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梦
苏州城市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2011年第一个MOOC平台出现,至2012年“MOOC元年”到来,创新性教育模式改革热潮来势汹汹,2014年推出中国大学MOOC平台,2015年“互联网+教育”模式被正式提出。MOOC作为线上教学模式的开创者由于缺乏直接强制性手段而造成低参与度和高辍学率,学生缺少沉浸式学习体验,继而对学生自主学习动机、自律意识要求高,此外,MOOC教学视频制作成本较高,且需要不断更新,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1]相对于MOOC课程的一些弊端,SPOC、翻转课堂等形式被提出,课程模式的开发、运用及相关研究始终被关注和进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相对于MOOC属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对学生有基础性要求,在传统校园课堂基础上采用MOOC讲座视频或在线评价等功能进行翻转课堂教学。[2]SPOC作为辅助课堂的教学模式,重新定义MOOC与校园课程的结合,充分发挥任课教师主导功能,将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监督者与指导者,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保障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统一的目的。[3、4]基于MOOC教学视频或是选用、制作其他教学视频作为学习内容载体,采用SPOC的小班化学习模式结合翻转课堂形式,是本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的基础。基于SPOC在传统意义翻转课堂形式上将完全的课外自我学习转变为“课外+课内”两部分自我学习,着重强调课内合作学习,也是鉴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授课对象运动基础不确定、自我运动动机不强烈、运动常识较缺乏等原因进行的改革。在保证教学目标前提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原则,本研究更偏向于广义上的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有机结合,追求教学环境综合化,教学媒介多元化,教学形式个性化,教育资源全球化、共享化,学习形式的自主化,也是教学思维与教学理念思辨的开启。[5]
“互联网+教育”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活动,但并非是将互联网和教育简单的相加或结合,而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教育模式、内容、工具和手段等进行变革,充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育个性化开展和教育公平全面实施。而针对体育课程特殊性在认知层面的知识获得,需要落实到身体活动中,并强调学生的身体运动,这种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单靠线上教学视频没有办法做到,必须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同时强调线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的反复练习过程中,真正掌握运动知识、运动技能。
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传统意义翻转课堂形式上将完全课外自我学习转变为“课外+课内”自我学习,分为三个部分: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练学(见图1),并着重强调课内合作学习,其中教学平台选用腾讯QQ,系统自带作业发布、教师评价等功能。课前导学教学视频是由任课教师自主拍摄,其中包括下肢动作、上肢动作、完整动作等慢动作学习视频,以及音乐伴奏下动作跟练视频,同时教师发布详细的文字讲解。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并收集疑问到课内,以小组形式再进行探索学习,其间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反馈问题进行集体讲解或个别学生指正,小组针对本组学生掌握情况选择继续动作学习或队形的变化组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思维探索性。课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巩固动作练习,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图1 基于SPOC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型图
混合式教学结束后共收回问卷147份,高中时期体育课授课班级形式采用固定行政班级制111人,根据选项分班制36人;大学前有线上课程学习经历118人,其中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经历仅有33人;大学前有健美操或舞蹈学习经历的61人,这三项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健美操学习基础。在小学、初中阶段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为主,教师教授运动技术、组织学生练习为基本形式,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运动兴趣和已掌握运动技能提升以及运动竞赛参与等多层面展开,是小学和初中体育课程学习的巩固与应用。大学体育课程是高中体育课程的进阶,更应多强调学生运动参与自主性和运动竞赛全员化,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更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与运动参与能力,进而为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基础。
图2 学生对自主视频学习、教师协助指导授课形式的态度
图3 学生更倾向的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形式
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视频学习、教师协助指导,更多体现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形式,对于这种授课形式大多数学生可以接受,学生主体教师辅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小组形式的开展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利于互帮互助、团结合作意识的养成。自身学习能力强且具有健美操基础的学生会倾向于自主学习形式,这部分学生在小组中往往担当小组长,鼓励他们协助小组其他成员,在技能已掌握的基础上锻炼其组织、教授能力。小部分学生倾向于传统的教师完全授课形式,主要是担心自己很难学会,这部分学生多是没有健美操基础且自身肢体协调性较差,在上课期间是教师主要的关注对象,多采用单独指导且给予鼓励。
图4 学生在健美操学习小组内的角色担当认知
图5 学生所在健美操学习小组的氛围认知
图6 学生在健美操学习小组内的表现认知
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健美操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小组设一名小组长,该组长由教师结合上学期表现以及健美操基础选派,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个别原本选定的小组长没有承担组织或教授任务,反而是其他小组成员主动承担这一任务。作为小组长更多的是组织成员练习,在教授方面存在经验不足,教师及时提供协助至关重要,缓和组内学习氛围、锻炼小组长能力。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并参与讨论,他们所感受到的小组学习氛围就是轻松愉悦的,本人参与感越好对自我的肯定就越高,对自己在小组内的表现打分就会越高。当然因性格不同,也会有被动接受安排主动性不足、自己练习很难融入小组的学生,那他们在小组内学习就会感到紧张、尴尬,或是更愿意选择和自己熟知的同学一起,其小组学习参与感降低以及对自我的表现不甚满意。在学习小组形式中教师能够很明显的注意到这部分学生,及时给出动作上的指导、语言上的鼓励,多关注所在小组的练习和成果展示,给予关注但不要让他们感觉被特殊对待。
互联网大环境下各种短视频APP盛行,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辨别、筛选优良视频的能力,同时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将优秀的视频资源转化为学习资料,大学教育应重视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通过本学期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培养下,学生在面对喜欢的舞蹈类或健身类视频时大多能够抱有学习态度,更多的学生愿意尝试跟着视频进行学习,也有小部分学生很想学但担心学不会,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教授运动技能,传达这类视频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为终身体育运动行为的养成打下基础。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这类视频的学习并不感兴趣,仅停留在欣赏阶段,也是应当鼓励他们继续保持欣赏体育运动的爱好,作为间接体育人口。
图7 混合式教学模式后学生看到喜欢的舞蹈类或健身类视频的学习态度
健美操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关注学生在以下四大层面共11个点的提高情况,包括运动技能层面(身体体能、健美操技能、肢体协调性)、学习能力层面(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社交能力层面(与人交流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意志品质层面(挑战突破自我、不懈坚持努力、克服困难能力、思维创新意识)。由于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形式,其中合作学习意识、与人交流能力表示提高的学生最多,其次在意志品质层面的4点普遍表示有提高,程度相似,体育课程与其它理论课程相比在学生意志品质层面的锻炼更具代表性,组织领导能力一般体现在小组长身上所以表示提高的学生最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应再加强培养,由于受过去长期接受传统学习模式影响,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这又是一个长期意识养成的过程,同时在健美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组织、加大体能训练,在学生提高健美操运动技能的同时强化体能。(见图8)
图8 混合式教学模式后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情况
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要求体育教师教学理念要推陈出新,教学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时代发展下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化,教育途径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社会对所需人才要求也在改变,“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教师是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变革的关键。[6]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更倾向于教育资源的探索者和提供者,教学实施的辅助者和启发者,重新定位并正确担当这一教师角色是对教师的新挑战。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源的开发、选用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准确判断与鉴别、合理获取与再加工、有效利用与应用信息的能力。针对体育类教学视频拍摄与选用前,充分认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学对象的运动基础,教学环境的满足条件,真正落实到实际操作过程中。与此同时在社会信息获取途径广泛、内容繁杂的当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自主意识去选择和利用好运动类视频同样重要。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重视师生教学互动与情感交流,重塑双向学习模式、关注隐形教育。以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不断巡回观察、指导要能够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关注到学生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同时唤起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在动机,磨练其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学习体育技能并内化为运动爱好。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又同样为教师的教学成长提供了实际范例。
通过本文研究调查学生能够接受健美操课程采用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反应运动参与积极性高,学习过程氛围感好,同学间交流合作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得到锻炼等。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思维、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同样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教学模式的建构仍需进一步探究,从而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批判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