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在云南高校跨文化学习的影响因素探析

2022-11-24 21:38周育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东南亚跨文化留学生

周育萍

(1.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4;2.湖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82)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方兴未艾,链接东南亚、南亚的门户之地云南省也迎来了留学生快速增长的春天。据教育部相关文章统计,云南省2018年接受来华留学生人数名列全国第9名[1]。据云南省教育厅相关统计信息,2019年云南省共有48家高校接受来华留学生,生源数达16 573人,其中硕士生1 155人[2]。来华留学硕士生中生源地以东南亚国家居多,如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不少学生选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在学习上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界就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影响因素的专门研究不多,该主题的研究基本贯穿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本文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析东南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以下简称“汉硕留学生”)在学习适应上的影响因素,从学习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of Learning)角度进行探讨与反思。

1 跨文化学习与学习活动理论

不同的文献对“跨文化学习”的提法不同,本质相同。跨文化学习涵盖两方面的内容,既可指学习内容的跨文化,也可指学习环境的跨文化。本文跨文化学习指的是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在中国云南高校所进行的学习。

活动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由苏联学者列昂节夫提出,旨在从外因着手解释和评估人类行为的外在动机[3]。后引用进入学习领域,被称为学习活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外因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从学习活动理论来看,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前来中国进行跨文化学习,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外在因素主要指不受他们主观意志控制的语言环境、学习环境、社会交往及经济状况等。为了保证学业的顺利进行,他们需要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理解与适应外在因素。本文运用学习活动理论分析影响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在云南高校学习的外在因素,这一系列外在因素包括汉语水平、课程教学、社会交往与支持、经济状况等,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跨文化学习与成效。

2 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问题有两个:(1)东南亚汉硕留学生跨文化学习主要受哪些外在因素影响;(2)如何解决东南亚汉硕留学生跨文化学习之隐忧。

本文做的是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提纲的设置与访谈对象的选择非常重要。笔者根据学习活动理论框架设计了12道开放式问题,研究对象则采用随机抽样,以昆明地区大学为主,每所高校抽取1名汉硕留学生,分别来自东南亚不同国家。访谈对象均采用匿名代码,6名东南亚汉硕留学生简况(编号、性别、籍贯、汉语水平等级、学校)如下:(1)BSDJ1,女,泰国,HSK4级,云南民族大学;(2)BSDJ2,女,缅甸,HSK5级,云南大学;(3)BSDJ3,男,老挝,HSK4级,大理大学;(4)BSDJ4,男,柬埔寨,HSK4级,昆明理工大学;(5)BSDJ5,女,越南,HSK6级,昆明医科大学;(6)BSDJ6,女,菲律宾,HSK6级,云南师范大学。笔者征得被试对象同意与授权后,将录音访谈转成文字,再根据跨文化学习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学术汉语环境、课程教学、社会交往与支持、经济状况等进行编码、归类和提炼。

3 讨论与分析

3.1 学术汉语环境

东南亚汉硕留学生生源构成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在华学习并取得本科学历的,第二类则为在本国学习并取得本科学历的。第一类留学生相对来说汉语知识与听说读写技能比较扎实,毕业前都必须取得HSK6证书,很少会存在日常交流上的语言障碍。但访谈中发现,6名受访者一致认为,学术汉语环境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汉语吧,我们要写课程论文,要写毕业论文,要上网查看文献,那个文献太难读懂了。我不知道我以后要怎么写论文。”(BSDJ1)

“我的选题是导师帮忙选的,但是那个文献阅读太难了,看一篇文献要花两三个小时。写开题报告很难,是书面语,专业汉语的那种写文章。”(BSDJ3)

“我虽然通过了HSK6级考试,但我感觉我的写作能力不太好。我在本科的时候没有写过论文,这是第一次,太害怕文献阅读和写开题报告了。”(BSDJ5)

“我是华裔,我日常用汉语交流,看中文书籍。但是我还是觉得专业文献不一样,阅读起来比较吃力。还有毕业论文写作是很大的挑战。使我有点担心。”(BSDJ6)

4名汉硕留学生以上的回答较富典型性,他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被动主要还是源于学术汉语环境的不适应。文献阅读需要丰富的专业汉语词汇量积累,而论文写作则需要科学规范、严谨的学术训练,两者对东南亚汉硕留学生跨文化学习均具有学术性高度。受母国教育影响,部分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大多缺少论文写作训练,甚至本科阶段没有写过论文,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经验不足。而在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题报告与毕业论文写作对留学生的要求一视同仁。因此,使得汉硕留学生在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阶段后,面对巨大压力,容易形成焦虑。

3.2 课程教学影响专业学习

东南亚地区与我国毗邻,占据天然的地理位置与亚洲文化圈优势。但受各国文化观念与教学传统的影响,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在课堂上的不适应性并不亚于欧美文化圈的留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参与度偏低,比较内敛害羞,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宋葵(2020年)认为,留学生如果不能尽早适应新的教育体制,将无法取得良好的跨文化学习效果[4]。根据笔者访谈,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在教学上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上。

BSDJ4在接受访谈时,坦承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他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的中国同学说XX老师课上得特别好,可是我真的不适应。XX老师经常会提问,还会让分组讨论和讲述。我没有那个能力,每次上课就想躲着老师,每次分组作业,我就想跟成绩好的中国同学一起。虽然一年来,我也有进步。可是,我还是真的觉得老师们的上课方式太难了,我们班留学生都有这个感觉,学不好。”

BSDJ5在回答教学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时,涉及了课程设置层面。“我们的语言学和汉语专题课程特别难,内容很抽象。其实我们回国后一般都是做中学或小学中文老师。我们那儿的中文教学,很简单的。我们想学到的是教什么、怎么教,不是怎么研究汉语。汉语本体对我们留学生来说难度大。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中国同学是一样的,我觉得不合适不喜欢。”

而BSDJ6则认为:“我觉得老师的上课方法与课程内容都有问题。首先,上课方法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发言,我们的汉语基础和理论知识都不够,不适应这种方法;其次,我们的课程与中国学生一样,太难。中国学生从小就学汉语,我们怎么能跟他们比。理论课程里有很多专业词汇,我们听课比较吃力。”

其余3名学生在访谈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同样的焦虑,他们都深感课程教学中的不适应,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笔者调查,云南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首先,教师们大多采用启发式、自主讨论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陈述见解与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对汉硕留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汉硕理论课程设置偏多,理论知识的偏重忽视了留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最后,中国学生和汉硕留学生混合上课的状态,教师也很难把握恰当的授课分寸。这种情况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江罗娜(2018年)调查发现,50%的留学生认为教师授课内容难度大,没有照顾留学生的接受能力,15%的留学生认为教师上课讲话速度太快,很难跟上课程进度[5]。

3.3 社会交往与支持需要拓展

跨文化交际学认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频率与满意度决定着跨文化适应状况。积极的社会交往能让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建立云南本地的朋友交往圈,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更好地适应在云南高校的跨文化学习。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东南亚汉硕留学生的社会交往情况并不太理想,这与朱国辉(2011年)的研究结果一致。东南亚国家留学生相较于欧美学生而言,更愿意待在自己国家与地区的亚文化圈,与外界保持相当的距离,文化距离假说在此并不适用。

泰国留学生BSDJ1告诉笔者,“由于我们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我们留学生很难交到中国好朋友”。参与者BSDJ5和BSDJ6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我发现在这里交朋友很难。这是因为文化差异。我的中国同学都很好,但我们不怎么交谈。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很难找到共同的交流话题,因为我们的背景非常不同。”(BSDJ5)“我更喜欢与中国的菲律宾人交朋友。我认为很难与中国人交朋友。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价值观。我曾尝试与中国本土人交朋友,但都失败了。我喜欢他们,他们对我也很好,但是我们就是不能做很好的朋友。”(BSDJ6)

BSDJ2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生病去医院或有事去银行、出入境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不仅对相关程序不明就里,就是沟通也存在很大的障碍。偶尔,双方还会因无法达成理解而产生情绪,严重影响了友好的交际氛围。此外在社会交往层面,东南亚汉硕留学生的朋友圈偏狭窄,中国朋友不多。

BSDJ3则认为,居住与签证是困扰自己的难题。“节假日,我很孤独,我想念我在老挝的家人。我想他们来中国看我,但是住宿舍不方便,学校不允许我们在外租住,限制了我的自由。而且签证难度也很大,每次去做签证总是不知道该干啥。我把我的问题告诉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但是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的答复。我觉得学校不太重视我们留学生的意见,也没有考虑我们的实际困难。”

尽管6名留学生反映社会交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他们也愉快地描述了他们在云南高校学习期间所获得的社会支持。BSDJ4谈及自己的中国朋友一脸的开心:“我刚来昆明时,在机场就认识了几个中国朋友,他们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教我坐地铁。我觉得我的中国朋友善良友好,喜欢这座美丽的春城。我很喜欢跟他们交谈,我还学会一些昆明话(如克哪点),我常常从与他们的交流中,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昆明的地方文化。”

BSDJ5已经坚定自己毕业后要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她在自己专业学习之余,结识了一批新朋友,构建起了自己的社交网络。而且目前正在交往一个中国男朋友,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很有安全感。

3.4 奖学金基本可支持学业

东南亚汉硕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最后一外界因素是经济,但这个负面影响并不大。6名受访者均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或云南省政府奖学金的获得者,奖学金足够支撑他们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部分留学生来自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国家,且家处偏远的山区,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们不仅要靠奖学金支付在中国的生活,还要积攒一部分奖学金寄回本国给家里提供经济资助,这部分留学生深感经济压力大。另有部分留学生,如BSDJ1和BSDJ6则认为,没有任何经济压力,奖学金足够她们学习生活,她们的学习幸福指数很高。

此外,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东南亚国家来我国攻读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基本上都持有我国政府各级别奖学金,学费全免,每学期报销往返机票一次,每月配发生活费从1 500~3 000元不等。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在培养“一带一路”东南亚沿线国家的国际人才方面确实体现了大国的风范与努力。

4 结论与建议

在学习活动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调查了6名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在云南高校的跨文化学习,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质性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学术汉语环境对跨文化学习影响最大。东南亚汉硕留学生虽说汉语语言和文化水平相对来说偏高,但依然不适应专业领域学习。(2)汉硕课程教学没有充分照顾到留学生的特点,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很难享受到专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3)留学生的社会交往与支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留学生自身和云南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反省与提升。(4)东南亚汉硕留学生的经济焦虑主要来自原生家庭的负担,对专业学习的影响不是太大。据此,本文从影响东南亚汉硕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主要因素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4.1 增设专业课程,提升学术语言能力

本次调查中,6名东南亚汉硕留学生一致认为学术语言环境是他们专业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云南高校可考虑从强化语言技能培训着手,增设专门针对留学生的专业汉语课程。该课程可以作为公共学位课,通过学术汉语教学,为留学生打开学术汉语的链接路径。任课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留学生进行学术阅读、听讲座、做学术发言、参与学术讨论、提交书面汇报等,借以培养与提升他们的学术汉语能力[6]。另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虽设有学术写作类课程,但很少考虑到留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这需要专业教师有清醒的认识,对留学生的学术写作指导与训练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学生。汉硕留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从熟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写作范式着手,教授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等学术写作范式,再通过反复的模拟写作,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此类课程,最好能进行汉硕留学生小班专门教学。

4.2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经笔者比对云南高校各院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虽各有千秋,但都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区分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问题,且均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混班上课模式。尽管各高校认为汉硕留学生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中国学生,也设置了一门或两门语言技能学位课,但是执行上依然存在很多困难,难以从实践层面具体落实。针对此现状,可从以下两点改进:(1)针对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置。汉语专业理论类课程实行汉硕留学生单独上,此类课程专业性强,学术语言丰富,留学生受汉语水平的制约,很难跟上上课进度,也会影响中国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上课进度,很难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技能类课程则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混班上课,可以加强二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留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交往与支持,也能提升二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优化授课方式,关怀留学生输入输出水平。高师资水平决定汉硕留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也是该专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汉硕课堂,中国学生和留学生语言文化差异大,留学生之间汉语水平良莠不齐。如何在同一课堂既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对汉硕任课教师是一大考验。某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可能很难适应汉硕课堂的需要,特别是传统的研究生自主学习与讨论式教学,对留学生来说非常吃力,自主学习不着要点,讨论也流于形式。任课教师在综合优化教学方式的同时,对留学生施予更多的专业关怀与人文体贴,在教学内容上尽力贴合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共同需要,并找到提升二者的契合点。如有必要,尽量课前课后给予东南亚汉硕留学生额外的辅导与作业安排。

4.3 引导留学生加强社会交往,提升社会支持水平

目前,云南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基本处于与中国学生分轨而行的状态,留学生有专门的学生宿舍,他们易于在宿舍群形成一个亚文化圈,从而减少了与中国师生的接触与交流。这种做法为留学生的生活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也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交往,不利于进行跨文化学习。因此,各高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为留学生搭建走近中国学生、与中国学生友好共处的平台,如云南民族大学举办的“南亚东南亚民族文化节”“国际中文周”和“新年篝火晚会”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此外,云南高校可以编制留学生入学指南与生活便利册,引导东南亚汉硕留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尽快融入昆明的大街小巷,并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遇到问题时,有足够多的中国朋友可以求助。

5 结语

本文运用学习活动理论对影响东南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跨文化学习的因素进行了探析,因布局谋篇匆促,没有对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做纵向与横向的对比研究,存有欠缺与遗憾。东南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留学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他们是该地区汉语言文化传播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东南亚跨文化留学生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活捉一只“怪怪虫 ”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