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骨伤专家刘寿山筋伤病辨治学术思想撷芳

2022-11-25 04:10董晨鑫程潞瑶甘叶娜张桐桐俞嘉莉陈子晴李多多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8期
关键词:寿山骨伤科伤病

董晨鑫 程潞瑶 甘叶娜 张桐桐 俞嘉莉 陈子晴 苑 艺 李多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科,北京 100700

中医“筋”的概念不等同于现代医学运动系统除骨以外的部分,是形态与功能的统一体现[1],而中医筋伤病[2]为伤筋所致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统称,广泛对应现代医学急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和非炎症关节病领域诸多疾病[3],可独立发病亦可伴发于骨折与脱位[4],为骨伤科、推拿科、针灸科常见疾病,具有患者数量大、年龄跨度大、临床差异大、鉴别难度大、干预措施多但疗效差等特点,是医学界难以从根本解决的问题[5]。我国目前将筋伤病独立确定为一门专业,先后出版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6]和“十四五”[7]规划教材《中医筋伤学》,意在重视该专科领域人才的培养和针对该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刘寿山(1904—1980)是东直门医院已故著名骨伤科专家,自幼研习八卦掌,后继承其师文佩亭所传清宫上驷院绰班处骨伤技法于北京民间行医,因其高尚的医德和该技法良好的治病效果获“北京绰班刘”的美誉[8]。刘寿山于1959 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任骨伤科主任直至1980 年辞世,据传人臧福科、孙树椿、孙呈祥等[9]回忆和证实,刘寿山是清宫正骨流派[10]和宫廷理筋流派[11]的传承人,也是北京刘寿山正骨流派的创始人[12],其辨治筋伤的造诣深厚,特别是理筋手法尤为精湛,现对刘寿山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提炼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学术思想形成

刘寿山于光绪三十年(1904)2 月27 日出生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里万元胡同,原名“刘泉”,年少时操习八卦掌[13],民国初期拜师清末上驷院绰班处医官文佩亭[14]为师,赐其号“寿山”。在学艺过程中刘寿山谨记“绰班苦练身法步,背诵《要旨》以熟路”的师训,不仅继承了清宫骨伤学派道法方药术的精华,更将其师“治病如佛事,奉医杀贪心”的高尚医德奉为行医圭臬;文佩亭故去后至1958 年间,刘寿山行医于北京东城区和朝阳区,次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创办骨伤科,临证同时将技法毫无保留地传于弟子臧福科、孙树椿等后辈,并由其整理为《刘寿山正骨经验》[12]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66 年出版,是刘寿山留给中医骨伤科学界最宝贵的遗产。

2 学术思想特色

刘寿山行医骨伤科数十载,以辨治骨折、脱位和筋伤的特色手法最为闻名。较骨折与脱位常言“骨碎骱脱伤营卫,筋失气血久难痊,故骨骱易疗,伤筋难愈”,认为虽然筋伤病急骤程度不如骨断与脱骱但辨治更为困难,特别是急性筋伤,往往因失治误治而经年难愈,故自古就有“宁接十骨碎不上一骱脱,宁复一脱骱不治一筋伤”[15]之说。刘寿山认为筋伤病的辨治与骨伤病同样贵在尽早确诊与及时正确地治疗。在此基础上刘寿山认为筋伤病的辨治应采取“手法、方药、固定、练功”的治筋四总则[16],以达到舒筋、暖筋、濡筋与养筋的治疗目的,其辨治过程凸显其下述六点学术思想。

2.1 推拿发力要旨,治筋喜柔不喜刚

刘寿山常言“手法精巧者术愈其多半而无待于药石”[12],即强调手法治疗对筋伤病的重要性,更根据实际情况,指出手法之所施,轻重和徐疾应有所不同。刘寿山认为筋的生理特点在于“喜柔不喜刚”[17],故治筋手法应遵循“轻巧、柔透、和缓”这一不变原则[18],力量应由轻渐重,渐次传入深层,使患者不觉皮肉疼痛为要,而切忌粗暴。此外对于新发之患,手法宜轻,陈旧者则可略重,如遇局部疼痛和肿胀剧烈则应禁用手法。在手法方面刘寿山治筋以拔、戳、捻、散、捋、顺、归、合八法最为常用,而操作时还需要注意遵循准备、治疗和结束的流程。其中准备阶段采用摇晃法、点穴法和弹拨法,可舒筋通络,缓解疼痛和患者的紧张情绪,为上述治疗阶段的八法做准备;最后用搧法、劈法、打法和扣法[12]作为结束阶段的手法。

2.2 手法整复要诀,理筋正骨为关键

中医骨伤科自古就有“筋骨不分家”之说,骨折与脱位必伴新鲜筋伤诸证,而后期功能的恢复均以筋的功能正常与否来体现,骨与关节的退变常为陈旧筋伤诸疾,故刘寿山有言“骨断骱脱,骨正筋柔;骨损筋弱,以筋代骨”,即阐明骨折脱位以复位为先,退行性病变亦可通过整复手法调整关节的位置达到“骨错筋挪,骨正筋柔”的目的[5]。诚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19],在筋伤辨治中,刘寿山言“手法可使筋位不合者复旧合顺,以促气血调和,方取佳效”,即恢复筋的正常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和其他干预手段的起效。在治筋手法的运用中首须正确的诊断与鉴别为基础,在操作过程中,熟知整体与局部的正常结构及对病情的生理病理、预后转归有充分了解后,才能选择适宜的手法。

2.3 治外伤当明内损,治筋骨当虑气血

根据“筋赖气血濡养以滋润”[20]的生理特性,刘寿山认为筋伤与其愈合均需要整体辨治,而正所谓“筋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因其不固,脏腑之所不和,岂可纯任手法”[21],故刘寿山不但有“七分手法三分药”[22]的观点,还认为即使是同一损伤也要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强弱灵活运用。新鲜筋伤的治疗偏重手法正其形而辅药物以减其痛,能避免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转变;“陈年旧痹”的辨治应遵循“筋濡则和不濡则废”的特性,以内服药物治疗结合练功为主。在内服药方面,筋伤初期7 d 内以气滞血瘀为病机,以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为其临床表现,故治以“祛瘀止痛”为法,选用汤剂或散剂内服以求“汤者荡也;散者散也”而达到祛瘀消肿、活血止痛的效果,用桃红四物汤合七厘散加减;2 周后随着瘀血渐去新血渐生,活血破瘀的药物应适当减少,采用正骨紫金丹配合生血补髓汤、和营养卫汤以求补气生血的效果;1 个月后虽然疼痛减轻但病久气血亏虚,肢体活动还不能恢复正常,需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基础上兼顾补益气血、肝肾同调[18]的潜方思路,以求标本兼顾,选用补筋丸和舒筋壮力丸[23]。总之,刘寿山治疗筋伤的内服药物不外 “祛瘀止痛”“活血生新”“调和营卫”“培补肝肾”“强筋壮骨”等,临床上要根据具体的症状,辨证施治,按原方适当加减,灵活运用。

2.4 治筋喜温而恶寒

刘寿山认为筋伤局部无论新旧均应尽量保暖,而陈旧筋伤大多兼有痹病,应结合腾洗药物以求温通治疗;外用药方面,多用洗药与腾药,均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洗药多用于四肢肘膝以下的筋伤疾患,而腾药多用于肩、背、腰、髋等大关节处,“腾”与“洗”的区别在于给药途径[12]。骨科熥药为刘寿山外用验方,基础方组成牛膝、透骨草、羌活、乳香、没药、白芷、当归、防风、骨碎补、续断、木瓜、红花、川椒,具有行气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各等分共为细末,每用药末4 两加青盐和白酒各1 两拌匀,分装入两个白布口袋内缝妥,放入蒸笼内,蒸热后轮换熥敷伤处[12]。该基础方应结合辨证进行加减,且应用时要注意局部和全身的保暖,特别是在用药后更要慎避风寒,避免引起感冒或局部发生皮疹。

2.5 新鲜伤筋宜草纸捆绑

刘寿山辨治较严重的四肢新鲜伤筋,治疗手法必采用捆绑固定,较骨折和脱位后常用的木板或竹板固定不同,刘寿山采用纸牌或纸垫[24]进行捆绑。其特色首先在于须遵循“内软外坚”的双层用纸原则,内层使用宣纸贴合皮肤,外层采用元书纸或毛边纸折叠成长5~7 寸,宽度等于伤肢周径的1/3 左右,约1 cm 厚的长方形,一端修剪成月牙形而另一端半圆形使用。纸制固定物具有很多优势,其不但具有一定的刚性,可起到限制关节运动的作用,更兼具韧性、透气性和抑菌性,捆绑舒贴,不影响气血的流通,不易发生压迫性溃疡,对渗出的体液具有吸附的作用,保证了伤处清洁干燥[25];此外尚有价格便宜、轻便、易于塑形等特点,可根据不同部位的损伤可以随意剪裁成各种形状。

2.6 筋骨康健,练功为要

刘寿山在行医中深刻认识到,筋伤虽然经过推拿舒筋、固定、药物等治疗后可以从症状上得以缓解,但肢体功能往往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为使很多慢性筋伤病患者避免长期用药和就诊劳苦,其基于少时研习的八卦掌练功方法,摸索出实用的练功术势并应用于筋伤的治疗及调养之中,其动作和方法收录在《刘寿山正骨经验》一书中,其中包括哪咤探海势、犀牛望月势、金狮摇头势、风摆荷叶势、两手攀足势、白鹤摇膝势等[12]。刘寿山认为练功具有行气活血、强筋壮骨的功效且与手法、固定和药物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从治疗的第1 天就开始,是辨治筋伤不可或缺的一个治疗环节[15,26]。

3 小结

刘寿山对于筋伤辨治的主要贡献有两点,首先,《医宗金鉴》虽然对筋伤的理、法、方、药均有记载,然而在手法方面却过于笼统,常以“细细摸之”“徐徐揉摩之”等片语支言带过,无法从文中习得,其原因在于上述手法为清宫御医不传之术,口传心授为弟子继承唯一途径而不可记录于文字;刘寿山打破传统,将所学手法及技巧毫无保留地反复传授给臧福科、孙树椿、刘佑华、孙呈祥、奚达、薛英杰等后辈,并要求其记录、手法拍照和系统整理,终将宝贵的手法照片描绘成示意图并结合技法要点文章编撰成《刘寿山正骨经验》出版,为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其次,刘寿山的手法较《正骨心法要旨》有较大发展与提高。清宫传统手法多局部发力而忽视人身整体的协调,对术者要求较高;而刘寿山将八卦掌中拧旋走转的动作技巧融入手法中,形成很多独具特色的手法,如其最具特色的舒筋手法“提端挪正”法即是八卦掌中的翻身掌,且运用手法时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刚柔相济,动作连贯,通过身体重心的变化以实现力的传递,不但可在整复骨折中发出刚强暴烈之“明力”,亦可在治疗筋伤中应用深沉柔和而渗透的“暗力”。

刘寿山亦受到当时医学水平所限,而诊疗体系中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如在筋伤中,刘寿山对筋的命名有一部分按部位和作用命名,而更多则是宏观的功能理念,如刘寿山认为“各关节均有伸、屈、力、通四道大筋,内有连带筋、外有包骨筋、节有护头筋、巢有裹窠筋”,这些可能指关节外骨骼肌及其连接装置、关节囊复合体结构中韧带、关节囊、关节软骨、纤维软骨等,此外还有血连筋、肉蒜筋等[12],可能指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神经和脂肪垫等结构,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不可能像现代这样全面、详细、具体,而骨伤科学是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继承下来的,难免丢失和错误。刘寿山的经验中有关“筋”的部分也可能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刘寿山辨治筋伤病学术思想给予的启示值得借鉴,其不但拥有深厚的中医骨伤科积淀,更强调中医学的整体观点,既有整体观又有方法论,既有独特的临床经验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其对筋伤病辨治的深厚造诣。本文通过对刘寿山辨治筋伤的学术思想与道术特色进行梳理和提炼,以求同道些许点滴借鉴,丰富中医骨伤科与推拿科理论积淀,更好地为中医筋伤病的诊疗工作服务。

猜你喜欢
寿山骨伤科伤病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始祖坟
拨针在骨伤科疾病中的应用
浅述刘寿山验方接骨紫金丹辅助治疗骨质疏松合并Colles骨折经验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
邢台市中医院骨伤科
消肿止痛酊结合冷敷在骨伤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