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梓 黄珍娣 李彩云 李浩栋 石燕
(三亚学院体育学院 海南三亚 572000)
青少年体质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而体质健康测试已经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的“考试”,其目的是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升高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依赖,导致学生体质的逐年下降,给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1]。
关于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和划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存在争论,但是较为合理的概念为:体质弱势学生包含两部分人群,一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在59分(含59分)以下的人群;二是患有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相关疾病及残疾的学生[2]。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否具有渊博的学识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3]。从古代的科举到现代的高考,在国民意识当中,只要其学习成绩优秀,没有不良的品性就是人才,和他是否擅长体育运动没有太大关系[4]。
人们的潜意识认为,只要身体不出现任何疼痛、感冒、发热等情况,那么身体就是健康的,但是据调查,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现代社会中85%以上的人群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加,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体育运动的健康功能,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特别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严重不足,体育课业属于“放羊”的状态[5],这种没有质量的体育课最终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成为一种必然。
运动不足或运动过量都会损害健康,不合理的运动经常会导致一些急、慢性的运动损伤,只有进行科学的健身,人们的身体素质才会提高,但是许多的健身人群在运动时很盲目,不懂得什么是运动强度,只知道控制运动时间,最终导致运动量过大或不足等问题[6],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给健身人群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了他们的运动积极性,最终导致身体素质的逐年下降。
据统计,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第三学年下降更为严重,这是由于基础的体育课程结束后,学生没有体育考试的压力,认为自己还年轻[7],不锻炼,身体素质也很好,因而产生了运动惰性。另外,由于学业的逐渐加重,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学习、考证和找工作上[8],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一减再减,最终导致了体质的下降。
刚进入大学时,学生生活比高中生活轻松,基本在学习和运动中度过,参加晨练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较为充裕,生活比较规律,随着学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社交逐渐增多,生活习惯也越来越不规律,如昼夜颠倒、饮食不规律,有的不会抽烟的学生甚至学会了抽烟[9],在遇到不顺心的事前经常会通过抽烟酗酒来麻痹自己,导致身体素质日渐下降。
在初、高中阶段,升学的压力导致学生每天都在学习中度过,尤其是家长和教师的表现尤为突出,接连不断的考试,关注成绩和排名成了一种常态。大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认为进行体育锻炼是在浪费时间,导致孩子的课余时间只能用于参加各种文化课补习班[10],长此以往,致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学习好才重要,其他都可以忽略,最终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
学校体育是体育锻炼的重要环节,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没有地位,只有“靠后站”,初高中阶段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部分体育课被考试必修科目占用,体育课外活动处于“停摆”状态,致使“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了口号。身体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不断积累的,青少年时期对体育运动的忽视,将最终导致学生体质的逐年下降,而体质下降的问题在短期内得不到解决。
近年来,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大多数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据统计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60%,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11]。在普通人的意识中,认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不正常现象或者异于常人的症状才被认为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而忽视了早期异常的表现,错过最佳的心理疏导期。例如,自卑、抑郁、交往障碍、睡眠障碍、焦虑等大部分人都会出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疏导,将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普通高校一定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与指导服务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改善心理健康,而在学校进行体测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质情况,近些年高校对体测的重视也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疏导的机会,对体测以及体育锻炼的关注可以暂时分散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注意力,让他们从不开心、焦虑、抱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例如,从事慢跑、游泳等项目,能使运动者进入自由联想的状态,体测项目中的肺活量、1min 仰卧起坐、800m/1000m 跑成绩的提高都可以采取游泳项目的运动处方。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生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身体素质,大学生来自全国的不同地区,他们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特别是耐力、柔韧性、力量素质下降、肥胖比例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包括时间和强度均不够)。除了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还有大部分的体质不合格学生存在。
有些学者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实施运动处方式教学,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处方式教学模式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有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处方式教学是可行的,而要实现学校体育由技能型教育向健身型教育的转型,运动处方式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运动处方式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能让学生的心肺机能明显增强。而针对体质弱势学生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运动处方,也可以起到提高体测成绩以及身体素质的作用。
运动处方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学校的体育和医学资源,能够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管理方面提供更为系统和规范的服务,进而对学生实施更为有效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这对学生健康观的培养、健康意识的培养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运动处方的介入,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让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常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弱势项目成绩,最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运动处方的有效实施对体质弱势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影响,如可以明显改善人际关系的不良状态和焦虑等情况,运动处方式教学模式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发展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运动处方式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实效性,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学校体育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体质弱势学生在身体弱势的方面是不一致的,运动处方对于他们来说是以辅助治疗疾病、增强体质、全面促进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制订一种更为符合实际的锻炼方法,就如医院的医生对症下药开处方一样,针对不同弱势项目的群体制订相应的锻炼方案,通过在课内外有针对性地实施运动处方,进而提高学生的弱势素质,提升运动能力,使学生在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改善。
参考运动处方来选择自己适合喜欢的运动项目,不仅能让学生进行主动的锻炼和学习,身体的各项机能和素质得到提高,还能主动获取更多的体育锻炼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这对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学校体育中,运动处方式教学发挥了一定的引导功能,优化了整体的教学过程和善于思考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学的整体性、具化性、适应性和目标性的优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运动处方式教学能弥补常规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不足,特别是体质弱势的学生群体体质问题,弥补和平衡总体学生质素发展问题,发挥运动处方在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
高校体制弱势学生自身应重视身体锻炼,提高锻炼身体的意识,走出宿舍,走进操场。学校应采取政策提高体制弱势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锻炼环境。政府应加强对高校体育锻炼的重视,定期检查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因此,无论从学生体质面临的现状来讲,还是从体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说,对体质弱势学生实施运动处方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