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荣 权
老子,名耳,又称老聃,生活在春秋中后期,陈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者,长期在东周时期的洛阳做官,曾为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国家图书、档案。相传儒家创始人孔子曾经拜见过老子,并向他请教关于“礼”的学问。老子后来西行前往秦地,最后不知所终。著有《道德经》一书,又称为《老子》,其学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法家、阴阳家及秦汉的黄老之学都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史记》有《老子列传》,但内容较为简略,加之其他史籍对老子生平的记载也很少,所以后代史学界关于老子的出生地一直都存在争议。结合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并通过实地考证,我们认为老子故里的具体位置应当在今天涡河北岸的周口市涡北镇和亳州市谯城区安溜镇之间,而位于涡河南岸的周口市鹿邑县东部的太清宫一带是后人祭祀老子之处,而非老子故里。
关于老子出生之地,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争议,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老子是河南鹿邑县(楚国苦县)人,二是老子为安徽涡阳人,三是老子为安徽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人。尤其是前两种观点学术界一直争执不下,于是关于老子故里之争就成了老子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焦点问题。
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1]1650苦县,原属陈国,楚灭陈之后,陈地为楚所有,楚人在此设县。《史记正义》引《朱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1]1650《史记集解》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又引《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1]1651历史上有两个谷阳县:一在今安徽固镇谷阳城,为西汉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所设,属沛郡(治今淮北市相山)。二在今河南鹿邑县东,春秋时期为苦县,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更名为父阳县,北魏又更名为谷阳县,治今河南鹿邑县东。唐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到谷阳县的濑乡,祭拜老子,因为“玄元皇帝老子”生于此地,故将其地改为真源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条中也有鹿邑与老子的相关资料:
持老子是安徽涡阳人观点的,以杨光等为代表。杨光曾作《老子生地考辨》一文,认为:“老子是宋相人,生地在今安徽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天静宫。老子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过礼。他常往来于今涡阳、亳州、鹿邑等地居住、讲学,以上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遗迹。”[3]50杨光之所以否定旧说而断定老子是涡阳人,其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是楚相县人,实则老子是宋国的相县人,即今安徽涡阳人,具体地点就在县西北五公里的天静宫。
其二,老子姓老,春秋时期只有宋国有老氏。
其三,《庄子·天运》有孔子南之沛见老子的记载,可见老子为沛之相人。
其四,涡阳的天静宫位于武家河入涡处,这里有很多古代遗迹,如天静宫中有九龙井,老君殿东边有白林,其中有老子生母及其外祖父、外祖母墓。
其五,天静宫东两公里处有尹喜墓,按《史记》等记载,老子出关曾遇尹喜,尹喜让老子写作《道德经》,两人就成了师徒,“尹喜不忘师恩,后遂来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后即葬于此,永远守护老师诞弥之地”。由此证明这里不仅是老子的生地,也是老子死亡之所。
其六,唐高祖李渊时期,朝廷曾大举寻找老子的故里,结果找出了三个地方,“一名东太清宫,一名中太清宫,都在涡阳境内;一名西太清宫,在今鹿邑境内。准诸三占从二之言,已可断为确在涡阳”。
其七,据《水经注》等记载,老子生地相县和太清宫应在涡河的北岸,但现在鹿邑及其太清宫都在涡河的南岸,而涡阳的天静宫正好在涡河北岸,所以“老子生地非涡阳莫属”。
其八,据《水经注》载,老子生地太清宫在谷水入涡处,但今天的鹿邑并没有谷水入涡的地方,也没有别的河流进入涡河。而涡阳的天静宫正处在武家河入涡水处,武家河就是古代的谷水。
其九,从文献记载特别是清代《亳州志》的记载来看,涡阳的天静宫比鹿邑的太清宫规模要大得多,所以这里应当是老子出生地。
除此之外,陈桥驿也认为《水经注》中的谷水就是涡阳以北注入涡水的武家河[4]。李言敏、李光利[5]、鲍远航[6]等都持这种观点。
詹石窗、顾宗正《老子“籍贯和诞生地”之争史考》认为,按照《水经注》记载,谷水穿越古苦县故城即唐代真源县故城,谷水即今天的惠济河,而苦县故城就在今亳州古城西、涡河北,“刚好与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家溜集西侧的安家溜故城遗址相吻合”。所以,老子出生的苦县应当在牛集镇附近[7]。
结合以上三种观点来看,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较为符合历史记载,也更加客观;第三种观点虽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值得商榷;第二种观点却十分牵强,杨光先生《老子生地考辨》[3]所列的九条证据都经不起推敲,理由如下。
其一,秦汉时确实在安徽置有相县,但其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南、淮北市西北,与涡阳相去甚远,可以说这个相地与涡阳没有任何关系,而相反,相县在鹿邑一带却有诸多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如汉代边韶《老子铭》云:“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春秋之后,周分为二,称东西君。晋六卿专征,与齐楚并僭号为王,以大并小。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其土地郁塕高敞,宜生有德君子焉。”[8]《寰宇记》等也说相县在濑水的东边。
其二,说老子姓老,而春秋时期只有宋国有老氏,所以证明老子是宋国人,由此也证明老子是涡阳人。我们姑且不说老子到底是姓“李”还是姓“老”,即便是姓“老”,也不能就说春秋战国时期凡是姓老的都必须出生在涡阳。
其三,《庄子·天运》确实有“孔子南之沛”见老子的记载,但也不能证明他就是“沛之相人”,因为史料还记载孔子曾在洛阳见老子,我们也不能说老子就是洛阳人。
其四,涡阳天静宫有很多和老子有关的遗迹,也不能作为证据。由于传说或其他原因,很多地方都会有同一历史名人的遗迹,如黄帝、炎帝、伏羲、女娲等人的遗迹遍布各地,但不能说这些地方都与他们有关。天静宫中的九龙井、老子生母及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墓则多具传说成分,缺乏史料依据。
其五,关于尹喜墓则更不可信。按相关文献记载,尹喜可能属于道家,也与老子相识,但两人是否是师徒关系尚未可知,老子葬在何处也没有任何可信的史料记载。涡阳一带的地方志记载这里有尹喜墓应当是因为这里有天静宫从而附会而来。
其六,说唐代有三个太清宫,其中两个在涡阳,只有一个在鹿邑。“准诸三占从二之言,已可断为确在涡阳”,这更不科学,历史史实不可能简单地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如果这样,岂不是成了“说多了就成真的了”?
其七,据《水经注》记载,老子故里在涡河北岸,但鹿邑及其太清宫都在涡河的南岸,所以与史不合。这条证据倒是切中要害,但仍然不能因为涡阳在涡水北岸,所以就认为是老子生地。
其八,据《水经注》载,老子生地太清宫在谷水入涡处,而鹿邑北部没有河流入涡,所以不符合《水经注》的记载,但是涡阳北部有一条河叫作武家河,从涡阳入涡,武家河也就是古代的谷水。这条推论属于“由果寻因”“本末倒置”,因为《水经注》言谷水入涡处是老子故里,于是作者就在涡阳附近找河流,不管它是不是谷水,但只要它从这里入涡,就一定是谷水。作者却忘记了《水经注》中所记载的谷水走向及谷水与老子故里的关系,《水经注》说得十分明白,谷水从苦县县城穿过注入涡水,然后涡水向东才到安徽亳州境内。如果要找谷水,也应当在鹿邑县北部找,不应在涡阳找。
其九,因为清代涡阳的天静宫比鹿邑的太清宫大,就确定涡阳为老子故里更站不住脚。同类建筑群,后建的有很多都超过前建的规模,所以要确定天静宫和太清宫哪个是老子故里,应当考察哪一个最早建立,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关于第三种观点,认为老子故里在亳州的牛集镇,从学术上来说还是比较谨慎和客观的,但是,这种观点建立在《水经注》中的谷水就是今天的惠济河这一前提条件之下,而且还要考虑古代谷水(惠济河)是否经过牛集镇。《水经注》记载谷水走向时说道:
谷水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东,东迳承匡城东。
谷水又东南迳己吾县故城西。
谷水又东迳柘县故城东。
谷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
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其城实中,东北隅有台偏高。
涣水,古水名,它从今天的河南开封县流经杞县、睢县南、柘城入安徽境,以下即今天的浍河。可见谷水和涣水在襄邑县(今河南睢县西)原本是同一条河流,在襄邑县东一分为二。谷水从今天睢县西,向东南过己吾县故城西(宁陵县西南二十里),然后一路向南经过柘城县东,再向东南穿过苦县故城中间,到达赖乡城南而流入涡河。今天的惠济河也是涡河的支流,源于开封市北,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至鹿邑东部进入涡河。惠济河本为宋、元时期黄河夺淮入海的故道,清乾隆间因为堵塞而对它进行疏浚,并赐名为惠济河。比较《水经注》中所载谷水与今天的惠济河的走向可以发现,它们并非同一条河流,因为惠济河从开封向南经睢县西、柘城西向南流入涡河,而谷水却是从睢县西向东南经柘城县东再向南流入涡河。从上对比来看,至少在柘城县境内,它们绝对不是一条河流,因为谷水经柘城东,而今天的惠济河则过柘城县西。谷水到底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这样一条流域较广、流程较长的河流不会凭空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今天与谷水位置很近的另一条河流惠济河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水经注》里?这两条河流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认为《水经注》中的谷水虽然不是惠济河,但是这两条河流却有一定的关系。很可能在唐代之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夺淮入海,侵占了原来的谷水河道,今天河南宁陵县、柘城县境内的废黄河故道应当就是《水经注》中提到的谷水的一个部分,而今天的惠济河汇入谷水下游,夺了原来谷水的河道,至此,原谷水名称消失,并为清代的惠济河所取代。
如果谷水(惠济河)下游走向没有发生变化,且谷水入口处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那么谷水(惠济河)不可能经过牛集镇,换言之,牛集镇也不可能是被谷水穿越的古代苦县故城,所以老子故里应当不在牛集镇一带。
我们认为《史记》所说老子是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这一观点不容轻易否定,老子故里在今天鹿邑县一带也是可信的,但是它的具体位置却在涡水北岸而不在南岸的太清宫一带。
关于老子故里在鹿邑一带,见诸较早的各类文献,斑斑可据。司马迁《史记》明确说老子出生在苦县厉乡曲仁里,先秦的苦县在今鹿邑县城北部。《后汉书·桓帝纪》载,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到苦县去祭祠老子,并建老子祠,同年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到苦县,再祠老子,陈相边韶奉诏撰《老子铭》立碑纪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在论述涡水时记录了今鹿邑东北部一带的老子庙、李母庙、李母冢等古迹以及老子出生地濑乡的具体位置。在唐朝,因为李唐皇室认为李姓出自老子李耳,所以唐高宗于乾封元年二月到亳州、幸濑乡而祭祠老子,并追称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又改老子故里谷阳县为真源县。从此来看,至少在宋代以前,绝大多数典籍都视老子为鹿邑人。只是在唐代以后,由于涡阳有天静宫(原为天净宫),祭祀老子,地方志才将涡阳附会成老子的故里。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老子故里就在今天鹿邑县城东十余里的太清宫,而是在今天鹿邑县城东北部的涡水北岸的周口市涡北镇和亳州市谯城区安溜镇之间的这一区域。
要确定老子故里,《史记》和《水经注》的相关记载无疑是最重要的史料。《史记》云老子生于楚苦县厉乡,《水经注》说涡水过广乡城北、东经苦县西南、东南屈经苦县故城南、东北屈至赖乡西,再向东流至赖乡,谷水在此也注入涡水中,涡水北经老子庙、李母庙,老子庙在南,李母庙在北且紧邻涡水南岸,老子就出生于曲涡间(涡水转弯之处),之后涡水又曲折向东经过相县故城南。《史记》确定了老子故里的大致范围,而《水经注》则标识了老子故里的具体位置。由于古今地名的变化、行政区划设置的沿革,使得有些行政区及故城遗址不甚明确,需要我们通过研究来确定它的位置。
老子的故里有几个重要地理坐标,即涡水、谷水、苦县故城、赖乡、老子庙。
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可以确定苦县故城或赖乡城就可以确定老子故里的位置,但是却走入了误区,因为老子并非一定出生在苦县或赖乡城中,所以《史记》中的“曲仁里”并不等于苦县故城,也不等于赖乡城,因为一个县的范围是比较大的。
《水经注》言涡水过广乡故城(今天鹿邑县城西郊)之后,先“东南屈”过苦县故城南,又“东北屈”至赖乡西,又继续向北过老子庙东侧,然后又“曲东”经相县故城南。老子就生在赖乡城附近谷水与涡水交汇地不远的涡水曲折转弯处。如果今天的惠济河就是古谷水的话,那么,老子故里就在今天的安溜镇两河口东边不远的涡河边。我们实地考察今天涡河的河道,发现从北涡镇一直到安溜镇确实是涡河转弯最多的地方,称这一带每一个地方为“曲涡”都名副其实。因为我们不能确定今天的古谷水被惠济河夺道之后是否改变了入涡口,所以也不能明确指出老子所出生的曲仁里属于今天的哪一个乡镇,但老子故里在周口市涡北镇和亳州市谯城区安溜镇一带是没有问题的。
今天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故里在周口东部涡水南岸的太清宫镇,实则不然,因为无论苦县故城、赖乡城还是相城,甚至包括老子庙、李母庙都在涡水之北岸而非南岸。可以说明,今天所见的太清宫应当不是最早的祭祀老子的地方,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老子庙、老子祠都建立在涡水北岸,这里才是老子的故里。有学者解释说,太清宫之所以在今天涡河南岸主要是因为涡河河床北移,元代前今鹿邑、太清宫、苦县都在涡河的北岸,元代以后由于涡河北移,才使今天的鹿邑、太清宫到了涡河的南岸。如刘庞生《老子故里生地新考辨》说:
元代后,涡河河床苦县至相故城段北移,今鹿邑、太清宫处于涡河南岸;今亳州、义门镇古城父遗址,仍在涡河南岸。说“春秋时苦县、相故城在涡河北岸,今鹿邑在涡河南岸,故老子故里不在鹿邑”的根据不能成立。时易河移是也。[9]
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水经注》说涡水经广城乡北,无论这个广城乡是在鹿邑县西郊或就是鹿邑县城,它都处于涡水南岸,与《水经注》所记载的方位相合。《水经注》又说涡水过苦县南,可见苦县故城处涡水北岸,不可能是今天的鹿邑县城,也不会在南岸的太清宫附近。
综上所述,老子故里之争应当建立在理性的学术探讨基础之上,而不应当在没有可靠的证据情况下断然否定历史文献记载,更不应当为了地方文化建设或单纯地获取历史名人效应而不顾历史事实生造各种证据否定历史。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老子故里应当在楚苦县,具体位置在周口市涡北镇和亳州市谯城区安溜镇一带的涡水北岸附近,涡河南岸的太清宫是后人重新建立的祭祀老子之处,而非老子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