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恒康 梅雅姗 李娓婷 郑佳 李思红 余少挺(抚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节约资源、绿色环保、循环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增鱼、增收、节地、节水、节肥等优点,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以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条件,促进水稻生长,实现稻渔双丰收,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抚州市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成为该市农业经济发展新亮点。
抚州市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全市目前主要有“稻鳖共作”“稻鱼共作”“稻蛙共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等五种典型模式。临川、崇仁、黎川、广昌重点发展“稻(莲)虾共作”模式,南丰重点发展“稻(莲)鳖共作”模式,东乡重点发展“稻鳅共作”模式,崇仁、南城、宜黄重点发展“稻蛙共作”模式,南城、乐安、广昌重点发展“稻(莲)鱼共作”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目前,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面积13.7万亩,产量0.98万吨。
“稻鳖共作”模式。南丰县丰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500亩生态农业区积极探索在稻田里养殖甲鱼的模式。该公司生产的“椿溪”牌大米、“正野” 牌甲鱼供不应求,甲鱼1公斤以下规格批发价200元/公斤、1~1.5公斤规格批发价400元/公斤,大米40元/公斤,亩增产值1.2万元。产品远销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稻鱼共作”模式。乐安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养殖区主要分布在金竹、招携等乡(镇)。稻田养鱼的主要类型有稻鱼轮作、稻鱼兼作、冬闲田养鱼,大多采用田池式稻田养鱼模式。2017年以来,乐安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金竹、招携、南村、谷岗四个乡(镇)建设6000亩绿色生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在稻田中养鱼。要求每个乡(镇)选择集中成片且水源条件较好的稻田进行示范片建设,示范片建设要求亩产鱼60公斤以上,亩产值超过1000元。同时,乐安县政府从财政存量资金中安排320万元用于支持绿色生态水稻生产,其中稻田养鱼每亩补助50元。
“稻蛙共作”模式。南城县万骆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南城县徐家镇万亩高标良田示范区流转稻田1500亩,开展“稻蛙共作”示范健康养殖技术创新,建立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依靠“稻蛙共作”技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开展黑斑蛙共生生态养殖,做到“一块地两品牌”,既可减少稻田病虫害、增加粮食产量,又可提高蛙类成活率,提升稻谷和蛙类品质,还能间隔种植当季有机蔬菜,每亩稻田的综合收入比传统水稻种植增加约2万元。
“稻虾共作”模式。黎川县嘉冠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黎川县德胜镇黎明村流转了1000亩农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运行模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同时,进行稻虾种养基地的基础建设。在“稻虾共作”模式下,每亩农田可产优质生态香稻400公斤,产值2000元以上,每亩可产小龙虾150~200公斤,产值6000元以上,种养亩均纯收入达4000元。公司聘请基地周边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参与稻虾共养生态养殖,共带动了147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稻鳅共作”模式。东乡区大力发展稻鳅综合种养,泥鳅养殖企业进行稻鳅综合种养,目前以江西恒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主,已在多个乡镇打造高标准稻鳅综合种养示范区,总面积达到1000余亩,亩产泥鳅100公斤。该模式利用鳅育稻生,稻促鳅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政策资金不足,发展速度缓慢。稻渔综合种养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自然和市场风险大,且地方政府没有配套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主要依靠农户自筹资金发展生产,一旦受极端天气或市场变化影响,大多数农户无法承受风险,影响农户种养积极性。
种养技术落后,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一些地方的稻渔综合种养形式粗放,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区域不多,且缺少后期管理。此外,基层服务保障体系不配套,既懂水稻种植技术又懂水产养殖技术的农技人才较少,导致水产品产量低、效益较差,产业提升后劲不足,难以突破瓶颈。
田间工程简易,土地流转困难。土地集中整理改造难,大多数田块鱼沟开挖简单随意、沟渠不畅,不能充分发挥稻鱼共生的生态价值。很多农户的水田较为分散且面积不大,农户土地流转困难,零星养殖多,集中连片少,低、小、散现状难以改变,基地规模难以形成。
品牌建设不够,产品价格不高。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水稻和水产品不使用农药、化肥,农(兽)药残留明显减少,产品品质提升。但抚州市稻渔品牌不响、加工流通滞后、缺乏专业交易市场,导致价格与品质不相称,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政策扶持。持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工程化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百亿产业、十亿企业”龙头引领工程为牵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用好扶持政策,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结合产业扶贫,大力推进适宜当地发展的“稻-虾”“稻-鱼”“稻-鳖”等综合种养模式,助推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再上新台阶。
加快示范推广。创建稳产高效、绿色生态、技术先进、标准规范、突出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构建“百亩示范点、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区”的示范推广新格局。发挥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普及稻渔实用新技术,带动适宜地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提升科技水平。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五种典型模式的优化创新研究,进一步完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加强品种选择、茬口安排、育插秧、水肥运筹、绿色防控、饲养管理等各环节的农机、农艺、农信相融合,大力推动精准感知、智能控制、远程疾病诊断、灾害预警服务等智慧农业科技在稻渔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强化品牌建设。积极引导经营主体、行业协会等参与稻渔品牌创建,引导生产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做到源头监管、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打造一批具有抚州特色的稻渔品牌。充分利用好网络电商平台,拓展产品营销网络,扩大抚州稻渔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培育经营主体。用好确权登记成果,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构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主体联结模式,调动小农户的种养积极性,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促进产业融合。进一步整合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生产、管理、加工、流通、营销等全产业链,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效链接和延伸,形成有机结合、多元共赢的新机制,提高整体效益。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休闲渔业、稻渔文化旅游等业态,拓展稻渔产业功能,推进稻渔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衔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