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孙慧玲
人类的第一副牙称为乳牙,共计20颗。第一颗乳牙在6个月时萌出,约2岁半时20颗乳牙全部萌出。6岁开始第一颗乳牙脱落,最后一颗乳牙脱落在12岁。乳牙虽然在口腔里存留的时间短,约6~10年,乳牙的作用除了咀嚼、美观、发音等外,乳牙在咀嚼时咀嚼力通过牙齿传递到上下颌骨,从而刺激颌骨发育来满足恒牙萌出时所需要的空间,为恒牙正常萌出做准备的重要意义。在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现,在近10年间,5岁年龄组乳牙患龋(虫牙)率从66.0%上升到71.9%;3岁及4岁年龄组患龋率分别为50.8%和63.6%——这些数据提示乳牙患龋率有随着年龄增长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现:虽然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口腔疾病有所了解,大多数家长对口腔健康也能持积极态度,但对儿童饮食习惯、儿童口腔卫生的认知不全,且口腔管理等方面缺乏执行力。
含糖食品的美味暗藏着一种奖赏机制,即成瘾,不仅对人类同时对大多数动物都有成瘾的诱惑,食用后更加喜欢进食而导致进食的频率增加——这种现象对成人来说都难以抵御,更何况孩童。在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现,甜饮料、加糖的牛奶/酸奶/奶粉/茶/咖啡、甜点心及糖果是大部分3~5岁孩童的饮食喜好,对这些美味食品每天的进食频率都在一次以上。
龋齿(虫牙)的发生条件之一是口腔存留的食物特别是含糖食物,口腔内的细菌以这些食物残渣为美食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进而产生对牙齿及其有害的物质——酸性代谢物,致使牙齿表面开始脱矿等一系列龋病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慢性的,其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是今天不刷牙明天就发生龋齿(虫牙),所以,这也是不能引起大家重视的原因之一。
含糖食物的饮用不仅仅对牙齿健康带来危害,同时对全身健康也带来危害,如糖尿病低龄化、肥胖症等,这些危害都是不可逆的。
因此,家长们要以身作则,拒绝甜饮料、加糖的牛奶/酸奶/奶粉/茶/咖啡、甜点心及糖果这些食物,给孩童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用好一日三餐,拒绝三餐之间的加餐特别是加食含糖食物。
在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现,有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人群占比较低,59.9%的儿童每天坚持刷牙,20.1%的儿童每天刷牙2次以上,但只有12.4%的儿童在刷牙时有家长在旁监督。
我们知道了龋病(俗称虫牙)发生的原因即口腔内的致龋细菌利用食物残渣产酸脱矿形成逐渐变大变深的缺损。细菌这个代谢过程3~4小时即可发生,日积月累就产生了不可逆的危害,所以,只要我们饭后(任何进食行为后)对口腔进行清理如漱口、刷牙,彻底清除滞留于牙齿表面的有粘性的食物残渣、软垢、菌斑(注意彻底清除),就可以预防龋病(虫牙)、牙龈炎(刷牙出血)等口腔疾病的发生。
①将牙膏挤在干牙刷上
②外侧面需要将牙刷立起45°角,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
③先刷磨牙外侧,横过牙刷顺着牙齿上下刷
④牙刷放在咬合面上前后移动刷
⑤牙刷横着刷洗内侧面牙缝处尽量多刷几次
⑥刷牙内侧顺着牙齿上下刷
⑦含着泡沫用力漱口2 分钟然后再吐掉
⑧刷牙完毕
怎样彻底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软垢、菌斑呢?
· 刷牙时间要保证(成人3分钟,孩童的时间要更长些)。
· 每个牙面都要刷到位(每个牙齿有5个牙面)。
· 刷牙工具要合适(牙刷、牙线)。
· 刷牙方法要正确(可以看专业人士的刷牙示范视频)。
在家里,家长首先做到每餐后刷牙给孩童一个榜样,并帮助孩童刷牙;在幼儿园,老师至少要培养孩童每餐后漱口(刷牙更好)的习惯。3~5岁孩童在幼儿园有三餐和点心,所以,幼儿园是口腔卫生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保教人员不可忽视。
每年幼儿园都会进行体检包括口腔检查,家长是可以看到孩子口腔检查结果的。3~5岁幼儿龋患率在50~70%之间,但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现,只有19.4%的孩子有就医经历——这反映出家长对口腔健康的认知还是不到位,而乳牙龋坏(俗称虫牙)的特点是发展比较快。这就需要家长肩负起责任,一旦知道孩子牙齿有问题就要尽快带孩子去看牙医,处理口腔内已有的疾患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预防疾患再次发生,养成定期看牙医的习惯。
总之,口腔健康是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手中,幼儿的口腔健康做父母的更是责任重大——注意饮食,认真刷牙,寒暑假带孩子看牙医,远离口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