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型教师:内涵、特征与培养

2022-11-25 01:35广
关键词:创新型创造力创造性

李 广 平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1年10月26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有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支持与保障。“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具体内涵,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已经作出了明确的界定,“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2021年10月26日。。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新时代国家建设和教育发展需求出发,在既往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素养与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能力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要做 “四个引路人”的重要论述中,也明确提出教师要 “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素养与能力,才能担当好“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的角色,这也是对教师素质的一种要求。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和母机,提升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教师,自然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因此,理清新时代创新型教师的具体内涵与特征,以及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意义与路径等,是实现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培养造就创新型教师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一、新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教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诸多方面都充斥着不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的唯一手段是创新;当今世界也是知识经济、信息化、智能化等词语成为特征热词的时代,创新有替代资本与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趋势。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围绕提升国家和公民的创新能力而努力;学者们也在热烈讨论创新的话题,一些学者将其称为生死攸关的问题,至少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意义上是如此,并使用诸如“创新或死亡”(Innovate or Die)之类的戏剧性语言,表达对其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3)Collis C.,“Developing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curricula for the creative industries:Embedding stakeholder perspectives”,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No.1,2010,pp.3-19.。因而,学者及专业组织将创造力视为21世纪的核心素养(4)L. M. Davies,L. D. Newton and D. P. Newton,“Creativity as a twenty-first-century competence: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rovision and reality”,Education 3-13,No.7,2018,pp.879-891.。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发展创新教育

我国2006年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开启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大批能紧跟与引领国际科技发展的领军式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广大民众具有基本的创新素养与能力,其能在创新型社会中很好地工作与生活。在知识经济与持续变革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是由项目驱动的团队来完成的,每个团队成员都承担重大责任,他们需要不断适应新情境,采用新方案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在其个人生活中,个人有更多的机会定制特定的服务和产品,以满足自己的个性需求,这在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和服务中是不可能的,也需要个人具有一定的创造力(6)Paul Collard & Janet Looney,“Nurturing creativity in edu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No.3,2014,pp.348-364.。因而,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将资质优异者培养成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创造力研究所声称第一代创造力(First Generation of Creativity)观,也被称为“大C创造力”(Big C Creativity)观,其聚焦于有突出创新性贡献的个体所展现出来的复杂创新行为与创新观念);创新型国家建设,也需要培养一般大众具有创新素养与能力,即认为创新能力不只是资质优异者的专长,更是普通大众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就如同普通大众应具有读写能力一样的基本素养,这就是第二代创造力观,也被称为创造力的“小C创新素养观”(Little C Literature)。在重视创新的时代里,无论是培养资质优异者的创造力专长,还是培养普通大众的创新素养,都需要以创新教育(Creativity in Education)为依托(7)Erica Mcwilliam & Shane Dawson,“Teaching for creativity:Towards sustainable and replicable pedagogical practice”,Higher Education,No.6,2008,pp.633-643.,都需要教师具有创造力。

(二)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创新发展

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之后,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做了具体规划与安排。教育现代化的直接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个人现代性,尤其是培育适应 21 世纪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褚宏启认为,在当今我国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具有6项核心素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素养、自主发展素养、信息素养。其中,创新能力是人的主体性的巅峰表现,是人的理性本质的最高体现;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一个社会走向理性社会的保障(8)褚宏启:《教育现代化2.0的中国版本》,《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刘昌亚提出,一流的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9)刘昌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开启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由此可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教育发展,提升一流人才培养能力,尤其是培养其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对于国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至关重要。

(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创新型教师

2017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中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目标。与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不同:素养目标不再单纯体现为一种知识识记、技能熟练的低级技能或能力,也不再是把学习内容与目标简单还原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构成性要素,而是把素养作为一种高级能力,能够灵活调动、运用包括知识、技能层面的认知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非认知资源,来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能力;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摒弃传统知识观将知识视为现成概念或客观实体的知识信念,将课程学习视为基于对学科本质深入理解基础上的素养生成过程,强调知识整合基础上的学科思想与学科逻辑,强调真实复杂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10)张良:《核心素养的生成:以知识观重建为路径》,《教育研究》2019年第9期。。 教师课程教学的基础,不再是单纯的课程理解、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需要对学科知识体系与思想逻辑的深入把握,对学生素养发展与进阶状况做出清晰诊断,需要有能力架起知识理解与复杂问题解决、关键品格形成的桥梁。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创造力。而且,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创造性教学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且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11)Freund P. and H. Holling,“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A multilevel analysis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creativity and reasoning ability on Gpa”,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No.3,2008,pp.309-318.。

(四)教师自身职业幸福需要有创新素养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快乐工作的基础,是教师投身教书育人的动力源泉,对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稳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玛雅·莱凡纳(Maya Levanon)通过访谈研究发现,教师创造力与职业幸福感有着正相关关系,“创造力让我能够完全实现自我”,“越有创造性,我对工作的满意度就越高”,“拥有创造和变革的机会,是唯一能让我留在教学中的原因”(12)Maya Levanon, “The possibility to be creative is the reason I want to teach: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creative teaching and philosophical education”,Soctal Science & Humanities Open,No.1,2021,pp.1-6.;罗伯特·米尔格莱姆(Roberta M. Milgram)等研究表明,创造力是教师有效性的重要指标(13)Roberta M. Milgram and Nitzah Oren Feldman,“Creativity as a predicator of teachers’ Effectiveness”,Psychological Reports,1979,pp.899-903.。创造力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更有能力处置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难,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获得事业的成功,因而既可以减少工作带来的压力与焦虑,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产生职业幸福感。叶澜指出,“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你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14)叶澜、王厥轩、韩艳梅:《叶澜:教师的魅力在于创造》,《上海教育》2013年第6期。。

二、创新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一)创新型教师的内涵

自20世纪末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之来,就有学者关注与研究创新型教师,虽然使用了“创造型教师”“教师创造性”“创新型教师”等不同术语,但都是聚焦于教师创造性教学进行内涵阐释。林崇德从创新教育的视角指出,“创造型教师”是 “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15)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朱小蔓指出,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事业,其创造的性质不能只从教学思维、成功有效传递知识的方面去理解,还应以“教育人文精神为基础的个人化的哲学观,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及转识成智的能力以及认知与情感相互协调发展的人格”定义教师的创造性(16)朱小蔓:《关于教师创造性的再认识》,《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3期。。岳欣云、董宏建提出,教师创造性智慧是教师面对不确定教育情境转化理论、生成理论的能力,“在教学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创造性地重组和理解教材,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信息等”(17)岳欣云、董宏建:《创造性智慧: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1期。。田世旭、宋萑则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视角,提出“教师更要了解创新规律,善于培育创新环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运用多元方法、技术、策略去支持学生创新能力与精神的发展,成为懂得培育创新人才的专业化教师”(18)田世旭、宋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强国之本》,《中国教师》2018年第12期。。

从我国学者关于创新型教师的内涵阐释来看,虽然都是以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为背景,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但对教师的创造力进行内涵解释,主要是从教师开展创新性教育和创新性教学的视角,对教师运用与转化教育理论,发现与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能力等做出内涵阐释。创造型教师的这一内涵解释,实际并没有回应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与愿望。少部分学者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视角来理解创新型教师的内涵,如林崇德提出的“为了培养高创造力人才,就不仅要让儿童青少年掌握已经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19)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以及田世旭、宋萑关于创新型教师要懂得如何运用创新理论与方法培育创新人才的内涵理解,这些认识深化了对创新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但依然没有明确纳入创新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中。国际上则明确提出了创造型教师的两种认识取向,并将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定义为“创造性教学” ( Teaching Creatively);而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称为“为创造力而教”(Teaching For Creativity)。“创造性教学”聚焦于如何使学习更为有趣与有效,而“为创造力而教”则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行为(20)Bob Jeffrey & Anna Craft,“Teaching creatively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Distinctions and relationships”,Educational Studies,No.1,2004,pp.77-87.。

在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需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创造性杰出人才,也需要普遍提高国民的创新素养与能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还需要教育创新发展,因而,教师不仅需要能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也需要具有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性人才的能力。创造型教师的内涵应从能够进行 “创造性教学”和“为创造力而教”的双重涵义来理解,并且要清醒地认识到“创造性教学”是“为创造力而教”的基础与保障,因为如果继续沿用知识传授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是难以培养具有创造力学生的,只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意识、独立见识和具有创造性的学生(21)Bob Jeffrey & Anna Craft,“Teaching creatively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Distinctions and relationships”,pp.77-87.

(二)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征

要培养造就创新型教师,首先要明晰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征与素质结构。季诚钧从知识特征、人格特征、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四个方面阐释了创新型教师应具有的特质。他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教师成为创造型教师的基础,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灵活贯通的知识结构;敢于打破陋习,能够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等认知品质;并能善于发现、鉴别学生的创造力,以鼓励、宽容、表扬的教育行为对待学生的行为特征(22)季诚钧:《创造型教师:一个值得推广的概念》,《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宋萑、田士旭以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背景,提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五项典型特征:一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对新鲜事物有探究兴趣和欲望,并且对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二是具有创新人格,具有想象力和意志力,习惯独立思考;三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和理解教育教学活动,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发散思维;四是勇于创新教育教学实践,能够在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所遇到的 新问题;五是善于自我反思和总结,具有教育科研意识和扎实的科研能力(23)宋萑、田士旭:《如何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中国教师》2018年第7期。。李琼、裴丽认为,“创新型教师是在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发现教育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的一种高级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动和创新自觉四个维度”(24)李琼、裴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读》,《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1期。。朱小蔓指出,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应具有三方面特质:一是以教育人文精神为基础的个人化的哲学观,用自己的观念认识、信念理想、经验意识和心血情操主体性处理知识教学,化育德性人格;二是具有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及转识成智的能力;三是认知与情感相互协调发展的人格,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构筑一个安全、信任、尊重、宽松、和谐的师生交往环境(25)朱小蔓:《关于教师创造性的再认识》。。多罗西娅·拉斯基(Dorothea Lasky)认为,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应是支持扎根于课程活动的发散思维,接纳与课程相关的新状况,培育能支持学生个体创造的小组合作,提供课程活动的各种可接受的选择,增强促进学习与自信的指导,而不是对其限制(26)Dorothea Lasky,Susan Yoon,“A creative classroom for everyone:An introduction to a small ‘C’ creativity framework”,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No.36,2020,pp.1-9.。特瑞萨·克莱铭(Teresa Cremin)对研究创造性教学的35篇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创造性教学实践具有七个相互关联的特征,即产生和探索观念想法、鼓励自主与能动性、游戏性、解决问题、承担风险、协同合作以及教师的创造力(27)Teresa Cremin,Kerry Chappell,“Creative pedagogies:A systematic review”,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No.3,2021,pp.299-331.。

中外学者对创新型教师及创造性教学的特征既有共同性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在学习借鉴中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对新时代创新型教师内涵与使命的认识,可以将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1)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创新型教师不必也难以都具备“大C创造力”,但应具有“小 C 创新素养”,即具有创新的意愿、创新的自信与创新的责任感,能直面新关系、新挑战,敢于承担创新可能带来的失败,能够开放接纳不同的观点,而不是固守于常规性任务与程序(28)Erica Mcwilliam & Shane Dawson,“Teaching for creativity:Towards sustainable and replicable pedagogical practice”,Higher Education,No.56,2008,pp.633-643.。教师不应再固执地认为,拥有创造力是只有特异才能的人才能具有的观点,而应认识到创造力是21世纪民众的基本素养,不仅自己应具有基本的创造力素养,也应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力素养。(2)具有独立的教育见解与批判反思能力。创新型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对教育目的、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教育教学事项都有自己独立而有依据的认识与理解,具有批判意识与反思意识,养成批判性思考与反思习惯,能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梳理。(3)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解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以学科知识与思想为依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展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结构体系与思想逻辑,掌握知识发现的程序与方法,离开学科知识与理解的创造力培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师来说,要深刻洞察学生要探究的学科知识结构与思想方法,熟悉学科知识生产与发现的过程,掌握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能通过创设适宜的学科探究情境和提出知识发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发现新知识一样来探究知识,并学会运用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杰西卡·豪斯(Jessica Hoth)针对数学教师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对数学的逻辑推理与结构不能很好理解时,其也难于识别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过程(29)Jessica Hoth,Gabriele Kaiser,Andreas Busse,et al.,“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of teachers for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supporting high-achieving students”,Zdm Mathematics Education,No.49,2017,pp.107-120.。(4)具有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能力。创新型教师应转变教师中心、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打破常规和陈旧模式,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育教学情境,选择适宜的方式与方法,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5)具有为创造性而教的能力。创新型教师应掌握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教育教学中能塑造安全、信任、尊重、宽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设计能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情境与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与支持学生的探究行为,并能对学生思维活动过程与探究能力发展进行诊断与评价。

三、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正如麦克尔(Makel)所言,重视创造性与学校中缺乏创造性培养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创造力的沟壑”(Creativity Gap),教师声称创造力重要,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并没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行为(30)Makel,M.,“Help us creativity researchers,You’re our only hope”,Psychology of Aesthetics,Creativity and the Arts,No.3,2009,pp.38-42.。教师教育中也是如此,学界与教育政策制定者已充分认识到创新型教师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对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却不能与之相匹配。

王伟清、肖军虎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视角,就创新型教师培养提出了由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学三门课程构成的三足鼎立的创新型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以培养教师综合运用创造学、创造性心理学、创造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31)王伟清、肖军虎:《创造性教师培养的“三足鼎立”课程模式及其构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7期。。童爱玲基于学理分析,提出教师创造性能力的 “五个统一”:转变教育观念与增强教师主体意识的统一;培养创造性教育能力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统一;营造创造性环境与培养教师内在创造性品质的统一;发展个性与培养团队精神的统一;开发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统一(32)童爱玲:《教师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阿布拉莫(Joseph Michael Abramo)在对创造性音乐教师特征做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培养创造性音乐教师可以采用的策略,以帮助职前和在职教师发展创造性音乐教学特性的核心实践(33)Joseph Michael Abramo and Amy Reynolds, “‘Pedagogical Creativity’ as a framework for music teacher education”,Journal of Music Teacher Education,No.1,2015,pp.37-51.。哈瑞斯(Anne Harris)从环境创造、课程与教学、学校领导与愿景的观念方面探究了促进初中教师创造力发展的情况(34)Anne Harris,Leon R,De Bruin,“Training teachers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Australian implica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tudy”,Teaching Education,No.3,2018,pp.234-250.。从仅有的关于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理论基础、体系与模式等都处于探索与建构的初始阶段,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思想与实践模式。只有芬兰研究本位的教师教育,在目标上聚焦于培养基于研究的教学思维,在内容上以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因素,在方式上以研究本位的教学思维作为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黏合剂,实现了学科研究能力与教育研究能力的双发展,可以说是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少有成熟范型(35)饶从满、李广平:《芬兰研究本位教师教育模式:历史考查与特征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东北师范大学以培养创新型的卓越教师为责任担当,以“创造的教育”和“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为引领,学习借鉴国内外卓越教师培养的经验,启动了创新型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在培养目标上,确立了“一理念四能力”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即:(1)秉持立德树人的职业理念。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真挚的教育情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立志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2)具有透彻的学科理解力。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对学科历史演进、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想与方法论等有深刻透彻的理解,对学科探究过程与方法、学科发展前沿等有较好把握,能指导中学生开展学科探究研究。(3)具有扎实的教育实践力。具备较为娴熟的教学技能,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设计与实施多种形态的创新性课程;掌握中学德育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4)具有丰富的教育创造力。具有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良好的教育反思与批判思维能力,敏于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善于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实践问题,能够从实际出发创新性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5)具有一定的教育领导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能够以项目为载体,与同伴共同确立目标,制定规划,组织与激励实施。

为有效促进创新型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课程设置上,以“抓两段促全程”的思想为指导,为大一新生设置了专业导论课、新生研讨课,促进新生了解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概貌,学习与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在大三之后增加了学科理论与跨学科理解系列课程,并实施了跨学科辅修制度,促进与深化师范生对学科专业知识、思想体系以及跨学科思想体系的理解。在课程教学上,以“创造的课堂”为示范引领,强化以问题驱动的过程教育,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理解知识,发展批判思维和实践经验,进而提高其创造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上,依据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各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使师范生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东北师范大学的创新型卓越教师培养改革,经过多年的创新型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深化了对创新型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认识,构建了基于创造与融合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师范生的各项素质与创新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猜你喜欢
创新型创造力创造性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