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县级机关幼儿园 冯青青
幼儿是与生俱来的探索者,学前阶段是启发并强化幼儿天生特质的理想时期。通过学前阶段的项目课程,幼儿可以探索环境、积累经验、健康而自信地成长。在使用清水积木建构立交桥的课程中,我和幼儿开启了一段神奇的探索之旅。
升入大班以后,幼儿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建构区。一次建构活动时,彤彤跑过来兴奋地说:“老师,我和悦悦搭了一座桥,你来看看吧!”我看到他们用清水积木搭出了由上坡、桥身、桥洞组合成的桥梁,于是拍下照片在游戏结束时进行点评。没想到幼儿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想法,看来他们对“桥”这一概念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于是,我让幼儿利用国庆假期出去找找不一样的桥——月月比划着说:“在人民公园看到了椭圆形的桥”;朵儿说:“出去玩的时候经过了一条有很多链子组成的桥”;“智多星”烨烨高举着小手喊道:“我见的桥和你们的都不一样,那座桥很高很高,而且它的上面和下面都有桥呢!”其他幼儿纷纷表示也见到过这样的桥。于是我找来了很多图片让幼儿观察辨认,并告诉他们这是立交桥。
我问:“立交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依依说:“立交桥有很多层,有的立交桥高、有的立交桥矮。”立交桥上下分层,互不相扰;萱萱发现立交桥上的汽车有的往这边开,有的往那边开,原来立交桥上的车流方向也不一样。
对于这么有趣的立交桥,幼儿纷纷表示想在建构区里进行立交桥搭建。但是用什么材料搭呢?幼儿最终选择了清水积木,因为它的数量和形状是最多的。严严从篮子里拿出了小三角和半圆,硕硕拿出了小方块和圆柱,大部分幼儿都认识这些积木的形状。那其他积木的形状呢?幼儿通过实物观察的方式认识了基本块、双倍块、四倍块、小方柱、扇形、大曲面、小弯曲等积木形状。
图1.彤彤和悦悦搭建的桥
图2.观察立交桥
图3.认识清水积木
材料已选好,先来画一画搭建计划吧!幼儿在画纸上设计出了千姿百态的立交桥,有的桥面宽,有的由多条桥交错而成,有的用长短不一的线条表示桥的高度,还有的用彩笔涂上了不同的颜色来区分桥面。
接下来,幼儿开始自由组合并实施搭建计划。茜茜、心怡、月月和高高组成一组,搭建之前,他们确定了人员分配——茜茜和月月负责搭建,高高负责解说图纸,心怡负责搬运积木。
首先,幼儿确定了第一座桥的高度,用小方块作为桥墩;小方块排成一排后设计桥面,他们选择的是将基本块平铺在桥墩上;当桥墩和桥面搭建完成后,月月对着心怡说:“我需要两个双倍块。”他们将两个双倍块放在两端作为斜坡。这时茜茜发现了一个问题:“斜坡比桥面高了!”两人在斜坡处反复尝试,最终月月发现只要把双倍块的一端放在桥墩上就与桥面平齐了。于是第一座桥就此诞生了。
第二座桥开始搭建。幼儿选择了比小方块高出一点的基本块作为桥墩,用双倍块作为桥面。可就在这时,茜茜发现两座桥的交错处少了一段桥面。于是他们开始调整,最后月月将两边的桥面合在一起便成功弥补了缺少的桥面。接下来他们尝试用三角块搭建斜坡,但很明显还是双倍块积木更适合。
搭建第三座桥时,幼儿选择在基本块上叠加两个小方块作为桥墩,用两个四倍块积木作为桥面。
第四座桥比之前的桥都要高,所以幼儿在搭桥墩之前拿出了很多材料进行比较,最终决定用两个大圆柱上下重叠作为桥墩,依旧用双倍块积木作为桥面。由于桥墩过高,斜坡上又出现了问题……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选用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小方块作为斜坡处的桥墩,这样斜坡便成功了。
其他小组是如何完成的呢?我们发现每一组在桥墩高度的选择和桥面的延伸方向上都有所不同。
图4.第一次搭建计划
烨烨组在立交桥搭建结束后提出了疑惑:“老师,为什么我们搭建的立交桥都是直直的呢?可不可以转弯呀?”我回答道:“当然,你们可以先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就这样,第二次搭建计划诞生了。
萱萱组的第一座桥使用了直角转弯的搭建方法,他们选用小方块作桥墩、基本块作桥面,在转弯处用双倍块积木直接转换方向,向右侧延伸。
图5.第一次搭建成果
图6.第二次搭建计划
图7.第二次搭建成果
搭建第二座桥时,幼儿用基本块积木作为桥墩、双倍块积木作为桥面,横穿于第一座桥之上。这座桥该如何转弯呢?他们选择了大曲面形状的积木,两座平行桥很快就搭建完成了。就在这时,月月发现了问题:“这座桥的两个斜坡都差不多重合在一起了,上桥再转个弯下来又有什么意思?”于是大家商量在斜坡处继续使用大曲面转弯,这样S型路线便出现了。
接下来开始搭建第三座桥,幼儿选择将两个大圆柱上下叠放作为桥墩,在底下两座桥的中间斜插过去。想要在两座桥上面斜插过去其实是有些难度的,因为桥底下不同高度的桥墩已经有很多了,所以这座桥的桥面选择了四倍块积木。在合作的同时,幼儿协商规划这座桥的走向:“怎样才不会碰撞到一起呢?”他们将一座主桥分叉成两座不同方向的支桥,两条支桥的转弯处还采用了不同的建构方式,一边是用大曲面积木组合成的回型路线,另一边是用双倍块积木形成直角转弯。
在“峰回路转”的这个环节中,幼儿遇到了很多困难:协商规划每座桥的不同转弯方式和走向;搭建过程中越高的桥就越容易倒塌;在大圆柱缺少的情况下,选择用相同高度的双倍块积木代替……
在用清水积木搭建完立交桥之后,幼儿已经熟练掌握了立交桥的基本结构和建构方法。随后,幼儿又开始讨论路桥组合搭建的方法,他们重点尝试解决路面和高桥之间连接的问题。路桥组合搭建好后,幼儿尝试使用小车通行,发现桥和路面之间空隙太大、坡度太陡,试行的小汽车并不能顺利通过。在尝试了多种材料和方法后,他们终于用大三角形积木加单元积木垫底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外,在试行时,幼儿发现汽车会随着惯性冲出道路,因此他们又在道路两边加上了围栏。
1.自主性探究
立交桥游戏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他们在满足内在兴趣、需求的基础上,主动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悦,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开放、自由的游戏空间,充足、弹性的游戏时间,能让幼儿自主操作、交流、讨论和分享,为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获得了关于搭建立交桥的经验。“立交桥”是幼儿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所以能够引起幼儿的关注和共鸣。通过图片、计划以及反复尝试,幼儿始终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本次游戏追随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积累经验,拓展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内在需求,使幼儿在自主性探究环节中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适宜性支持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进行了跟踪式观察,不仅观察游戏的环境和材料是否适合,还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语言,通过白描的形式加上图片、视频记录下来,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发展目标及大班建构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价,对游戏进程、材料投放及环境创设等环节进行审议与完善。在确定了立交桥主题后,我们一方面加强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图片查找、实物观察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当幼儿在建构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发动家长带领幼儿实地考察、视频观察、材料收集,为搭建活动提供适宜且有效的支持。
3.创造性萌发
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儿积极投入活动过程并充分探索、交往与表现,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经验。本次游戏可分为四个阶段:设计与探索、问题与解决、记录与分享、再现与评价。活动前,教师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建构计划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萌发;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自己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法,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幼儿在整个过程中学会了倾听、思考与合作互助。
1.提高建构水平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建构技能从基础的平铺、垒高、架空,发展到复杂的连接、架空。在桥面的转弯、桥墩的高度、斜坡的平稳等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都能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建构过程中遇到缺失积木的情况时,幼儿能使用不同的积木进行高度的等量代换,保持原有的高度和宽度不变。将看到的桥从立体转换到平面的设计,再从平面的设计转换到搭建立体的搭建,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不断发展。
2.促进协商合作
在建构“立交桥”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历了观察、好奇、疑惑、探究、解决和提升等建构的全过程。面对不断出现的困难、偶然发生的问题、意想不到的挫折,幼儿都能仔细观察、大胆猜想,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并积极地与同伴进行分享,然后开始尝试解决,从而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增强了幼儿与同伴协商与合作的意识。
3.培养意志品质
随着游戏活动的不断延展与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在建构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幼儿会寻找多种方法解决困难,如寻找替代物、同时使用几种材料表现物体特征、请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等。在20~30分钟甚至更长的搭建时间里,幼儿能专注游戏,坚持完成建构作品,良好的意志品质得到了培养与提升。
幼儿搭建的“立交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与参与者,成为幼儿成长的支持者与合作者,追随幼儿的脚步,静待花开。相信幼儿在一次次表征作品的背后,会有更多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