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辛欣 程前光 赵松 陈阳 姜海燕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令世界赞叹,中医药系统的传统知识和独特的辨证论治也引起了海外学者和普通民众的浓厚兴趣,保持旭日东升的发展态势[1]。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重点任务指出,需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和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发展[2]。在这一进程中,中医英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现华夏文明独有魅力,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增进中医药国际贸易,促使中医医药体系为全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3]。中医翻译技能是未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医典籍英译教学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未来职业发展以及专业英语能力为基础,针对中医典籍英译的独特性,提升学生的中医英译的实操能力和翻译素养[4]。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四个阶段。起始阶段:赖斯在1971 年论述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初级形态。她将语言功能模式引入翻译,按文本的交际功能和特点惯例,总结了文本功能类型分类:informative,expressive 和operative。她将翻译过程分为分析阶段和重组阶段[5]。前期阶段:1984 年费米尔阐述了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6]。目的原则指翻译目的统摄翻译行为的完整过程,包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及生成的翻译成果。连贯原则指译文需适应目的语读者,具有交际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指译文需呈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具有同质性[7]。中期阶段:1984 年曼塔利阐明了翻译行为论,并详细地剖析了翻译全过程的所有参与者。她认为翻译是旨在达到特定目的的、跨文化的、复杂的信息传递行为。翻译的目的是从文本功能的各个层面都对应目标语文本,而处于核心地位的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专家,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调整协调和交际合作来克服文化障碍[8]。拓展阶段:1991 年诺德论述了功能+忠诚理论。功能指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按预期的方式展开,并对译文接受者产生影响。忠诚与译文接受者原文作者、译者等相关,是译者需要考虑的所有因素。译文预期功能由接受者决定,是目标语文化环境的首要因素,需考虑接受者的文化背景、期待视野、交际需求、以及媒介手段等因素,且只要交际意图基本相符,译文和原文可以略微不同。功能+忠诚理论限制了翻译目的的范畴,解决了不同文化的差异问题,并建立了原文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信任,使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的意图和期待负责[9]。她还提出了翻译纲要概念,只有清晰地制定翻译纲要,译者才能快速地解决翻译问题,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
总而言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可作为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的基础和框架,指导翻译原则的确定,揭示翻译过程的展开,影响翻译策略的应用。为提升中医典籍英译教学成效,本研究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和主要分析维度。
语境是语篇的内部环境,通过词语、语句和句群实现意义连贯,具有连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中医典籍英译时,译文需要回归原文语境,根据上下文,对语义进行梳理和调整,进而生成语篇。学生中医典籍英译时,未体现时代背景、历史精神和交际主体,也未能根据当今语境,进行译文重构,促进译文读者正确理解语篇。
例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译:I am told that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all could live for their centenary years without signs of aging.But people nowadays are going senile at the age of fifty.Is it due to the changes of conditions or the violation of the law of nature?
原文中的“今”翻译成nowadays 并使用一般现在时,时间概念不够准确。未能真实体现文本的时代背景。如果能在译文中加注,就不会产生时空错位之感了。
中医典籍英译时学生未注意源语和译语之间的差别。语法层面的差别包括词语、语序、范畴等。英语虚词的使用较为普遍,如连词,介词,冠词,而有些词在汉语中很难对应,所以汉译英时,学生未能通过增加虚词,来克服词语的差异和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提升译文的可接受性。
例2:“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译:Yin keeps the Essence inside and supplements,while Yang protects the exterior to keep it firm.Yin is inferior to Yang,blood in the meridians will flow swiftly,leading to mania.Yang is inferior to Yin,Qi from the Five Zang-organs will be stagnant and disorderly,clogging the nine orifices.
原文意为阴把精气蓄藏于体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阴不胜于阳,经脉流动就会急迫快速,而发狂病;阳不胜于阴,五脏之气就会滞乱不调,而九窍不通。译文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按原文翻译后,存在语法错误,缺少连词。
中医学特点鲜明,与中国古典哲学融为一体,与天地信仰、社会历史、风俗习惯都紧密相关。翻译其实是通过语言对外传播本国文化,促进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10]。哲学、社会、历史、风俗使中医语言充满人文学科的色彩,这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影响目标受众的理解。所以,学生中医典籍英译时,如果不能忠实准确地传达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精微巧妙地补偿文化缺省,译文读者的解读就会产生偏差。
例3:“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生子。”(《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At the years of sixteen,as Kidney-qi is abundant and Tiangui occurs,the boy starts to experience sperm overflow.If harmony between Yin and Yang,he can have a baby.
“阴阳”是中国古典哲学描述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核心概念,反映万物对立统一关系的重要范畴,是形成独一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原文中“阴阳”不是指事物普遍存在的两个方面或规则,而是指男人和女人,所以,译文文化内涵的传达不够准确。
中医典籍英译原则包括重点突出原则、文化补偿原则、整体连贯原则、简明扼要原则和异质同构原则。英语的表达习惯,通常是开门见山,先点明要点,再交代各种细节。汉语的表达习惯,通常是沿流溯源,先交代背景和原因,再指出主题。所以,出于对译文接受者的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尊重,翻译时,需应用突出重点原则来贴近读者的内心期待。
中医典籍由于受中国古典哲学影响,所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在翻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典籍时,既要原原本本地呈现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又要通俗易懂地传达艰深的中医文化内涵,为译入语读者拨云见日,最终实现文化共通和思想共鸣。所以,翻译时,需应用文化补偿原则。
整体连贯分为语篇连贯和译文连贯。语篇连贯分为结构性连贯(如信息结构)和非结构性连贯(如语句衔接)[11]。译文连贯指译者在分析和诠释原文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预测读者认知差异,通过译文结构调整等方式,做出读者期待的认知解读。因此,翻译时,需应用整体连贯原则,大大缩短译文读者和原文文本间的心理距离,较好地实现译文的。
简明扼要原则是以内容完整为前提,使译文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而不是纷繁艰深。简明扼要的语言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和理解,不但节省目标读者的时间和精力,还能提升译文的实用性和推广性。所以,中医典籍英译时,可省略不必要的范畴词、无实意的修饰词和对称的重复词,可用单词或短语来译词组和句子,用同位语或独立结构代替句子等方法使译文更简洁高效。
根据格式塔理论,人类心理活动的心物场和生理结构的脑电场之间存在感应和转化的关系[12]。在中医典籍翻译时,这种原文作者的感觉与译者的情感的联结中,又加入了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应用异质同构原则,译者既可以避免读者对源语文化的难以适应,也可以推动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深入探寻,以原文同构的译文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原文的异质意韵。
中医典籍英译过程包括理解、转换、加工和重现。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有清晰的目的性,需要细致入微、深入浅出地理解原文,而且由于翻译理解双语双向交织的特点,所以翻译理解阶段费力劳神、千头万绪。译者在理解原文时,一方面受原文话语中心的局限,另一方面具有以满足读者期待为目标,诠释和建构文本的主动性。另外,中医典籍英译有其独特之处,由于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对典籍的理解也是动态的、历史的,需要我们参照同时代的注释和把握演变的规律来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总结,才能真正理解典籍的深刻内涵[13]。
转换阶段至关重要,首先,在中医典籍转换时,译者应始终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承自强的民族精神、秉持规范的意识形态,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医,正确看待中医。其次,译者需始终坚守中医典籍转换的真实性,谨慎细致地对中医事实进行甄别、分析、汇集,不夸大其词、不一偏之见,关注翻译的信度、效度和可接受度。再次,译者应做好中医典籍转换的准备,如中医的知识储备、双语的语料积累和敏锐的分析能力等,杜绝假译和误译。同时,根据翻译转换理论,语言单位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在加工阶段,译者需要改进和润色,因为理解和转换的过程非常复杂,即使是最优秀的译者也会犯错或遗漏某些内容。因此,为提高译文质量和融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者有必要进行文辞修改和润饰,使译文重点突出、自然连贯原则、简洁凝练。
学生中医典籍英译能力培养策略包括优化中医典籍英译教学模式和选取教学内容。当今中医的基础理论主要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的基础上精炼演变而成,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免疫学等,都能和中医相结合,以提高我国医学的独特性、原创性和发展性。提升学生对中医典籍的兴趣和热情,也为中医药传承发展和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高层次人才基础。在优化教学模式方面,基于超星平台的任务成果,教师按功能主义翻译标准对译文的共同问题和独特亮点进行全面的修正和评价,并提示学生进行二次润色,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英译能力的点滴进步。
在选取教学内容方面,侧重汉英语言对比。汉英语言对比包括意合—形合、重心在后—重心在前、动态—静态、人称—物称、多简单句—多复合、修饰在前—修饰在后。汉英国家因历史发展不同,所积淀的体现经济制度、生活劳动、艺术创作和风俗习惯的文化也各不相同[14]。教师不仅需引导学生关注翻译浅层的文化要素,还需帮助学生理解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区别在于语言视角差异、思维习惯差异、惯例标准差异。
首先,融合翻译教学与中医药学习,培养卓越中医药人才的国际实力,提升中西医结合方向学术交流和专业研究,是中医典籍英译教学的宗旨。继承和推广中医药理论学说和诊疗经验,加强中医药特色海外交流和发展,将中医药高校教学与医院实践、研究所科研相结合,是中医典籍英译教学的未发展趋势[15]。以超星平台、微信群和腾讯会议辅助翻译工作坊是中医典籍英译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其次,除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外,学生的中医典籍英译能力还包括语料库的使用、典籍内涵的挖掘、辅助翻译软件的应用等语言外能力。经过日积月累的翻译策略应用和经验总结,学生就能成为中医英译的后备人才和卓越的未来中医人才,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合作中推动中医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