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剑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中心小学,广东 珠海)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朗读与默读两部分,利用朗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提高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朗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探究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使学生体会文章内涵,让学生逐步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朗读是对各种体裁书面作品的再创作活动,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关键的环节之一,语文教学如果不与课文朗读连接,就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中的明确要求。在课文讲述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要利用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作用,树立以读为主的教学观念,使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字,并能运用文字,了解我国语言文学,使学生初步拥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利用熟读、背诵等形式,将书面语言转变成自身语言,以此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准确运用语言表达自身观点。在教学活动中,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能力发展更快,表达内容条理清晰,表达过程自然流畅,能准确抓住教师问题的中心。因此,可以说朗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有效的朗读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所讲述的课文内容中,不仅包含人物,还有自然风景等,这些文章都能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包括敢于斗争、充满勇气,也饱含着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所描绘的山川河流都十分秀丽,有的能具体描绘出事物的形状,更能展现出颜色、声音,甚至在描绘人物姿态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学生在读课文时能拥有心旷神怡之感,课文内容赏心悦目,利用朗读活动使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美和自然风景美,更能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抒发个人感情,分辨善恶美丑,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文课堂中融入合理的朗读模块,可以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直抒胸臆,培育学生的独到见解,提升其审美能力。
课文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文字、语言,发展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语言文字进一步感知理解,通过朗读活动,学生能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技巧内化成个人能力,从仿写到自我创作,自然而然在写作中就能做到文思泉涌。好的朗读活动可以声情并茂,达到意味悠远的效果,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朗读活动能将学生带入优美的画卷中,体会情感,感受不同人物的思想境界,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因此,有效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刺激学生深度吸收课文的内在营养,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
首先,教师在开展朗读指导时存在缺乏情感渗透的问题,许多学生在课上的朗读方式只能称为“喊”,学生在朗读诗歌、诗词时,缺乏语调上的变化,无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学生没有投入个人情感,只是采用喊、唱的方式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不能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先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情感,再指导朗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朗读认知十分片面,由于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在朗读指导时都是通过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跟读的形式,由教师起头,学生集体朗读或小组朗读,这种朗读指导形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内容的渗透,更无法对课文整体感知、理解,学生所朗读的内容缺乏最基本的情感,也无法达到全方位认知,导致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高,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也导致朗读指导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活动是重中之重。课文中有些内容要通过朗读代替讲授,如果读不好,就无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体内容,通过朗读也能营造出适合本节课的课堂氛围,这要求教师在课前研究朗读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中。教师在范读时也要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出不同的人物或画面,正确感受教师朗读的速度和停顿点,做到轻重缓急,使学生深入课文意境中。例如,在学习《桂花雨》一文时,感情色彩较为浓厚,风景和故事描写得都十分优美,教师要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在课堂中如果朗读得过于平淡,或停顿不够准确,就无法表达出作者在看到桂花雨时思念家乡的情感,更不能展现出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导致学生无法体会作者在其他地方看到桂花雨时为什么会联想到故乡。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必须要确保自身能声情并茂地展现课文内容,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感染学生,为后续学习和理解课文奠定应有的基础。
朗读是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必须根据教材主体内容探究不同文本如何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指导讲究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注意有的放矢,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训练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练,自己进行反复品味,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情感、速度,以此锻炼学生的语感,在朗读时充分结合教学总体目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思想感情,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学习《白鹭》一文时,文字十分优美,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也足够深远,要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产生感情基础,利用恰当的语调、语速体现出白鹭的悠闲自在,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正确归纳作者所描写的几处风景,并注意朗读的停顿。(2)要注重朗读时的重音点,以此使课文朗读更立体形象。通过这种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田间风光,还能体会作者通过白鹭所体现出的悠闲意境。就文体而言,小学语文课本中包括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等,因此,在整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依据不同文体开展朗读指导活动,在朗读语言优美、感情充沛的文章时,要有抑扬顿挫的语调,从而体现出风光的秀丽,抒发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而在朗读说明文或其他科普类文章时,就要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中体现出课文的主体内容,也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朗读指导活动中,教师要选出重点段落,有些句子含义十分深刻,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句段、词语,可以深度体会文章内涵。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要选取能综合体现出五壮士爱国之情的段落,指导学生先理解句子,之后反复进行朗读,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读,读出爱国之情,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本篇课文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又如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教师可以选取夏天的段落,读出夏季景象的绚丽多姿,在指导朗读时,注重反复朗读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时选取的不同角度,如利用萤火虫和雨季体现的夏季美景、冬季的雪景以及炉火,读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对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能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心内容,又可以对重点段落的含义进行深刻讲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理解课文、掌握写作方法的目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要过分严厉地要求学生,而是以欣赏、赞扬的眼光,利用朋友之间的语气宽容对待学生,如“朗读能分清主次,通过重读等形式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读得很好,声音十分洪亮”“听到你的朗读,仿佛在眼前展现出画面,是一种享受”等能抓住学生朗读特点的表扬语句,从而使学生拥有朗读的自信心。除此以外,教师也要注重在表扬的同时明确指出学生的缺陷,但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通过幽默的评价渲染课堂气氛,并启迪学生思想,让学生能在自由、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一课时,诗的语句能表达出作者对田园风光的赞赏和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喜爱,学生在朗读时如果无法准确表达出作者的陶醉之情,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句,之后鼓励学生反复朗读,专注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带上强烈情感。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就像一首乐曲,学生能通过朗读古诗感受不同时代的不同风光,更能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爱上朗读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评价中真正意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获得全方位、健康、稳定的成长。
综上所述,朗读是一项有声音的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朗读有着无法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耐心的指导、精心的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刻苦练习,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朗读的魅力,让学生爱上朗读,在课堂中积极踊跃地进行朗读活动,施展个人才华,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尽管朗读指导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乏情感和对朗读内容缺乏深度研究等,但教师可以采用创新的形式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朗读指导的力度,以此提高朗读效率,增强教学基本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