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忠
(于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西 于都 342300)
鱼病是鱼类水产品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因鱼类生存环境相对特殊,无法通过肉眼观察来判断是否有鱼病发生,鱼病的流行和蔓延,将会威胁整个水产养殖正常运作,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重视和加强水产养殖鱼病防控,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发病诱因选择合适的防控技术手段,实现针对性的鱼病防控。目前,如何有效应用水产养殖中鱼病防控技术,是相关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水中活动的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以及指环虫等,常在鱼的表层皮肤上或鱼鳃处寄生,并能较为严重地破坏鱼类的鳃组织,进而引发烂鳃病、赤皮病等其他细菌性疾病。当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此类鱼病时,患病的鱼类通常头部、嘴巴原有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呈白色状,疾病随着鱼类在水中不停游动而加重,待鱼病晚期时,患病鱼类的身体将转变成黑色,且躁动不安,直至死亡。其中三代虫、指环虫这一类寄生虫将会破坏鱼类的呼吸系统,并有大量黏液产生,鱼苗以及相对瘦弱的鱼类若长时间被此类疾病影响,则会出现大量鱼苗、鱼类窒息死亡的情况。
肝胆综合征是由强化投喂引起的疾病,草鱼、鲫鱼、鳊鱼这一吃食性鱼类常常患有肝胆综合征,其中草鱼是肝胆综合征发病率最高的鱼类。患有该类型疾病的鱼,通常大部分时间徘徊在食台四周,并向上蹿。从外观来看,患病鱼的鳍条末端呈白色,将病鱼解剖后,可以发现其肝胆有着十分明显的病变情况,相较于未患病鱼的肝脏,病鱼肝脏是未患病鱼的两倍左右大,脂肪组织块在其表面覆盖,呈白色状,且存在大小不一的花斑或出血点,肿大的肝脏易碎。胆囊也有明显的肿大或萎缩情况。鱼类患有肝胆综合征的成因来自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强化投喂造成鱼类的肝胆负荷加重;二是养殖户滥用药物,未掌握各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没有起到鱼病防控作用,也增加了肝胆综合征发病概率,如抗生素使用过量将会破坏鱼体肝胆解毒功能;三是鱼类放养密度大,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定时定量投喂饲料,造成养殖池塘负荷加重,养殖环境变差,鱼类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活动,不但鱼体自身免疫力下降,也极易引发肝胆综合征。
当鱼体细胞内有病毒寄生时,极易诱发病毒性出血病,夏秋两季是病毒性出血病的暴发期,该类型疾病发生与水质差、水温控制不当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由于投喂饲料数月,水体中有大量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物质积累,加上水温没有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加速水质变化,增加此类疾病发生概率。水温、有机质富集不仅会导致水质发生变化,也会降低鱼类抵抗力,因此,极易导致养殖过程中的鱼类患有病毒性出血症,患有此类型疾病的鱼类,其鱼鳍、鳃盖均呈红色状,且腮帮处存在大小不一的斑点,呈黑色状,该类型疾病进入晚期时,将会出现大规模鱼类死亡。2020年9月全国水产养殖常见疾病检测结果参考表1。
表1 2020年9月全国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检测结果
通过搜集2020年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和调查结果等相关资料,相关部门于2020年开展水产养殖鱼类疫病专项监测与调查工作,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对鲤春病毒血症、草鱼出血病、烂鳃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细菌性败血症、白斑综合征等几项常见鱼类疫病进行了专项监测,监测和调查范围覆盖全国29个省份,样品4306个,其中阳性样品378个,阴性样品3928个,平均阳性样品检出率为8.8%,比2019年下降0.9%,这几项鱼类疾病中,草鱼出血病阳性样品检出率最高,为15.7%。
2.1.1 针对寄生虫引发的疾病防控技术
养殖户需要在寄生虫疾病高发期落实杀虫防控工作,以车轮虫类鱼病的防控为例,根据患有车轮虫类鱼病的鱼类活动情况,判断该类型疾病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防控技术手段,做到有针对性地防控鱼病,避免鱼病蔓延。按照水产养殖规模和放养密度,准确计量高锰酸钾用量,将其投入到养殖池内,待药浴半小时后,再次添加不足1 g的敌百虫药液,将养殖池内车轮虫杀死。或者将稀释处理后的神农168喷洒在养殖池内,也能将车轮虫杀死,在使用该药剂前,养殖人员需要先对水温进行测量,不同深度的水温也有着一定差异。因此,在喷洒药剂时,必须精准把控药剂喷洒量,并要保证药剂被充分稀释,方可在全池喷洒,养殖户要保证药剂喷洒的均匀性,防止药剂喷洒不均匀而影响车轮虫类鱼病防控效果。此外,这一类药剂虽然对鱼类的细菌性疾病发生有着良好防范效果,但由于毒性较大,易产生抗药性,养殖户在防控此类鱼病时,应选择多种药剂配合使用,可保证有效杀死池内各种寄生虫。
2.1.2 针对鱼类烂鳃病的防控技术
当养殖池内的鱼类出现烂鳃病时,养殖户在鱼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土霉素、氟哌酸,待饲料投喂时间达到一个星期后,再将处理后的速康灵与杀菌消毒灵均匀喷洒于池内,既能快速消灭病原体,又能提高鱼类烂鳃病防控效果。为了加快消除池内细菌,可以调制6%浓度的盐水,控制养殖池内的病原体出现,并达到有效改善水环境的含盐量效果,为鱼类健康生长及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
2.1.3 针对肝胆综合征的防控技术
肝胆综合征属于慢性鱼类疾病,不同于其他鱼类疾病的发病快、死亡率高特点,因此,肝胆综合征的防控更加倾向于日常对池内鱼类的调理,改变原有饲料投喂方式,采取定时定量的饲料投喂方式,严格按照科学的水产养殖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向池中鱼类定期投喂保肝护肝制剂+复合水产多维,有效提升鱼类自身免疫力,降低肝胆综合征发病率。此外,治疗肝胆综合征过程中,严禁使用刺激性药物或损伤鱼类肝脏的药物,否则不仅会降低鱼病防控效果,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病症。
2.1.4 针对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控技术
病毒性出血病出现与鱼体细胞内被病毒寄生有着直接关系,无法通过使用常规药物来治疗。此类型疾病需要从提升鱼体自身免疫力、加强预防两个方面着手,能够有效降低病毒性出血症发病率。当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鱼类发生病毒性出血症时,养殖户可以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适量使用病毒清,该药物能够有效增强鱼体抗病能力,促进免疫应激反应以及提高抗应激能力,针对鱼类病毒病、细菌性疾病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能起到保护鱼类肝胆的作用效果。病毒清的使用,有以下两种模式:拌饵投喂,每千克体重鱼类0.3~0.4 g,连用7天;预防,每千克体重鱼类0.2 g,连用2日。严格按照规定剂量使用,避免用药不规范而加重鱼类疾病恶化。
2.2.1 加强水质调控
养殖户需要定期改善水质,可以采取定期更换池塘水、添加水质改良剂等方法,既能有效改善养殖池塘水质,又能保证内部水环境洁净度,进而降低各类鱼病发生概率。同时也可以在池塘内添加适量的生石灰,对养殖鱼水体的酸碱值进行调节,为鱼类健康生长及发育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2.2.2 重视消毒工作
消毒是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定期开展消毒与检疫工作,既能有效控制水体中病原体繁殖速度,又能减少各类鱼病发生。化学消毒是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消毒方法,是指选择对鱼类生长与发育无影响的药物在池塘内均匀喷洒,以此杀死水体中存在的寄生虫,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必须做好定期消毒工作,避免鱼类在养殖过程中被寄生虫、病毒等寄生而引发各种疾病。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防控水产养殖鱼病,养殖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再结合常见鱼病类型及特征,选择合适的防控技术,并加强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灵活运用现代鱼类养殖技术,为鱼类健康生长及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降低水产养殖鱼病发生概率,同时也能为我国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