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帅 倪超 时超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2016年5月,住建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开展工程总承包试点工作。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在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中提出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全面提出了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的各项具体要求[1]。2017年国家标准《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发布。2019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以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活动[2]。2020年12月,住建部正式印发《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引导企业依法自主分包。
工程项目总承包(EPC),是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阶段整合运营,EPC的推广需要大量复合型建筑类人才,当前单一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对复合型建筑类人才的需求,需要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等多个建筑类专业共同培养,因此,构建基于EPC工程总承包的高职建筑专业群符合行业发展需求。
结合工程总承包岗位需求与专业建设、建筑产业发展趋势、专业群课程建设、EPC对于学生职业能力技能要求、学生的过程性培养方式、职业资格证书、继续教育、实训课设计、校企合作平台、产教融合渠道、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研问卷设计,基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调研问卷的分析成果,根据我系专业群设置(含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实际情况,将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为广识、通用、专精三个培养阶段。
(1)广识阶段:以实际工程为载体,面向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各个阶段,围绕各专业共性要求构建课程,以培养学生认识、了解建设项目各个阶段操作流程、熟悉重要环节为目标,以实地观摩、专家讲座、企业骨干讲解、施工图纸识读为培养方式,使得学生了解认知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采购方、运营维护方等各方的作用与关系。
(2)通用阶段:以实际工程为载体,面向工程总承包对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造价咨询等岗位需求,围绕不同专业分流培养人才,以培养识读图纸、施工图纸的绘制与设计、工程材料试验、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管理能力、施工图预算、沟通、联系和协调等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校企共同建立教学团队、互派技术骨干等多种措施实现学生在校内、企业两个环境下完成对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3)专精阶段:根据工程总承包岗位群需求,以及学生就业个性化要求,设置特色实训课程,实现专业群内核心技能互选,学生自行选择至少3~5项核心技能,以企业平均熟练程度为目标,在校内、企业教师双重指导下,完成对专业技能的强化实训。
通过调研,确定了以施工员、造价员、安全员、测量员、制图员等工程总承包岗位群,分析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典型工作任务,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需求,明确学生对工程总承包各环节与流程掌握的程度,归纳与典型任务紧密相关的职业能力需求,开发出学习领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广识、通用、专精”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以EPC岗位群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调研分析结果,构建高职建筑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其中,平台由广识平台、通用平台以及专精平台组成,具体体系构成如下:
通用平台包括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特色课程模块。分别对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专业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筛选与归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包括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施工技术、BIM建模应用技术、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钢结构工程施工等课程;工程造价专业模块包括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招标投标、造价软件应用等课程;工程造价管理模块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等课程。特色课程模块由校企合作企业结合用人需求而设置,包括企业自己开发的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等。
专精平台包括学生自选技能课程模块与创业创新课程模块。自选技能模块包括建筑工程识图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招投标实训等技能强化实训课程;创业创新课程模块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广识平台包括文化素质课程模块与专业通识课程模块,文化素质课程模块由学院基础课思政部门及就业指导中心完成;专业通识课程模块课程,各专业统一组织开设,其中部分专业课程采用实地观摩、专家讲座、企业骨干讲解等方式完成。
通用平台包括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特色课程模块。通用平台课程采用多种课程授课形式:
(1)紧贴生产过程,将企业经营作业设计作为实训任务内容,企业提供实训方案及实训现场,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完成课程。
(2)由校企双方老师构建授课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决定核心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同时企业分享教学资源。以校区工程项目建设为资源,通过施工工艺录制、施工过程直播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3)引入“订单班”培养模式,增进校企合作的契合度,校企共育人才,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
治理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构造裂隙水。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采空区处于完全充水状态,稳定水位埋深为3.10~6.30m,稳定水位标高30.28~30.46m。
(4)每学期定期组织技能竞赛月活动,精心设计比赛内容,实现各专业协作互动,增强专业间协作能力。
(5)推广应用BIM技术。各专业学生围绕同一套图纸,同一个建筑模型,进行模拟施工、工程造价、物品采购管理等技能学习,实现识图、设计、施工、造价课程协同,也实现了专业技能协同。
(6)职业教育如何与终身学习对接。专精平台包括学生自选技能课程模块与创业创新课程模块。自选技能课程为专项实训课程,由学校、用人单位、行业专家依据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共同研究制定实训方案及考核方法,通过调研分析,为学生提供15个可选的职业能力强化训练项目,学生可通过个人需求及就业意向自行选择实训课程。创业创新课程模块为创新实践课程,校企共建工程项目合作工作室,由外聘成功创业人员通过讲座、实践指导的方式授课。以项目为引导,构建虚拟项目的组织结构,围绕项目运行,开展综合项目模拟,实现大学生创业到社会创业的良好过渡。
以建筑专业群对接产业、职业岗位为指导原则,以EPC人才需求为办学服务方向,以职业能力技能提升为出发点。校校联合方面,与同城及邻近城市兄弟院校签订协同培养合作协议,组建专业发展联盟。与省内知名建筑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多个“订单”培养班。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间实时互动及信息共享,结合相应需求优化专业群设置、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针对性。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实现骨干人员互派。同时,定期开展企业专家讲座、项目案例分享活动。
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指导原则,构建教学资源库。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库,构建可量化的优质企业选择标准,筛选优秀合作方。系部从企业实际需求和运行角度考虑,以课程教学为实践路径将专业群建设项目化,专业建设任务化,技能培养目标化。校企通过调研、分析、论证等工作,依据建筑行业规范、条例、职业标准等内容,共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此外,企业提供生产实际案例、工作流程、实验室操作等大量现场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面对面合作,人才培养的精准点对点合作。
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指导原则,推动教学改革。建立建设项目工作室,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进驻,实现项目合作,承担教学改革、技术研发、技术共享任务。技能实训环节由校内实训及企业顶岗环节共同构成。完成所有核心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在教学情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实施等方面紧扣生产实际,实现课程任务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同时,依托生产实际,校企合作开发多本实训教材。
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指导原则,推进“1+X”试点工作。促进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专业标准相融合[3],推行“1+X”证书制度,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替换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参加政府、行业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响应政策,推进“1+X”试点工作。
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指导原则,结合企业员工实际需求,以在职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考试、专业技能考试等为培训方向,建立继续教育平台,以在线教育、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实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遵循导向性、诊断性、可操作性、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专业群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由考核指标、考核依据、考核方式、考核人员四部分组成。
以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发展水平考核指标为基础,建立由质量效益、产教融合、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国际合作、特色创新等6个一级指标以及学生就业质量、技能大赛、“双师型”教师占比、教学科研项目奖励等18个二级指标构成。
以建设基础、行业企业需求、专业群配置合理性为基础,以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产业、职业岗位的契合度,以行业标准、职业标准、考核指标的完成度为考核依据。
基于EPC项目生产流程,从专业群运行机制的考核、教学质量与成果的考核、社会服务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四个维度,以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为考核方法,推动“专业群建设的综合考核+学生培养的过程性考核+学生实训的结果性考核”多种考核方式混合应用。
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组成。专业群自我诊断,学校评价,经改进后,由第三方再评价。
基于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以工程项目建设流程为主线,依托工程总承包岗位需求,整合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构建了基于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建筑专业群“广识、通用、专精”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广识、通用、专精”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以EPC岗位群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建筑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通过设置特色课程模块与自选技能课程模块,使得学生更加灵活地选择课程,进而能够满足个人成长需求。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对接为指导,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