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明
(甘肃省秦安县兴国第五小学,甘肃 秦安)
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通过有效的“审”抓住关键信息,确定条件句和相应的数据,再通过思考、画图寻找数量关系,拟定相应的解题方案,并使用对应的知识,通过认真的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学生不认真审题,就会造成审题出现偏差,解题自然就是错误的。那么就很可能混淆信息,得到错误的数量关系,继而导致整个解题过程出现问题。因此,素质教育视域下数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把提升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使学生的思维在审题与解题中更加活跃与有创新性,助力他们的数学素养稳定提升。
学生在审题时往往需要全神贯注,精准抓住每一个数据,分析各种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正确运算和解答。所以,通过长期的审题训练以后,学生就会养成认真、细致的审题态度与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为了保证审题效果,学生需及时梳理所有的条件、数据,挖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把握考查点、确定解题思路,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与定理进行解答。此时,他们会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创新,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素质。
当学生在审题能力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时,他们会以创新的角度发现解题的好方法,也能把握更多关键信息,在不断探索中确定最佳的解题方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为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素质教育时代国家明确了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健全学生的品质。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其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高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其数学素养。而在具体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却很容易忽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造成学生不善于解题、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由此,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详细论述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对小学生而言,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也是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挖掘信息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培养其审题能力时,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读”的过程,确保学生口脑并用,及时从题目中提取要点,以便优化学生的审题效果。例如,在讲解“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展示以下习题:一本漫画书的售价为6 元,而绘本的售价为4 元,小明拿了200 元,想要买12 本漫画书和28 本绘本捐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这些钱够用吗?然后要求学生大声读题,保证吐字清晰、语速平稳,以此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及时调动思维,更专注地分析其中的信息,从而准确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指导学生找出“题眼”,确定考查要点,即“要先算出两类书籍的价钱总和,再根据现有的条件算出钱够不够用”。如果学生初次读题无法获知对应的信息时,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复读题,引导他们将相关的条件对应起来进行思考,并针对性提问:“这道题中出现了两种事物,分别是什么?与之有关的数据都有哪些?这道题会用到什么运算方法?”以此促使学生更高效地审题,在有序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审题的效果,从而帮助他们奠定良好的解题基础。
在传授审题方法时,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笔者在此提出引导学生绘制各种图形进行探讨。一方面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辅助学生理解条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有所依据,以此强化其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根据“多边形的面积”来出示问题:小红家经营了一个近似梯形的果园,其上底的长度为130 米,下底的长度为190 米,而高为50 米,为了保证每一棵果树的生长质量,小红家决定在规划种植时为每棵树预留10 平方米的空间,那么多少棵果树才能把这个果园占满?然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列出其中的关键条件和数据,即“梯形果园、130 米、190 米、50 米、10 平方米”等,然后据此画出简图,呈现果园的形状,并在对应位置标注数据,然后联系题目内容以及最后的问题确定答题的方向,提升解题的准确率。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时,应教他们绘制线段图和思维导图,同时呈现出数量关系,便于学生据此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后者可以促使学生有序梳理题中的信息,在不断提取、整合的过程中确定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解答问题的关键点,然后进行正确计算。通过绘图教学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审题与解题效果,使学生更快速地抓住题目要点,然后进行计算和解答,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增强他们应用知识的效果,辅助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训练学生审题能力时,还要及时锻炼他们的比较分析能力,促使学生更专注、细致地剖析问题,全面地思考与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几个相似的问题,然后将其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分析不同题目的差别,并从中挖掘关键信息,再据此寻找解题方案,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题水平。例如,数学教师在讲授“百分数(一)”时,可以先拟写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然后进行延伸和拓展,据此编写出相似的习题,形成一个题组来考查学生。例如,一根铁丝长16 米,第一次使用时剪去了,第二次剪去了剩下的30%,最终剩多少米?教师可以在题目的细微变化中,让学生更认真、详细地观察题,包括其条件、数据以及数据之后的单位,且要正确区分“米”以及“剩下、全长”的区别,来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学生在此期间也可以画出图形、列出条件,然后进行计算,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效果,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审题时口述有关问题,由此使学生将关注点放在题目上,通过复述提取更多的关键信息,同时针对性地梳理数据、条件之间的关系,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圆柱与圆锥”这部分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出示如下问题:王师傅是一个木匠,需要为客户做一个高25 厘米,底面半径为10 厘米的圆柱形无盖洗脚桶,那么这个洗脚桶总共要耗费多少木材?全部装满水后,可以装多少水?(得数保留整数)接着,数学教师要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题目,初步揣摩,然后要求他们轮流复述问题,如甲学生在复述问题时强调了“圆柱形、高25 厘米、半径10 厘米”这些条件,而乙学生在复述时则强调了“无盖圆柱形、耗材、装满水”等条件,有助于以此种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整合信息,避免他们遗漏关键信息,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继而顺利提升学生审题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在良好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稳定发展。
在审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梳理题型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抓住不同题目的要点,掌握对应的审题技巧,从而提升其审题的质量。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几何类题目时,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边读题边画图的审题习惯,确保学生之后遇到相同、相似的题型时,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审题,精准找出关键信息,而在为学生讲解方程类问题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审题时列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代入对应的数据进行计算。此外,数学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解完题之后,还应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审题和解题过程,使学生分享不同题型的审查、分析、解答过程,从而在交流中积累更多优质的审题经验。通过总结和梳理,可以再一次完善学生的审题意识,并使学生在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数学。
总的来说,数学审题能力影响着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是解题的重要基础。数学教师要培育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的审题方法,使学生知晓审题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养成细心审题的习惯。因此,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优化和调整教学指导方案,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这项工作穿插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不断优化指导思路,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以便促使学生掌握更科学的分析技巧,从题目中提取更全面的信息,然后迅速做出判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