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广奕
歌剧《小二黑结婚》是根据赵树理先生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党领导的晋察冀一带的乡村,由于该地理位置的偏僻和民风的淳朴,这里人民的思想较为闭塞,村里的先进分子小二黑和小芹不顾世人的眼光,奋力地反抗,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实质上体现的是人们在积极地推翻愚昧的封建思想,树立先进意识。
赵树理的小说“俗而不俗”,用农民的生活写农民,而《小二黑结婚》则是鲜明的例子。在五十年代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马可、田川以及杨兰春等人于1951年开始根据小说进行歌剧剧本的改编,初稿完成后受到了小说作者的提点指导,去感受体验晋东南一带的真实生活,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民歌曲调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作曲家马可先生灵活运用和吸收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和素材,如《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运用的板腔体结构,以及在歌剧第十七曲中小芹与小二黑对唱中使用了戏曲中的朗诵调,用坚硬的语气表达自己的决心。在经过几稿的修改,改编版最终得到赵树理的认可和赞美。1952年完成改编,第二年的首演从此进入人民的视野,该剧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受到普通民众的喜欢,这是马可先生提出的“在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在歌剧《小二黑结婚》上得到很好的证实,这也是成为不朽传奇的原因,歌剧的成功无疑给民族歌剧创作者提供了参考,在探索道路上可以少走弯路。
《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这一选段是“不含再现的三段联合,是由三段组成的多段并列曲式结构”,但整体上采用散板-中板-慢板-快板的板腔体将歌曲进行串联,使得歌曲行云流水且起伏跌宕。该曲为传统的七声调式-D徵清乐七声调式,加上四拍子和二拍子节拍的出现、十六分音符等短小紧凑的节奏便使得整首曲子的曲风变得诙谐活泼。全曲以单旋律线条连贯地叙事着故事发展,开头的散板与结尾的自由减慢形成了前后呼应,调式为D徵清乐七声。
引子部分为四个小节(1—4小节),最后一小节为共用小节,以4/4节拍进入,节奏型都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进行,节奏轻快活泼,音程跨度不大,少许几个大跨度增加戏剧性,引子的旋律充当了预示的角色,将每一段的音乐主题进行引入,在A段与B段之间的间奏最后四拍是重复再现引子部分的最后四拍,预示着“小芹”回忆二黑哥去县里的情景。B段与C段之间的间奏同样再现了引子的旋律,改变速度与力度,情绪高涨,预示二黑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人。
第一部分即首段一共为23个小节(4—26小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7小节,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板三眼即一强三弱,速度为散板,节奏相对自由,织体是属于主调多声部织体,伴奏以分解式和弦进行,主调与伴奏相互配合。两个部分通过简短的一小节间奏衔接,后一部分为11小节,速度转为中板,节拍发生变化,在两个乐句的结尾穿插了一小节2/4拍的间奏,这使得第一部分呈现出非方整型乐段,四拍子和二拍子组合形成一种停顿感,体现出一种“小芹”在与他人讲述二黑哥今天会回家的语气。
间奏部分为5小节(22—26小节),节奏由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慢慢转变成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笔者认为密集型的节奏音是为配合前一句歌词“背着我的爹娘来洗衣裳”的紧张度,作缓冲作用,后慢慢节奏变缓,转入新的情景。尤其在结尾处最后一个和弦为主四六和弦并使用延音记号,意味着故事有新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为即中段总共为10小节,从27小节到36小节,节拍为4/4拍,速度为慢板转二六板,二六板是山西梆子中最为经典的板式,“二六板”是依据板式结构而得名,及两个规整的乐句,每个乐句均有六个强拍。根据速度的不同可分为快二六板和慢二六板。这样一种转板方式是为音乐服务的,使得音乐情绪有一定的升华。开始使用主和弦进入,给人一种新的画面感,第27小节用了两个连续下行音阶的形式,伴奏织体用十六分音符级进上行的形式,音乐的流畅度增加,回忆更加深入人心,从第31小节开始,伴奏加入了跳音,体现“小芹”心理的一种焦急的状态,第34小节伴奏织体变成琶音式分解和弦,从织体的变化来看,可以看出“小芹”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
间奏部分为一小节,第36小节后两拍已经进入间奏部分,六拍的间奏与引子部分的旋律几乎没有改变,但力度与速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将情绪引入全曲的高潮。
第三部分共为41小节,从第38小节到78小节,笔者之所以未将该曲子分析为无再现单三部曲式,是因为第三部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再现部,从主和弦开始,节拍从4/4拍换成了2/4拍,强弱规律为一板一眼,在这最后一段使用2/4拍,其作用为二拍子的强弱规律能更加凸显出小芹内心的情绪,且弱起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乐节,增强音乐的戏剧性,速度呈激动状态,循序渐进地加快速度,一直持续到第70小节,第71小节速度逐渐渐慢(rit.),曲子进入结尾,这一部分的织体主要以八分休止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配合着小芹内心的激动兴奋,而旋律是以运用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结合,偶尔加入附点节奏,增添情绪感,最后的乐句节奏更加自由,与第一部分开头首尾呼应,让曲子有了一定的完整性,小芹的内心活动也到了尾声。
歌词是一首歌曲抒发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曲调配合恰当,才可把歌词的艺术魅力展示出来,《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这一作品是加入了地方戏曲的元素,属于“戏歌”的范畴,因此音乐具有戏曲的风格。第一部分在第一句歌词“清粼粼的水来,蓝个盈盈的天”中的“来”和“个”分别运用了拖腔、甩腔的演唱技法,十分凸显了地方韵味。第二部分回忆篇说唱结合,以说承唱,这段的乐句最后一个字“天、边、呀、话、杂、前”押“a”韵,无论是演唱还是朗读,都朗朗上口。第三部分是“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你红光满面站在了讲台前”三个乐句采用了完全重复的创作手法,最后一句重复两遍“好青年”,最后一个“好青年”运用了甩腔的演唱技巧,凸显出二黑哥的英雄豪气。
判断一首歌曲是否使人记忆深刻,离不开旋律曲调,该曲子的调式调性是典型的民族传统的D徵七声调式,音乐是融合了山西梆子和河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元素进行创编融合,其中河南梆子中的武安小调落子中一字多音的手法给发挥得淋漓尽致,戏曲板腔体音乐创作的最好体现就是《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原曲的曲调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在围绕着上下句骨架音进行灵活、自由地偏离和回归,这就是戏曲式的思维方式”。引子部分是一段婉转动听的旋律,运用的是戏曲中的慢板板式,由于该曲是徵调式,其起音和骨架音都为G,音乐听起来朗朗上口,结束音停在了不稳定音级上,随后解决到了稳定的主音上。第一乐段前半部分的曲调来源于山西梆子,同样为慢板板式,前两句的旋律线条十分流畅,似波浪走向。一简短的过门接入到下一句。第一乐段的后半部分焦急等待二黑哥回归,前一句是对称的乐句,两个乐句运用了“二六板”,后用了“等、盼、站、坐”的字词,这里是运用了戏曲中的“加垛”手法。第二乐段中,第一句同样为规整乐句,上下两句使用慢板板式,描写小二黑去县里的场景,后变为二六板板式,在“呀、话”这使用了具有山西方言的下滑音,增加了民族韵味,在最后一乐段前三个乐句采用了旋律反复的写作手法,在“大伙儿呀”这旋律是运用了模进和加垛手法。以上一系列的戏曲创作手法,也正是体现了民族歌剧的特点。
陈彦衡早在《说鲜》中提及过“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弱”,其中的气指的就是歌唱时所使用的气息,可见气息对歌唱有很大的影响,气息是基础,在演唱这首歌曲对气息的控制很重要,整首曲子的气息并不是统一的,一有行云流水般的连贯气息,如第一乐段的前两个乐句很明显属于开放型的旋律形态,节奏自由,音调悠扬宽阔,抒情性强。第一句“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中前几个字属闭口音,且音区位置偏高,因此需要充足的气息来稳定,首先口腔要缓缓送气,在“水”字将气息放出,“来”字在结尾处需平稳送气,声音要往上挂住,声断气不断似的接“蓝”字,第二乐段的“你去开会的那一天,乡亲们送你到村外边”气息的连贯能使得“小芹”在回忆场景更加地真实。二有短促的间断性气息,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最后一乐段重复的三个乐句,“昨夜晚”这三个字是需将气息给断掉,一字一字地演唱,紧接着的歌词演唱时气息要简短,但流畅度的要求不能少,私下练习可在气息稳定的前提下,加快练声曲的速度,让自己适应在短节奏里保持气息的流畅。此外还有几处重复的歌词,但得用不同的气息演唱,“人多眼杂”前一句是体现“小芹”的害羞,需在“人多”和“眼杂”间稍作简短的停顿,后一句体现了无奈抱怨心情,需将气息更加的放开,同样的气息运用还有一处是“大伙儿呀”,后一句强调语气,气息要放开。
《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这首歌曲吸收了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中的武安小调、平调的戏曲元素,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点引子部分是借鉴了武安小调的旋律特点,如节奏是以紧凑小音符快速进行,后结束时速度变缓,结尾处用相类似的旋律型结束引子部分;第二点在三个乐段中都出现了结束音的拖腔,如第一乐段的“衫”、第二乐段的“前”、第三乐段的“年”;第三点歌曲歌词的反复重复,在武安落子的著名唱段中有所体现;第四点调式调性的借鉴,笔者从武安小调的中高腔和娃娃腔发现都为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第五点在唱腔上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第二段和第三段运用的比较多。除此之外,该选段在行腔上的特点在于第一腔随字走,把歌当戏唱,对戏腔的把握更为严苛,其中“是、话”字下滑音,是山西方言的语音调值所影响的,“转”字尾腔处加一倚音,“衣裳”要与拖腔结合,归韵至“ang”,“人多眼杂”需要说唱结合,方能体现出戏曲韵味。第二有板有眼,该唱段节奏有分紧凑、舒缓的,强弱的变化会使得音乐富有情绪化,最后一乐段中“做”“打”“站”“大”“好”字与其他歌词相比较都进行了强化,将高潮部分优化到极点,第三一字多音,选段里有大量的运用,将女主人公的害羞、委婉的少女形象展现得惟妙惟肖。
笔者在高中、大学两个阶段对这首歌曲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跟着不同的老师,学习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全曲是分为三大部分大概归结为“焦急等待”、“回忆往昔”、“欣喜若狂”。在第一部分的前半段是描写情景,需要气息的稳定和声音的圆润,才能体现小芹少女的形象,后半部分是焦急等待二黑哥的到来,需要表现出坐不安席的状态,因此在演唱“站也站不定,坐也坐不安”的时候,稍微较前两句速度要加快,稍微提速可以更好地显出小芹的着急心情。第二部分回忆部分,气息保持,声音控制,要将小芹不好意思的情绪表达出来,速度偏慢,轻声细语地演唱,尤其在“人多眼杂”这句上,用连说带唱的感觉去演唱,最后一句中的“没”可以稍微将声音放出来,体现一种无奈的心情。最后一段的“欣喜若狂”,即便是情景是在梦里,但激动的心必须展示,速度是越来越快,声音要保持最兴奋的状态,尤其是几个带甩腔的字。全曲的情绪转化是多变的,但只要掌握了基调,也能很好地将整首歌曲的情感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之所以能成为歌剧《小二黑结婚》中最经典流传的选段是有一定的依据的,笔者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观看聆听视频资料,对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词曲特点、气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了解到这首作品灵活地将戏曲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曲调借鉴了山西梆子等地方戏曲的音乐,结构运用了戏曲的板腔体结构,唱腔运用戏曲的甩腔等技巧等等,中国民族歌剧是文化的一道年轮线,可能微不足道,但积淀了久远的岁月痕迹,需要我们慢慢去挖掘开发。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后,越来越多的人秉承着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文化,将现代的音乐与其结合,增添和赋予了音乐一种崭新的魅力和活力。歌剧《小二黑结婚》虽是新中国时期的产物,但能到如今还是辉煌灿烂,离不开艺术家们的辛勤创作以及后人的不断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