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太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提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促使我国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应解决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解决问题还需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和方向,但我国国内一些地方出现错误定位信息技术应用的现象,导致我国人民群众受到信息技术所传播的信息的错误引导。因此,根据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在各行各业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使各行各业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为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古代社会,中国思想家与理论家围绕人类存在价值与意义展开全面思考,强调利用金钱救济世人。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于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传统文化讲究人伦和人生,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人文主义精神明显。从本质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实现长足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人文思想的支持。某知名哲学家认为,中国文化精神永远不会出现衰落局面,既会蓬勃发展,又会萎靡不前;既能呈现较好的一面,又能呈现坏的一面;既能推动历史发展,又能阻碍历史发展。然则,从本质角度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精神追求完善自我。从立足历史意识形态角度来看,人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该学说推崇的人生哲学,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思想发展的主导。通过查询资料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未发生过宗教狂热,也未出现宗教控制股权现象,究其根本,产生此种情况的具体原因,可归结为积极入世的哲学。古代历史发展,从最初以家族为主,转变以国家为主,围绕血脉,推行奴隶制度,呈现“家国一体”社会格局。在五千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社会已逐渐摆脱古代印度等级制度限制,社会组织以父子、君臣和夫妇为原则,创建一种宗法集体。而且,中华文化推崇“人和天地参”,换言之,将人和天地放于对等地位,呈现出社会的平等和理性,生成“重人生”和“讲人世”思想传统,侧重于将个体努力和国家发展进行统一。
因受到儒家“忠孝”理念熏陶,中华传统文化十分看重伦理道德思想。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对长幼尊卑未制定明确疆界。具体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也认可个体价值,但更加看重将家庭作为单位,对家庭和社会作出的各项贡献。这就意味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本理念,将文理道德浸润文化发展全程,在处世哲学和教育思想等层面均得到充分体现。其中,涉及的伦理,就是人际交往需要遵循的基础规则。在我国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人际关系种类多,如君臣、兄弟、朋友和父子等。从儒家文化层面来讲,其强调“三纲五常”,这部分思想存有消极主旨,如三纲中包括“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体价值实现,约束了古代人的权利,尤其是妇女。但是,存在诸多积极成分,强调个体历史使命与责任,是约束个体行为与调适个体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另外,中国古代文化十分重视“德”,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对个体道德修养提出的最高层次要求。春秋时期,某知名教育家以“德”为主构建儒学体系,推行德育教化,为国家和谐、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教育而言,从古至今,教育均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主张国家若想振兴富强,必须尊师重道,将教育作为建国之根本。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历史繁生出来的,对中华民族的行程、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1]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起到批判新时代下崇洋媚外的思想与行径的作用。从客观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至今,仍存在一些糟粕,但其中的思想和内涵是值得发扬的,最关键的是,我国当代人民要学会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细致研究和学习,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取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深刻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内涵,充分认识和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的长处,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华夏文明的绚丽瑰宝,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曾经为我国人类文明和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现在或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会推动人类社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民族自信心,还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是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2]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必然联系,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并且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这种极强的聚合力量,是促使中华民族团结的坚韧纽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熏陶和感染,是增强我国人民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而提升我国人民整体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我国社会高水平发展以及自跨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文学研究者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应对自然学科进行研究,不仅要拥有人文情怀,还要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人才培育的重要资源,我国教育事业根据人文研究者提出的资源,努力造就德才兼备、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如果一个学生不注重自身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那么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很难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我国是文化大国,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修身养性,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对我国人民的修身养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常常成为人们行为的评判标准,甚至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工具。在当代中国,要重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事业中,对新一代祖国的花朵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感染,如此才能使我国当代大学生和社会青年带动周围磁场向其他国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而跨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引导中国人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和认识,我国相关机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拥有正确思想内涵的内容,是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举措。[3]因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责任与义务赋予我国当代政府行政职权,而我国当地政府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助于“以德治国,法德并举”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中华人民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是促进中华民族完全统一的重要聚合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国软实力,而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是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和聚合力量,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越发重要。[4]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背景下,我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自强精神,同时,也能引导中华民族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更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竞争条件,没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我国将会是一盘散沙,失去生命和活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重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使中华民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层次的认知和认同,如此,中华人民才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掩埋。
目前,我国当代科技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已广泛融入各行各业中,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但在科技突飞猛进、社会不断发展下,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书本的力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事业中,重视书本的力量,运用传统媒介书本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二者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共同发展和传承中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发扬和讲解,不仅能帮助教育事业共同对学生和青少年进行心灵的洗涤、开启人的心智,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事业中的独特育人作用。还能提高当代大学生和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同时,还能发挥书本的力量和学生的力量,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机械的融入和渗透到教育事业,运用书本和学生这一载体进行弘扬和传承,并不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是教条主义,会阻碍我国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同时,也会阻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弘扬。为此,在运用学生和书本这一载体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过程中,首先,要利用现代手段,出版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本、杂志以及学习平台等,同时,还要注意我国人民的不同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进行不同传统文化书籍和平台的制作和设计,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俗易懂的图书和传统文化平台,不仅能满足不同社会人群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培养我国广大群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自觉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不仅需要以人或物为载体,还需要运用新时代下的创意产业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民间得以宣传和发扬,而这是引导民间力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5]因此,我国应根据时代发展趋势,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动漫设计、软件开发以及产品附加等手段,打通民间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渠道,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和青少年进行创新、创业,为新时代下打造一批内涵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意产品或相关产业。此外,我国政府重视民间的力量,引导民间力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推动,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传播效能,将当地的博物馆、文化生态园以及纪念馆等文化产业融入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获得载体的支撑,并通过对当地纪念馆、文化生态园以及博物馆等文化传承载体,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引导当地民众积极响应,培养当地人民文化自觉,主动对外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首先,需要有良好的整体性社会保护环境和氛围,引导中华民族整体进行弘扬和传承,如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会在各种社会条件影响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因此,我国在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种是物质文化,另一种是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有形的、具体的,而非物质文化是无形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所以,在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弘扬过程中相对物质文化较困难。[6]因此,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可营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社会保护的氛围和环境,使人们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我国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分成管理,利用各级政府将有形的物质文化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形式进行弘扬和传承。而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需要各级政府将传承人作为核心进行保护,通过对人们的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中的精神和思想得以传承。人们生活在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意识到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促进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当代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当今社会,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使我国各行各业发展方式得到了巨大改变,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甚至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我国要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的推动作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传播手段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阵地的扩展。为我国人民建立全方位的传播体系和方式,以手机、网络平台、广告设计等形式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能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自觉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的渗透,自觉担任起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中华民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有力地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外,我国不仅要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还要重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事业,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设力度,在教育最初阶段就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首先,赋予文化新义。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想弘扬传统文化,便要以社会主义实践为入手点,剔除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消极部分,适当保留文化基本精神和思想,赋予其新的内涵。譬如,“忠”被定义成“修身之要“忠诚”强调忠于自我信仰、忠于国家”,而传统文化认为“忠”就是“忠君”“忠于统治者”,与新时期发展要求不符合。因此,现代人们在研究传统文化时,必须有针对性摒弃。除此之外,部分传统文化形式也不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造,给予现代化表现形式。以“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为案例,古代将“孝”表现为“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等,古代婚姻也强调“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倘若违背,便会认为“不孝”。显然,在新时代下,这些要求已过时。同样地,现代社会发展也讲究“孝”,但要以父母、子女人格平等为基础,关心父母,爱护长辈,更多呈现在对父母情感层面的满足。结合社会发展方向和规律,相关专家提出,鼓励子女和父母共同住在一个地区并非同住“一起”,这样不仅能解决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存在代沟引发的各种矛盾,还能为子女照顾父母提供诸多便利,也为革新传统文化形式提供了有益参考。其次,夯实文化内涵。新时代背景下,要想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汲取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积极成分,丰富其内涵。比如,传统文化也涉及“ 法”,但更强调“德”,法的推行主要是为保护统治者对平民的统治权,约束平民行为,此种“法律”具有差别性和等级性,缺少法治精神,同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理念不同。当前,法治社会强调人人平等,并取消了由于身份与地位不同,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制度。故此,基于国家关于依法治国相关决定的提出,应优化传统文化“ 法”的内涵,使其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而且,“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不存在矛盾,古代法治社会的优秀经验能有效补充现代法治的不足,继而更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需要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加强中华民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良好传承。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运用现代化技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不断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和载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才能促进我国在新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