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伟,周 祎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样式雷”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其文化传承
段 伟1,周 祎2
(1. 渤海大学 图书馆,辽宁 锦州 121013;2. 文化和旅游部 信息中心,北京 100740)
“样式雷”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成就卓著的代表,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述语言,“样式雷”建筑对研究清朝历史建筑发展脉络不仅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最高成就。加强“样式雷”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动“样式雷”建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样式雷”;建筑设计;文化遗产
“样式雷”是大多数人对连续二百余年间负责掌管清代皇家营造工程的雷氏家族的称誉。“样式雷”建筑文化,即将“样式雷”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述语言,以时间、地点、空间、场景和建筑作为载体,使建筑物里发生的行为与其周边的场景融合为一个承载建筑物全体文化的整体。“样式雷”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成就卓著的代表,清朝的主要皇室建筑都是“样式雷”家族负责营造的。据张宝章的《样式雷家世诸考》记述,“样式雷”家族祖籍为江西省南康府建昌(今永修)县,明朝末年,其从事木工建筑行业的先祖迁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雷发达接受清廷招募参加了北京皇宫的营造[1]。“样式雷”从第一代雷发达起,在之后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共有雷金玉、雷声澄、雷家玺、雷景修、雷思起、雷廷昌、雷献彩等八代人为清朝样式房的掌案头目,负责过北京故宫、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东西二陵和中南海以及菊香书屋等誉满中外的皇家建筑[2]。根据“样式雷”所保留下来的烫样、图样和相关历史档案,对照故宫、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现存的清代皇家建筑,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样式雷”建筑的设计修建情况[3]。清朝灭亡以后,“样式雷”的子孙不再承继祖业,但其家族留下的“样式雷”建筑图档及其建筑遗址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名录,即《世界记忆名录》。该名录是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名录,即通过持续发现、保护一些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献遗产,目的在于关注和传承具有特殊突出意义和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可用世界记忆工程徽标进行宣传[4]。“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意味着向全世界公开肯定了“样式雷”建筑文化遗产对文化和社会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样式雷”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砖、瓦、石料等为辅。每座建筑都由屋顶,柱子、门窗和墙,基座三部分组成,建筑的主要构件有立柱、横粱和顺檩等。“样式雷”建筑具有灵活性、抗震性和等级性等特点。第一,“样式雷”建筑具有灵活性。“样式雷”建筑屋顶的重量是由木构架承担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工比较明确,墙壁也没有担承过大的重量,因此建筑物本身灵活性极大。第二,“样式雷”建筑具有抗震性。“样式雷”建筑木构架和现在的框架结构很相似,其所用的榫卯和斗拱又都有一定的伸缩余地。榫卯是一种柔性地连接梁柱的方式,即采用凹凸卡口结合的方式连接两种不同类型的木构件,使建筑构件达到结合非常稳固的效果。榫卯既能承受荷载,又能产生变形,所以地震波的外力会通过榫卯处的震荡而衰减。而斗拱是置于屋架与柱顶之间的重重叠叠的木构件,其作用是使屋架的荷载传给柱子,改善梁的受力状态,因而在一定限度内也能够减少地震给木构架带来的伤害。第三,“样式雷”建筑的等级性。“样式雷”建筑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和攒尖顶等形式,不同的屋顶样式说明其建筑物的等级也是不相同的。庑殿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屋顶做成前、后、左、右四面大坡,雨水可以从四面连续流淌,因而庑殿顶又被称为四阿式或者为四注式顶。庑殿顶的四面坡相交形成四条斜屋脊,加上屋顶的横向正脊一共有五条脊,所以又被称为五脊殿。早在《周礼》中就有“重屋四阿”的记载,四阿顶显然为中国较早的屋顶形式之一。正因为如此,庑殿顶被世人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建筑风格的屋顶[5],只有帝王的宫殿或者是寺庙才能使用。“样式雷”建筑中的等级最高的庑殿顶有:北京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官、坤宁宫等。歇山顶屋顶由一正脊、四垂脊、四戗脊以及四个坡面组成,等级仅次于庑殿顶[6]。如:九洲清晏建筑群的门殿——圆明园殿是一座五开间的歇山顶殿宇,为康熙年间胤禛藩邸赐园时期的正殿。等级再次的屋项有人字形的悬山顶、硬山顶和圆锥形的攒尖顶等。位于绮春园西路南湖岛上的澄心堂是嘉庆、道光及咸丰等祖孙三代皇帝都非常喜欢的地方,殿内装修十分豪华。其建筑由主殿和东西套殿组合而成,主殿五开间,分为前殿和后殿,另外在前面还设有三间抱厦;后殿也各设有一抱厦。东、西套殿各六间并折而向北伸出三间,东侧者名绮旭轩,西侧者名垂虹榭。我们从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样式雷”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绘制的“澄心堂内檐装修平面”纸样所知:澄心堂的屋顶形式有硬山顶、悬山顶和歇山项三种形式[7]。“样式雷”建筑木结构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当代建筑工程界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珍贵标本。“样式雷”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布局主要是依山傍水、清雅别致,恰到好处地将一组组风格完全不同的房舍,建成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古典院落,高度体现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最佳组合。“样式雷”建筑家族的聪明才智就是因地制宜,将以小见大、以秀取胜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是从中国文化萌芽时代起就一脉相承,从来没有间断过地发展到今天的。从发展的过程上说,必然先有个体房屋,然后有组群,必然先解决结构上的问题,然后才解决装饰加工的问题。”[8]这种传承模式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主北京。此时的明都城呈现出破败的景象,但是都市格局很完整,中轴线神韵犹存。清前期几朝皇帝大肆修缮了都城和皇宫建筑,均由“样式雷”家族沿用明朝中轴线并加以修缮。在太液池以东,明代挖湖堆出的万岁山成为“镇山”,且作皇帝于重阳节登高望远祈福之用。到了清代,这座万岁山的山前、山后、山顶都进行了全新构建和精雕细刻。万岁山更名景山,并被分为中间高、东西低的五座山峰,以景山的最高峰为中心,东西对称、依山就势一字排开,体现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对称格局。
“样式雷”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成就卓著的代表。雷发达,一个来自江西南康府建昌(今永修县)的乡间木匠,以其聪明的才能和智慧开创了雷氏家族执掌样式房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雷氏家族的子孙们前仆后继,自立一家营造规范,他们绘制的建筑图档已作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样辉煌的建筑家族在世界营造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样式雷”建筑图档是承载着重要历史价值的实物史料,它所表现出来的建筑流程特征,不仅反映了清代样式房设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研究清朝历史、营造文化发展脉络不仅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最高成就。“样式雷”建筑图档包括“样式雷”建筑图样、烫样以及文档等三部分。“样式雷”建筑图样包括“样式雷”建筑工程规划图、设计图、测绘图、施工图、竣工图、装修图等多个方面[9],如:圆明园中路立样全图、圆明园各处装修底样、长春园全图、长春园各处装修底样、长春园西洋水法图、西洋门立样、万春园图、万春园外官房图、醇亲王府第、广亲王府第、裕中堂私宅、史家胡同私宅、赵家戏台样、大圈营房立样、各陵宫由房山运石料图、惠陵剖面图、彩画金棺样底、惠陵地宫劵、惠陵地宫劵剖面图、惠陵地宫劵样、惠陵五彩全图、惠陵五孔桥样、五孔石劵桥样、惠陵玻璃花门等等。在“样式雷”留下的图样中有一部分是烫样,烫样就是建筑模型。烫样是古代建筑施工的立体图纸,在古代的建筑营造中起着标本作用。古代的大型建筑工程主要是根据烫样来进行施工的,包括预算、备料、营造的各个环节[10]。“样式雷”因为制作烫样而得名,在圆明园营造建设中就留存圆明园中路全部烫样,如:圆明园中路天地一家春全部烫样,此烫样为清同治年间改制样,有如下表述:圆明园中路天地一家春全部烫样为寸样,四具,东西四尺七寸,南北四尺,东至六万亭,西至罗锅桥,南至影壁,北至问月楼[11]。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图书馆等地现有“样式雷”烫样多种遗存。烫样的主要内容包括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等多处。“样式雷”文档是“样式雷”建筑家族在营造建设时留下来的文字档案,包括随工日记、家信、略节、旨意档、司谕档以及有关工程建筑方面的著作等等[12]。“样式雷”图档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其规模是人类在建筑学领域记忆的一大重要实物标本,凸显了“样式雷”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卓越智慧。“样式雷”建筑文化遗产是“样式雷”家族智慧和劳动的凝结,是不可再生的中华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述语言,“样式雷”建筑图档所代表的建筑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清代北京区域历史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学术支撑,也为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发展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借鉴。因此,推动“样式雷”建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的传承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传承体系来完成的。“样式雷”建筑图档的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仪器扫描,或者采用数码拍摄方式来完成“样式雷”建筑及其图档的数据采集,并通过数据库进行成果的管理和应用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样式雷”建筑图档数字化不仅有利于“样式雷”建筑及其图档的收藏和保护,更有利于广大读者了解和利用“样式雷”建筑图档。读者在没有什么特殊需求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阅读电子文献了解“样式雷”家族为我们留下的珍贵、不可再生的优秀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2010年“圆明园景区的数字复原设计”是“样式雷”建筑及其图档数字化最好的例证。圆明园是“样式雷”家族倾心打造的皇家宫苑。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放火烧了圆明园,烧毁了大量“样式雷”建筑,很多奇珍异宝被抢走;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入北京火烧了圆明园,重新修缮的圆明园及“样式雷”建筑再度遭受浩劫。在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圆明园遗址已成为一处具有特殊历史纪念和警示价值的文化景观。由圆明园管理处与清华大学互相协作完成的“样式雷”建筑遗产再现工程——“圆明园景区的数字复原设计”,通过档案文献、考古勘探、建筑历史、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合作,使圆明园32个景区得以数字复原,再现了圆明园从乾隆五年(1740年)到2010年间持续发展的立体风貌,受到国内外文化界和建筑界的高度评价[13]。因而,本文认为:建立一个以“样式雷”建筑为中心的互相协作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建筑学等专家,应打破行业界限,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和交流,使“样式雷”建筑这一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值,并以此提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知名度。在对“样式雷”建筑遗址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应尊重“样式雷”建筑原有的历史环境,在文献考证、考古勘探、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整饬,再现清代皇家园林特有的景观特征,较充分地展示“样式雷”建筑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
[1] 段伟. 样式雷图档与清代皇家建筑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7(2): 126-127.
[2] 曹子西. 北京史志文化备要[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8: 684.
[3] 苏晓华. 建筑文化与职业素养[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 149-151.
[4] 世界记忆工程及其在中国的进展[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4(2): 86-90.
[5] 张淑娴, 海君. 局部的意味:紫禁城建筑局部解析[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4: 14.
[6] 夏征农, 陈至立. 大辞海: 美术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289.
[7] 郭黛姮, 贺艳.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档[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0: 603.
[8] 梁思成. 梁思成谈建筑[M]. 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 153.
[9] 刘克明.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356.
[10] 胡银玉. 古建筑营造做法[M]. 太原: 三晋出版社, 2011: 176.
[11] 金勋. 北平图书馆藏样式雷制圆明园及其他各处烫样[J].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 1933(3/4): 119.
[12] 周祎. 试论“样式雷”的建筑成就及设计特点[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76-78.
[13] 白鸿叶. 保护“样式雷”: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世界记忆工程[J]. 美成在久, 2016(2): 92-99.
G122
A
1674-327X (2022)03-0089-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3.022
2021-12-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1BG119)
段伟(1963-),女,辽宁黑山人,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叶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