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洪,谢劭峰,张亚博,曾 印,唐友兵,熊 思
(1.桂林理工大学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湖北科技学院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对流层延迟是电磁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误差源,其在天顶方向上的延迟约为2 m,随着卫星高度角的降低,其影响将增至20 m[1-2]。对流层天顶延迟(Zenith Total Delay,ZTD)模型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实时高精度导航定位及GNSS水汽反演具有重要意义。在已有的ZTD模型中,Hopfield模型[3]和Saastamoinen模型[4]虽然可以提供精度较高的ZTD,但其应用时需要输入实测气象参数;UNB3m模型[5]和EGNOS模型[6]虽然无需输入实测气象参数,但其较低的时空分辨率影响了ZTD计算精度。近年来,众多学者利用大气再分析资料计算的ZTD进行ZTD模型的建立,但由于ZTD在垂直方向的变化比水平方向的变化剧烈且复杂,大气再分析资料格网点与用户位置存在高度差,由格网点ZTD插值到用户位置时将产生较大误差。为此,有学者在对流层垂直剖面函数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7-8],通常采用二次多项式[9]、负指数函数[10-15]和高斯型函数[16]进行模型构建。研究发现,利用高斯型函数拟合垂直剖面ZTD效果略优于二次多项式和负指数型函数。以上模型还存在时空分辨率较低、在部分区域(如广西地区)适应性较差等不足。因此亟需构建适用于广西地区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ZTD垂直剖面模型。
本文利用广西地区2016—2017年高时空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资料积分计算的分层ZTD,经高斯函数对垂直剖面ZTD进行模型化,分析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的精细时空特性,为广西地区高精度ZTD垂直剖面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
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https:∥apps.ecmwf.int/datasets/data/interim-full-daily)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气候再分析数据集,该数据集提供逐小时(UTC时)覆盖全球的气压、温度和比湿等气象参数,包括地表数据和分层数据,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纬度×经度),垂直方向包括37层,以标准气压层进行分层。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是目前时空分辨率最高的大气再分析资料,是进行大气科学研究和对流层模型构建的重要数据源。文献[17]利用桂林市GNSS观测站数据解算的ZTD对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在桂林市计算ZTD的精度进行了评估,发现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在该地区计算ZTD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选取2016—2017年广西地区(104°~113°E,20°~27°N)的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
根据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提供的地表和分层数据,利用积分法计算广西地区每个格网点的垂直分层ZTD[18]:
(1)
(2)
(3)
式中,e为水汽压,单位hPa;Sh为比湿;P为气压,单位hPa;N为总折射率;T为温度,单位K;H为高程,单位km;hlow为大气积分计算的最底层高度;htop为大气积分计算的最顶层高度;k1,k2,k3均为常系数,其值分别为77.604 K/Pa,64.79 K/Pa,375 463 K2/Pa。
由于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顶层存在残余大气,且主要存在对流层天顶静力学延迟(Zenith Hydrostatic Delay,ZHD),而对流层湿延迟(Zenith Wet Delay,ZWD)较小,可忽略不计。为了提高ZTD的积分计算精度,利用Saastamoinen模型计算ERA5再分析资料顶层上大气残余ZHD,将其附加在每一层的积分结果上:
(4)
式中,Ptop为对流层顶层大气压,单位hPa;φ为纬度;ZHDSaas为Saastamoinen模型计算的ERA5层顶残余ZHD。由于ERA5数据是离散的分层数据而非连续数据,因此将式(3)进行离散化:
(5)
式中,Ni为第i层大气的总折射率;ΔHi为第i层大气的厚度;n为积分层数。
鉴于高斯函数对垂直剖面ZTD的拟合效果略优于二次多项式和指数形式,因此,本文选用高斯函数对垂直剖面ZTD进行拟合:
(6)
式中,a为模型系数,单位m;b,c也为模型系数,单位km;e为自然常数;h为高程,单位km;ZTD(h)为高程h处的ZTD值,单位m。为了验证高斯函数对垂直剖面ZTD的拟合效果,选取广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格网点,通过积分法计算2017年1月1日00:00(UTC时)的分层ZTD,采用高斯型函数对其进行拟合,结果如图1和表1所示。
(a)26°N,111°E
表1 ZTD在垂直剖面的高斯函数拟合偏差和均方根误差
由图1可知,每个格网点不同高程的ZTD散点与高斯函数拟合线均具有很高的吻合度,4个格网点在10 km以下均表现出较大的偏差,5 km以下表现出正偏差,5~10 km表现出负偏差,4个格网点在20 km以上均表现出较小的偏差,说明高斯函数在较大的高度时拟合垂直剖面ZTD效果更佳。由表1可以看出,4个格网点的平均bias均为负值,说明高斯型函数拟合垂直剖面ZTD具有一定的系统误差,但仅约-0.6 mm。4个格网点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439,8.864,7.573,7.592 mm,总体来看,采用高斯函数对垂直剖面ZTD进行拟合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为了使式(6)能够对任意高度的ZTD进行高程改正,将参考高程的ZTD插值到目标高程,因此,对式(6)进行推导[16]:
(7)
式中,e为自然常数;hr和ht分别为参考高程和目标高程,单位km;b和c为模型系数,单位km;ZTDr为参考高程hr处的ZTD值,单位m;ZTDt为目标高程ht处的ZTD值,单位m。利用式(7)即可将参考高程的ZTD插值到目标高程,更有利于实际应用。
为了探究模型系数b和模型系数c的周期性,分析二者的精细时间变化特性,根据广西地区2016—2017年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积分计算的分层ZTD,采用高斯函数拟合出该研究区域内所有格网点逐小时(UTC时)的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格网点(25.75°N,107.5°E),计算该格网点2016—2017年的日均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对二者进行年周期和半年周期的三角函数拟合,并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周期性,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a)可知,模型系数b的值为-100~-40 km,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春冬季节较大,夏季较小,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由图2(c)的频谱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模型系数b具有显著的年周期和半年周期。由图2(b)可知,模型系数c的值为25~40 km,模型系数c同样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春冬季节较小,而夏季较大,同样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由图2(d)的频谱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模型系数c也具有显著的年周期和半年周期。
(a)b的日均时间序列及其拟合线
为了分析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更精细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样选取上述格网点,计算年均UTC00:00—23:00的逐小时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对其进行日周期和半日周期的三角函数拟合,并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周期性,结果如图3所示。
(a)b的年均逐小时时间序列及其拟合线
由图3(a)可知,模型系数b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从00:00(UTC时)开始,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又增大的变化趋势,其值在夜晚较大,白天较小,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由图3(c)的频谱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模型系数b具有显著的日周期和半日周期。由图3(b)可知,模型系数c同样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从00:00(UTC时)开始,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又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值在夜晚较小,白天较大,同样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由图3(d)的频谱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模型系数b也具有显著的日周期和半日周期。因此,在采用高斯型函数构建垂直剖面ZTD模型时,需要考虑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的年周期、半年周期、日周期以及半日周期。
为了分析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的年均值、年周期振幅、半年周期振幅、日周期振幅及半日周期振幅在广西地区的区域分布特征,对每个格网点的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进行顾及年周期、半年周期、日周期及半日周期拟合,并计算每个格网点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各自的年均值、年周期振幅、半年周期振幅、日周期振幅及半日周期振幅。对离散格网点上的数值进行水平插值,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显著的区域性,其中,模型系数b年均值在广西西北地区较大,在广西东南地区较小,且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该变化可能与广西西北地区海拔高、东南地区海拔低有关;年周期振幅由北向南逐渐减小,该变化可能由广西地区的南部临海气候和北部内陆气候差异所致。而半年周期振幅、日周期振幅和半日周期振幅没有明显的区域变化规律,半年周期振幅在广西西南地区较大,在东南地区较小;日周期振幅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较大,在中部较小;半日周期振幅在西南地区较大,在东北地区较小。由图5可看出,模型系数c的年均值及各振幅的区域分布特征与模型系数b的区域分布特征有极高的相似性。模型系数c的年均值与年周期振幅同样具有显著的区域变化规律,而半年周期振幅、日周期振幅和半日周期振幅也没有明显的区域变化规律。由于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的年均值与各振幅在不同地理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采用高斯函数构建垂直剖面ZTD模型时,每个格网点均需要考虑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的年周期、半年周期、日周期以及半日周期。
(a)年均值
(a)年均值
为了分析模型系数b和模型系数c与经度的相关性,选取23°N与25°N两个纬度上2017年的模型系数b和模型系数c,计算每个格网点的年均b值与年均c值,结果如图6所示。
(a)23°N
为了分析模型系数b和模型系数c与纬度的相关性,选取108°E与111°E两个经度上2017年的模型系数b和模型系数c,计算每个格网点的年均b值与年均c值,结果如图7所示。
(a)108°E
图6(a)和(b)分别为模型系数b在23°N和25°N两个纬度上随经度变化的散点分布及其拟合线,从图中可看出,模型系数b与经度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图6(c)和(d)分别为模型系数c在23°N和25°N随经度变化的散点分布及其拟合线,从图中可看出,模型系数c与经度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图7(a)和(b)分别为模型系数b在108°E和111°E两个经度上随纬度变化的散点分布及其拟合线,从图中可看出,模型系数b与纬度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图7(c)和(d)分别为模型系数c在108°E和111°E两个经度上随纬度变化的散点分布及其拟合线,从图中可看出,模型系数c与纬度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对比图6和图7可知,模型系数b、模型系数c与纬度的相关性更高。
为了进一步分析模型系数b、模型系数c与经纬度的相关性,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计算b值、c值与经纬度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系数b/c与经纬度的相关系数
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中,2组数据的相关系数越接近1或-1,说明2组数据相关性越高,相关系数为正时,说明2组数据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负时,说明2组数据呈负相关。由表2可知,模型系数b与经度的相关系数为-0.824,二者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较高;模型系数b与纬度的相关系数为0.969,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较高,相比经度,模型系数b与纬度的相关性更高。模型系数c与经度的相关系数为0.822,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较高;模型系数c与纬度的相关系数为-0.968,二者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较高,相比经度,同样可以看出模型系数c与纬度的相关性更高。由于模型系数b、模型系数c与经纬度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在采用高斯型函数构建垂直剖面ZTD模型时,均需要考虑模型系数b、模型系数c与经纬度的相关性。
针对广西地区地形起伏较大、气候复杂的特点,已有的低时空分辨率ZTD垂直剖面模型难以满足该地区的需求,根据2016—2017年广西地区ERA5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基于高斯函数的ZTD垂直剖面模型的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① 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均存在季节变化特征,二者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模型系数b的数值表现出春冬季节较大而夏季较小的特征,模型系数c的数值表现出春冬季节较小而夏季较大的特征,二者均存在显著的年周期与半年周期。
② 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在日变化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模型系数b的数值在夜晚较大而在白天较小,模型系数c的数值与模型系数b的情况相反,二者均存在显著的日周期和半日周期。
③ 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的年均值、年周期振幅、半年周期振幅、日周期振幅及半日周期振幅在广西地区存在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其中,b值、c值的年均值与年周期振幅存在沿某一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④ 模型系数b、模型系数c与经纬度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二者与纬度的相关性高于与经度的相关性。
综上可知,在广西地区构建基于高斯函数的ZTD垂直剖面模型时需考虑模型系数b与模型系数c的年周期、半年周期、日周期、半日周期,以及二者与经纬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构建基于高斯函数的ZTD垂直剖面模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