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的分析与演奏

2022-11-24 23:15高曼曼
黄河之声 2022年13期
关键词:大调调性小调

高曼曼

协奏曲体裁在贝多芬的器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首《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打破了以往协奏曲的结构,直接由主奏钢琴陈述一个温柔主题,辉煌的色彩、突出的力度对比强化了音乐中的交响效果,慢板乐章中大胆地采用了巴洛克时期全奏与独奏的风格,通过主奏与协奏的对话体现古协奏曲的精神。如何在演奏中处理好主奏与协奏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何提高演奏水平、更深层次领悟作曲家的思想内涵这将是本论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跨世纪的伟人——贝多芬

贝多芬是继海顿、莫扎特之后西方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大师,他的一生经历着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激烈变革的动荡时期,以其强烈而独特的个人风格开启十九世纪通往浪漫主义音乐领域的大门。因此,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器乐领域音乐风格的开创者。

贝多芬的童年成长在苦难之下,但少年时代深受歌德、席勒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的影响,确定了自由平等的人生观,并将这一思想深刻地体现在音乐中。晚年在家庭、爱情以及健康的多重打击强压着贝多芬,在动荡中日益成熟,以坚定的信念、惊人的毅力面对命运之神,将炽热的爱国热情、坚信民主必然的信念都转化作音符,谱写了一系列不朽的音乐作品。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是“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其中,《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

二、《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的创作分析

这部作品完成于1806年,是贝多芬在成熟期创作献给鲁道夫大公的一首协奏作品。全曲共由三个乐章构成,在继承莫扎特确立的古典主义协奏曲原则的基础上,贝多芬又开辟近代协奏曲的创作道路,特别是他赋予领奏钢琴完全主导的地位,不仅提高器乐领域的社会地位,而且为键盘乐器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一)第一乐章Allegro moderato中庸的快板G大调2/4奏鸣曲式

这是一首带有协奏风格的奏鸣曲,虽然沿袭传统莫扎特“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构,但从动机型主题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大胆的转调与离调、复杂多变的和声以及大幅度节奏与速度对比等方面都可以明确感觉到贝多芬独特的表现手法,特别是乐曲一开始省略协奏的引子部分直接由主奏钢琴呈示第一主题这点可以觉察出作曲家急于想表现协奏曲与交响乐之间的根本区别。

第一呈示部:主部主奏钢琴描绘出一个温柔的主部主题形象。音乐通过第4小节D和弦三音旋律位置结束不稳定性将乐思继续扩充下去,最后停留在D和弦五音旋律的半终止结构。协奏部分从第6小节开始奏出扩展的乐句结构,和声上出现向Ⅲ级和弦的离调以及DD和弦等,但和声的功能逻辑和倾向仍然建立在G大调。副部中,贝多芬运用了模进、转调、主题裁截等手法奏出带有舞蹈性质的两个副部主题。从29小节开始运用模进手法,并运用裁截手法构成的连句结构形成第一副题由a小调-C大调-G大调的调性演变。从50小节开始的第二副题更加狂热,以持续D2和弦的不稳定性导致主题不断变化,由主部材料的和声叠进构成的D准备自然地将音乐过渡到第二呈示部,从而展开主奏钢琴的陈述。

第二呈示部:主、副部材料的变化更为鲜明,主奏钢琴以“p”奏出带有花奏性格的新主题材料,带有即兴色彩的连接部,随着模进、紧缩以及裁截手法的交替使用,调性先是利用平行大小调的关系将e小调以模进手法自然过渡到G大调形成音色对比,随后又以DD—D的功能解决和G大调D和弦对等于bB大调的Ⅲ级,再一次将调性上移三度,并奏出一个崭新的如同主题般的素材进一步展开。但调性并未稳定下来,又一次并以主奏钢琴的渐弱引入三个带有舞蹈性的副部主题(119—174小节),再次以丰富的和声布局、调性转换等手法从188小节进入结束部。

展开部:这是一个由钢琴协奏导入的,以主部素材为基础,蕴涵着悲哀、明朗等多种情绪变化的抒情段落。四度音程的级进下行,结合模进手法使调性两次下移三度构成“f小调-d小调-b小调”的布局,216小节骤然出现D大调与#c小调的穿梭呈现膨胀着音乐热情,最终经过“D6—Ⅵ”的阻碍终止使调性停留在#c小调。音乐进行到232小节,利用平行调性的关系使音乐自然在E大调上奏出,通过模进与裁截手法,在240小节确立主调G大调的呈现,不断出现的D准备为再现部进入做好铺垫。

再现部与华彩:再现部以减缩形式呈现,气势恢宏、动力感强。同时副部之后展现带有炫技色彩的钢琴华彩部分,调性变化丰富、节奏鲜明,在一连串的滑奏结束华彩,同时引出Coda尾声。

(二)第二乐章Andante con moto e小调2/4

这是简短富有戏剧性的二部曲式结构,主奏与协奏的对垒场面,再现巴洛克时期协奏与合奏。协奏部分以“f”在e小调呈现出略显阴暗色彩的主题,坚定地断音与八度织体结合犹如严厉的发号命令,急促的附点节奏更似不断逼近的声音。主奏钢琴则以“pp”奏出叹息般的旋律与之对答,鲜明的强弱对比加剧主题的发展。

(三)第三乐章Vivace G大调2/4拍

这是一首充满欢乐、愉快地回旋奏鸣曲。风俗性的特色与前两个乐章形成鲜明对比。

呈示部:这是暗含着舞蹈性因素的带再现三部曲式结构。协奏短促的和弦断奏塑造明快活泼的主题,主奏钢琴以切分音节奏加以变奏反复,经过主部与连接部的发展,音乐在一连串D功能的持续中,最终解决到T,同时利用C大调的D和弦对等于G大调的S和弦这一性质,使主部A再次在G大调上呈现。

展开部:这是一个规模庞大、带有插部性质的展开部,连接部的旋律与伴奏在这里作为展开部前奏,调性在bB大调上呈现,音乐动荡不安。从217小节开始,分解化的和弦运动与跳跃式的和弦进行交相呼应,通过连续两次上行五度的调性转换“bB大调-f小调-c小调-g小调”并结合模进手法构成一种跌宕起伏的音乐艺术境界。贝多芬利用连续五度调性布局,通过模进手法促使动机内部张力与外部音乐稳定性相结合。虽然在g小调中穿插着S方向的调性,但依然围绕在g小调进行,最后利用同主音调的调性关系引出整个作品的主调性G大调。

再现部:这是一个减缩再现,省略主部直接由B段(第一插部)进入,作曲家依然通过调性变化、模进与裁截手法进行,增强戏剧性对比,并最终以一段篇幅较长舞蹈性风格的Coda结束全曲。

三、对《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的演奏分析

(一)第一乐章属于中庸的快板,既有热情洋溢的抒情,又有安静愉快的田园风格

第一呈示部:主部主题开始奏出的七和弦声音不要太沉重,是很柔和地歌唱,可适当地踩下延音踏板加以辅助,注意踏板踩的要相对浅一些。相同和弦的跳奏要有走动感,切不可过分用指尖触键,应结合腕部力量揉下去,跳音的走动也要有节奏感,也要避免自由化,在第2小乐句可稍做渐慢。“sf”的突强标记是表示力量延续,稍有重量但不可过重。主题中音阶化的小华彩要以敏捷、轻巧的指触奏出纯净、透明的音色。尾音不要过短,要将内心的歌唱持续下去等待第二呈示部中出现。

第二呈示部:抒情优美的主部主题在这里被赋予多种形式的变奏与展开。主部采用主部主题的动机音型,从一拍两个8分音符的连音逐步向一拍四个16分音符的转化,以至于最后发展成为16分音符的三连音,将情绪不断地推进。双手触键要深而挺,时刻处于主动状态,将手臂重量注入指尖,运用灵活的手腕奏出轻巧而富有弹性的声音。从82小节起,双音旋律在三次跌宕起伏的强弱对比中进一步渲染这一主题。和弦的进行要有深度,指尖要抓牢,肩乃至上臂的力量要松透配合柔韧特别是在连奏与断奏的衔接上紧凑且富有弹性,用韧性的手腕带动指尖均匀移动。97小节开始的连接部,快速的三连音在分解和弦中进行,同样需要手腕周旋与外部左右运动的灵活及韧性。在腕部、小臂松弛的同时配合掌关节的灵活及指尖稳定,手指贴住键盘,要有钩住的感觉,突出指尖力量在乐句中的传递。

副部节奏鲜明,富有舞蹈性。连奏与跳奏的连接构成副部主题的主要特色。指尖触键集中而敏捷,配合柔韧的手腕奏出弹性音色。每个小动机的起落是做好句子的关键。手臂和手腕略有起落感,均匀协调地控制音色,形成句断意不断。从157小节起,双手交替奏出的分解和弦,以天衣无缝的律动表现出节奏感。手的动作必须是坚挺与弹性、支撑与灵活结合。掌关节支撑住,用垂直方式触键,形成鲜明的音色对比衬托第二副题。指尖要抓牢,肩膀乃至上半身的重量要放透,节奏要稳定,渐强要一口气升腾上去,不要每两个音弹成一组。而“sub.p”和弦手架挺住,即使弱音也要声音饱满,并在休止中将感情持续下去。

展开部:歌唱性的旋律声部与均匀节奏的伴奏相映成趣。右手在左手如船歌般轻轻摆动的节奏衬托下,勾勒出一幅浪漫画面。这段音乐要有鲜明的节奏律动,在跌宕起伏的变化中表现出活力。在音色处理上一定要细腻,注意用不同的触键、速度、情绪来刻画。各音群之间要有鲜明的性格对比,如歌似的旋律要用贴键奏法,手指间重量的移动要平稳、自然。分解和弦声音饱满明亮,控制住乐句间连贯呼吸,犹如一种沸腾的闪现,把幻想、沉思拉回到现实中去,为主题的再现做好铺垫。

再现部:节奏富有动力感,低声部的每个和弦都具有色彩性。左手在弹完每一个和弦后,立刻利用手腕柔软的倾斜运动,把手指敏捷地移到下一和弦。以第一关节为基本,辅以掌、腕、肘、臂等其他部位的柔顺,用倾斜的指面去调整与琴键接触角度,使音乐表现的高雅、单纯。华彩部分要突出主题动机音型的音色变化,和声进行平稳歌唱,整个手臂力量要偏向高音旋律,把身体重量充分注入指尖,运用手腕的灵活性奏出饱满音色。93小节起,整个句子的情绪高昂而热烈,音符从高点俯冲下来,预示着热情的到来,手指触键更要坚挺有力,同时控制好滑奏的节奏型,有紧凑感,不能过于自由化。右手持续的颤音要始终保持弱奏,用手指力量去弹奏,注意节奏均匀性,可以每半拍弹四个音,左手的和声变化要勾勒清楚,保持歌唱的美感,最后一小节快速音群跑动,也要有强弱的起伏变化,手臂力量逐渐加多、加厚,以高昂情绪、饱满的热情进入尾声Coda。

Coda:这段音乐充满激情似的爆发。演奏中要有节奏感,注意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手腕既要坚实地支撑,又要在极小的动作幅度范围内将力量集中在指尖。同时,以“p-f-ff”做出阶段式的扩大,声音洪亮、歌唱。

(二)第二乐章Andante con moto e小调2/4

第二个乐章主要以e小调进行,悲剧性的色彩在主奏与协奏的交替对答中展开。钢琴独奏叹息般的答句优雅动人,小调性感伤的色彩抒发作曲家内心深处心绪的微妙变化。这段音乐在音色处理上一定要丰富、细致。从容地歌唱是弹好这段音乐的前提条件,各个声部线条必须清楚,注意上声部旋律线平静、圆滑的同时,还要重视内声部的节奏处理及低声部,体现出音乐高雅的感觉。

(三)第三乐章Vivace G大调2/4拍

第三乐章是首G大调回旋曲,结束了第二乐章感伤的情绪,乐曲风格变得活泼、幽默。跳跃性的节奏强调音乐中独有的舞蹈性与幽默色彩。演奏中,要注意身体与手臂都始终保持积极状态,透过手腕与手指尖的反弹力,使力量在指尖间适度的转移调节。注意左手手指的连接,弹得轻松扎实,在手腕与掌关节的灵活和弹性下,指尖肌肉锐利,指尖不断地和琴键保持接触,并较好的把握住活跃的尺度,使音乐再现华丽的光彩。

透过《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我们可以深切地领略到贝多芬协奏作品不但具有戏剧性,还有动力性的清新旋律。因此对于他的作品,必须从音乐的本身深入挖掘,在具有全面的演奏技术(灵活的手指、柔和细腻的触键、通透顺畅的力量、运用自如的气息、微妙的踏板等等),对音的内涵加深体验,对每段、每句,每个音符的疾徐轻响及其包含的意义都有动力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贝多芬音乐的本质,才能实现自己的观念和意境的可能性才能把音乐自然而然地化为自己的灵魂。■

猜你喜欢
大调调性小调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谈“调性”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小调[六首]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