基础。意识形态工作者自身要不断提高舆论宣传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既要熟悉新媒体的运用,也要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懂得创新新媒体交流方式,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使意识形态工作接地气、贴民心。其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产品;要做好文化交流的文章, 在世界舞台上积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着力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要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使中国发展成就更好地惠及世界,使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行远播广。
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而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本领高强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取得胜利的第一推动力。具体而言,意识形态工作者应当具备这些素质:一是忠诚担当,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二是履职尽责,具有扎实的业务本领;三是探索创造,具有职业敏锐性,勇于开拓工作新局面。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期望,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者增长素质本领以胜任本职工作的重要指引。在今天蓬勃向上的意识形态工作局面中,也涌现了许多具有优良职业素质,自觉践行意识形态工作使命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比如江苏省《苍梧晚报》的记者杨锐冰,就生动展现了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她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将30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守卫荒凉海岛的王继才夫妇事迹报道出来。王继才夫妇事迹一经宣传,就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无数人为他们“为大家、舍小家”的奉献精神、赤子之心动容。平凡蕴含伟大,时代极需要像王继才夫妇这样的楷模,也极需要用楷模的精神鼓舞人心,这一宣传报道可以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功案例,而杨锐冰也以其行动诠释一名优秀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上述几方面素质作为重要标准考察干部和选贤任才,建优建强队伍,提升队伍战斗力。此外,还要善于发展民间的、本土的、业余的宣传队伍,以形成全社会讲意识形态、重宣传工作的大格局。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包含表达体系和传播体系两方面建设。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当前要在深入研究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着力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体系和传播体系。还要看到的是,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坚定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同时为了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更好推动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无论是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体系建设还是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建设,都要置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中加以推进,以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感召力。
在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体系方面,一是要构建有效议题,二是要凝练标志性话语。首先,由于世界各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要想在世界舞台上“说得上话”“说了有人听”,除了要以国家经济发展实力为后盾外,还要构建国际社会广泛关切、能联通多数国家和地区进步文化价值观、能反映多数国家和地区利益诉求的话题,以便引起国际社会共鸣。其次,凝练标志性话语,是为了让话语更有效传播,为国际社会交流互鉴和达成更多共识提供可能。比如,“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我们国家提出后,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多了解,也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寄予更多信任和期盼。
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的建设,可以从内容、媒介、载体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传播内容上,要坚持我们的话语内容——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媒介上,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壮大和发展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传播载体上,要赋予具有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组织或平台更多动能,使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总之,多利用和创造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机遇,以“天下为公行大道”的胸怀和担当推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