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乐, 郭福生, 王 楠, 吴汪洋, 叶长盛
(1. 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2. 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1]。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需求。新工科背景下的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融合了地质、地理、旅游管理和城乡规划等学科形成的新工科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是区分旅游地学专业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导向标,是旅游地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构建针对课程体系的综合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科研能力,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也能有效推动理论教学发展,促使教师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和更新,提高立德树人成效。
近年来,基于地域优势与学校特色,各院校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野外实习基地,成为旅游地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依托地质公园和旅游区,综合实习的内容主要聚焦于地学和旅游学两大方面,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探索传统观光旅游与旅游地学有机结合的方法和途径[2-4],为旅游地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但是,各高校旅游地学综合实习教学大纲的目标定位,主要聚焦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升[5,6],实习内容的学科融合性主要体现在地学类和旅游类学科的交叉性[7],而缺乏对本专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取向、伦理规范等思想政治元素的凝练,以促进交叉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因此,本研究依托东华理工大学江山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以江山旅游地学综合实习野外教学为例,探索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综合实习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其目的在于促进旅游地学实践教学中地学类、旅游类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增强旅游地学综合实习教学内容思想政治元素的凝练。
旅游地学综合实习课程的思政性质是由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的专业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需适应“生态中国”“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地学规划工程专业是新工科探索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复合型地学工程人才的产物,具有典型的继承与创新性、多学科融合性和协调共享性,是地学、旅游管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深度融合的新方向,其目标是服务社会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说明旅游地学规划工程师的核心价值在于从国家需求、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角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教育部颁发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对工程类毕业生的要求指出,要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列为首位,其次才是数学、自然科学等专业知识。其中,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所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全球化、工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重要的工程类课程思政元素。旅游地学规划工程师是具备地学、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针对地学旅游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开发及管理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在解决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领域复杂科学问题与工程问题时,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工程伦理、价值取向等都将直接影响工程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加强对旅游地学规划工程师的思政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旅游地学综合实习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其学科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以东华理工大学江山旅游地学综合实习为例,课程内容围绕地学和旅游管理学两部分展开,聚焦于区域地质调查、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景区规划与设计三个主题,目的在于通过对地学现象、地学旅游景观等的实地考察,使学生认识到地质、地貌现象的造景作用,从而能够发掘地学旅游资源,合理设计地学旅游方案,训练学生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旅游地学的美学鉴赏、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能力。实践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区域地质调查,对典型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评价,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所学旅游地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在对成熟景区、不成熟景区旅游规划设计对比学习的基础之上,能够对未开发或不完善景区进行规划与设计,掌握如何把传统的旅游规划与地学旅游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及途径。
东华理工大学江山旅游地学综合实习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应契合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在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从地质学、地理学和旅游学的专业知识中提炼和总结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熟知的专业领域,促进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发展,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在综合实习中实现价值引领。
第二,教学设计应把握新工科课程的规律性。新工科强调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与交叉,以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工程人才为目标[8]。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包括了地理学、地质学、旅游管理学、城乡规划、生态学等学科内容,具有典型的多学科培养态势,旅游地学综合实习是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论、方法、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而思想上的深度融合则是实习过程的关键。因此,旅游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要重视综合实习基本理念的构建,突出学科的交叉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多元性。
第三,教学内容应紧密贴合时代性、地方性和文化传承性。就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而言,其本质是“工科”,“新”是取向,具有典型的时代烙印,教学内容不仅要强调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的新理念,而且要把握继承、创新、共享的新途径。因此,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立足点应以落实国家新政策为基础,以贴合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纽带,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始终,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旅游地学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得课程思政呈现立体性和延续性。
第四,教学过程应遵循启发性、进阶式模式引导教学。综合实践类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不是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叠加,其更强调二者贯通和统合,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隐性培养。因此,综合实践教学要重视启发性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深入挖掘、提炼不同实习路线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接受专业基础训练、增进专业认同感的同时,深刻理解综合实习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和时代责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与课堂教学建设相融合,落实于课程目标设计之中[9]。因此,旅游地学综合实习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入领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力求达到实践教学与思想教育同向而行的综合实习效果。
旅游地学综合实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导,参考理论教学的方式,制定思政育人目标、任务,构建具有地理学、地质学、旅游学交叉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在逻辑,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的整合与提炼,将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嵌入旅游地学综合实习全过程。基于此,课程思政目标应设置以下几点。
第一,塑造旅游地学工程师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规划设计理念、工程质量标准等方面引导学生增强专业价值认同,构建法治观念和工程伦理框架。
第二,建立旅游地学工程师严谨的科学素养,以技术维度培养学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人文关怀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熏陶,培养其求真务实、地学思辨的能力和勇于探索、严谨踏实的旅游地学野外精神。
第三,构建旅游地学工程师正确的职业价值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其理想信念和科学素养,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发展的思维,思考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在“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和“旅游强国”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第四,构建旅游地学工程师良好的团队协作素养,掌握团队协作学习、工作与研究的基本技能,具备为达成团队目标而牺牲个人利益、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第五,提升旅游地学工程师系统的反思能力,培养其针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反思习惯。
依据江山旅游地学资源分布情况和综合实习内容,构建江山旅游地学综合实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体内容见表1。
将旅游地学综合实习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路线、主要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和能力目标相结合,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的有效融合。从教学环节看,江山旅游地学综合实习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区域地质调查、填图与实测地层剖面,地质、地貌遗迹调查与评价,地质构造景观素描,典型景区参观与导游讲解实习,不成熟景区改造升级实习,编写实习报告等方面。针对以上不同教学环节,课程思政教学侧重点则明显不同。基于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显得尤为必要,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旅游地学综合实习关键教学环节课程思政核心目标
旅游地学综合实习课程思政要素的构建与实施,教师是关键。为确保综合实习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构建“梯度式、多学科”实践教学团队是具体途径之一。“梯度式”教学团队主要体现在老带新、传帮带教学模式,由长期工作在实践教学一线的教学骨干带队,从教学路线踏勘、专业知识点的提炼、教学教法的传授和思政元素的凝练等方面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把握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向和内容,解答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疑惑,以促进年轻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专业技术水平和育人能力。针对综合实习的教学路线和教学内容,组建地理学、地质学、景区规划学等多学科实践教学团队,发挥团队成员优势和教研室作用,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专题研讨会的形式,根据实践教学效果,不断修订、完善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课程标准,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理念,细化思政课程目标、内容、模式、结构等,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有效融合。
实施“进阶式、递进式”模式引导教学,并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以教授野外实习基本技能和理论为目的,如使用无人机、GoPro、地质罗盘等现代工具完成野外资料初步采集,建立互动教学,引入旅游地学学科前沿进展、徐霞客精神,拓展学术视野,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进阶阶段,引入旅游地学生产设计课程,使学生熟悉基本工作规范,如实测地层剖面、标本采集、地质遗迹点信息采集、景区规划制图等,实现理论和实践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感受工匠精神;升阶阶段,通过系列旅游地学工程规划与设计实习报告,师生共同凝练本专业所具有的独特的工程伦理和科学精神。
旅游地学综合实习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如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等难以定量化评价,质性评价又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基于此,首先,在综合实习课程思政教学开始前,指导教师采用诊断性评价策略对学生所掌握的旅游地学专业技能、认知情感等进行了解和预测,根据实际情况找到综合实习课程思政的最佳突破点;其次,指导教师采用发展性评价模式,与学生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后,指导教师采用总结性评价模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兼顾综合实习过程表现、实习报告等材料,对课程建设、实施和教学过程的价值进行综合性评价。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本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江山旅游地学综合实习为例,深入分析综合实习课程思政性质,确立综合实习课程思政基本思路和教学目标,梳理不同教学路线中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提出建立“梯度式、多学科”教学团队,实施“进阶式、递进式”的综合实习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及“诊断性、发展性、总结性”综合实习课程思政评价模式,最终为促进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多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的复合型旅游地学专业人才提供了具体实践途径。
旅游地学综合实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构建要符合实习内容和专业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并在大一地质地貌认识实习、大二国家公园综合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较于前两次实习,旅游地学综合实习的专业教学内容更具综合性,同时也是前面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如何将综合实习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与之前的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构建立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实现综合实习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