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2-11-24 20:19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训舞蹈思政

娄 杨

(大连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我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且多数民族拥有着自身独特的舞蹈文化,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民族舞蹈交融借鉴,形成了百舞争艳却又水乳交融的舞蹈艺术空间格局。自原始社会开始,就有祭祀天地的乐舞形式出现,到了奴隶制社会,除了祭祀乐舞,宫廷乐舞也开始蓬勃发展,比如歌颂大禹治水功德的《夏龠》,以及《鼓舞》《千羽舞》《排箫舞》等。到了封建社会之后,乐舞的形式更是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成为礼乐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严格地讲,舞蹈是和音乐分不开的,舞蹈的独立都伴随有音乐,但舞蹈已经上升为主导的地位。民间传统舞蹈是专指活跃于民间的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风俗性舞蹈,它承载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文化基因,是民众丰富文化生活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艺术形式。

发展至今,虽然现代舞种的兴起及西方舞蹈的传入对汉族及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致使民族传统舞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民族传统舞蹈依然薪火相传,保持着往日的魅力。作为中华文脉的活力因子,非遗民族传统舞蹈因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与价值成为如今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经过系统的编排,通过教育教学同时发挥着艺术传承与育人育才的作用。具体而言,非遗民族传统舞蹈要想充分实现培养民族舞蹈艺术人才的作用,必须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等来构建科学的舞蹈教学体系,为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机制保障。

一、构建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舞蹈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形成一个共生共存的共同体,汉族古典舞蹈、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客家族舞蹈等等彰显不同文化底蕴与民俗风情的民族传统舞蹈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媒介载体,透过拥有不同形式、动作、风格的民族传统舞蹈,可以窥见多民族文化与艺术和谐并存、借鉴发展的历史生态。如今,多元民族传统舞蹈构成的舞蹈共同体,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对于当代舞蹈教育而言,更是宝贵的教学资源[1],将民族传统舞蹈作为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在有效培养当代学生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舞蹈素养。但是由于非遗民族传统舞蹈自身的特点与当前舞蹈教学的环境,科学构建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体系成为提升民族传统舞蹈教学质效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言,构建一套适用于当代学生舞蹈教学的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体系,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多元性、零散性特征要求其构建一套适用于教学的内容完整、分类系统、方法具体的教学体系。众所周知,我国五十六个民族至少有一种传统舞蹈,它们共同构成了非遗民族传统舞蹈共同体,其中每一种舞蹈都拥有独具特色的动作形式,甚至很多舞蹈只是以动作传授为主要方式在传承,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舞蹈理论。因而,非遗民族传统舞蹈具有繁杂而多元的特点,一些传统舞蹈可能并不适用于教学,或者用于教学的难度会非常之大,所以,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本着适用性的原则,挑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更或者将众多舞蹈进行分层,再结合必修与选修的课程植入教学当中,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呈现内容突出而完整、教学目标清晰而具体的特点。

教学环节与过程的递进性与相互关联性要求构建教学体系来作为教学推进的保障。所谓教学体系,其实是指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内容所搭建起来的基本知识结构与各教学要素组织之间的运行关系,具体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大方面,这几方面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而教学体系的构建便是要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综合内容、方法、过程与评价,让整个教学实现更佳的教学效果,直接体现为学生乐学、好学、向学。因此,针对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具体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梳理教学过程,做好教学评价,能够保证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的顺利推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预期之内甚至预期之外的教学效果。

二、非遗视域下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是一个多元整体,其教学体系的构建不同于单一种类民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那样简单,而是要综合运用各类民族舞蹈的精髓,博采众家之长,培育时代艺术新人。故而,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从目的出发,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首先是传承、发展与创新视角下的主体性原则,非遗民族传统舞蹈均是我国遭遇发展困境的艺术奇葩,作为舞蹈教学内容,一方面是充分发掘民族传统舞蹈中优秀的艺术因子,发挥其当代育人育才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以教育教学为途径,对非遗舞蹈进行传承发展与创新。所以,在构建教学体系时,要在理念上给予非遗民族传统舞蹈足够的重视,切勿让体系流于形式,教学存于表面。

其次是多元舞蹈艺术视角下的开放性原则,结合当代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特点以及非遗民族传统舞蹈对多元性特征,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固化的,而应该是保持开放的[2]。一方面是指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的舞蹈学习提供多个选择,如古典舞、傣族舞、朝鲜族舞等,多种风格的舞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特征,快速提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兴趣角度来说,并非全部学生都会喜欢同一种舞蹈,提供多种舞蹈以供选择,能够体现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根据兴趣学习民族传统舞蹈,在实现人本培养的同时,也可以同时显示对多种舞蹈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三、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

严格来说,教学体系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在一定教学环境下依照所计划的规律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要素综合体[3]。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必然是在清晰的教学目标与适宜的教学理念下,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具体要素的搭配方式,从而保证整个教学过程高效高质的运行。

(一)强化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理论的整合研究与教学渗透

俗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教学而言,教学理论以及具体校本教材便是“粮草”,便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纲要,因而,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专业化理论与教材成果,想要推进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教学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构建教学体系的首要任务便是结合教学目标在已有民族传统舞蹈的理论之上,继续加以完善,重点要做好传统舞蹈理论现代化过渡的工作,围绕古典舞、民族舞以及民间舞等不同舞种,将其发展历程、动作形式、风格特征等方面统一起来,形成囊括舞蹈全方位要素适用于教学的理论。当然,仅仅整合资料、完善理论并不足以支撑教学工作,还需要在理论形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教学需要,编撰相应的校本教材,具体可以选用较为大众化且代表性强的舞种如古典舞、蒙古族舞、傣族舞、苗族舞等作为教学案例纳入教材当中,并从动作分解、神韵培练、风格把握等细致方面对各个舞蹈进行详细解读,从而为学生的舞蹈学习提供最基本、最详细、最标准的参考。此外,如果教学课时允许,可以多选取一些民族传统舞蹈编入教材,并将教材按照舞蹈教学的难易程度划分为多册,从而用于不同学期或不同阶段的教学。一方面保持教学理论上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渐进式的培养。

舞蹈理论的系统完善与校本教材的编撰,是为了将原本繁杂、零散、多元且被青年一代认为小众守旧的民族传统舞蹈以文字、图案甚至视频方式加以呈现,在潜移默化转变青年学生偏见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完整、系统的理论和教材,非遗民族传统舞蹈便在现代化的课堂之上拥有了一席之地,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理论与教材,以观摩学习、实训学习、教学效果展示甚至举办民族传统舞蹈联欢活动等方式来促进非遗民族传统舞蹈及其理论在教学全过程的渗透,以在缩小传统舞蹈与现代课堂时空距离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从理念上接受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学习。

(二)完善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教学环节与流程

教学环节和流程是教学内容具体实施的过程,但是教学环节的排列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就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而言,均是由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大部分组成,很多高校也是根据这方面来具体制定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方案。分析若干高校舞蹈专业的培养方案之后发现:多数高校舞蹈专业虽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大模块,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将二者统筹起来,更多是通过上课时间的交叉来达到理论与实践两大环节的融合统一。课时的交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实现理论与实践二者统一的方式,但是针对舞蹈教学而言,存在理论教学简单、实训教学困难的问题,即在实际教学中,在同样的课时内,理论内容可能会讲解很多,但是相对应的实训内容却会由于学生基础水平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原因致使教学进度缓慢,所以,单纯的凭借交叉课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况于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来说会更加明显,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民族传统舞蹈的功底,相对来说教学进度会更加迟缓。考虑到这一情况,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一步完善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教学流程。

具体而言,完善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流程,可以从改变先理论再实训的传统教学方式,尝试取消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相分离的培养方式,让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大环节融合在一起,如此一来,能够避免学生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二者之间的时间间隔影响到理论指导实训、实训中理解理论的效果[4]。与现代舞相比,民族传统舞蹈在之前更注重实践,理论发展相对薄弱,所以形成教材并用于教学的理论多是从舞蹈实践中提取总结而来,消除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间隔,在理论讲解之后即可开展实训,更能够起到强化记忆、提高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三)创新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的方法

一方面,要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和条件做好常规教学,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底,如结合具体的舞种教学专门制定该舞种基础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如果该舞种非常注重身体的韵律感,动作节奏相对缓慢,可以集体学习与训练之后,挑选若干动作较为标准、节奏感强的学生,以帮带的方式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进行分组训练,利用练功房中的镜面墙有针对性地纠正动作,相互促进,不断优化。如果学习某一节奏较快、动作幅度较大、讲求肢体协调的民族传统舞蹈时,可以采用边观摩边学习的方式,如有条件可以聘请校外专业的民族舞蹈教师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另一方面,要针对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教学内容和特色风格适当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收获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谈及方法的创新,重点在于任课教师。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不囿于已有教学方法的限制,以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标,不断探索、尝试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譬如舞蹈竞技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舞种学习小组,以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线条、多舞种推进教学进度,根据阶段教学情况,定期组织民族传统舞蹈竞技活动,让学生在展示所掌握舞蹈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基于所学所悟对民族传统舞蹈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从而鼓励学生对民族舞蹈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掌握与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将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创新与教育教学高度统一起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成立与非遗民族传统舞蹈学习交流相关的社团,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形成以舞蹈专业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学生为辅的第二课堂,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非遗民族传统舞蹈得到更多青年学生认可与重视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非遗民族传统舞蹈的学习当中。

最后还应在非遗民间传统舞蹈教学传承中进一步落实深化课程思政的内容,积极探索舞蹈教学中课程思政方式方法:一是强化教师育人的主体责任,课程思政教学与教师的职业理想、责任感、道德操守、传道能力等密切相关,它不像思政课程那样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内容,而是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自觉意识,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教师的思政教育知识积淀;课程思政源于课程本身,渗透在教材的不同部分,蕴含着对学生有教育意义或人生启迪的道理。只要是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等正能量的内容,都应当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三是线上线下综合教学,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中的实现政治教育,它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渗透性、潜隐性等特征,考验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和艺术等基本功。因此,教师要在事前准备上下功夫,从学生的整体知识程度方面入手,抓住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和能够接受的思想情感为突破口,直接深入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和方法,将线上的视频作品和文字资料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统一,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四是艺术实践辅助教学,在艺术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磨练的一部分,通过排练、磨练以及课程思政的融入,在自我思考和情感体验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落实,进一步提升非遗民间传统舞蹈在教学传承中要紧跟时代,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

(四)创新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效果评价

只有好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方法实施还不够,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制来促进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舞蹈艺术不是科学论证,强调的是在因材施教中产生的艺术个性,因此决不能仅仅依靠“一刀切式的考试”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讲究的是依据专业教学特征,施行多元科学的评价过程,依此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个性与艺术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调创新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考试中的统一性标准对舞蹈教学进行评价不可取,因此,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程度、内涵理解、个性展现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实也就是大幅度提升平时成绩的占比。比如在课堂上针对一个学生对某一舞蹈风格的理解和发言,甚至在编创过程中的融入方式和融入程度进行评估,记入平时表现的评价记录。

2.建立创新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这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的各种艺术实践而言的,艺术实践是学生学习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现能力。舞蹈技能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学生在舞台展现中所体现出来的舞台艺术效果就是表现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比如教师针对某一舞蹈技能在舞台展现中的逻辑性、发展性、内涵性进行客观的评价,记入实践考评,作为表现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3.提升创新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

也就是提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知识领悟、技能融合、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前瞻性评估,同时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是舞蹈艺术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重要举措。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擅长技能的展示,一般这就偏向舞蹈舞台表演方向;有的学生擅长分析舞蹈作品动作组合的规律,这通常偏向舞蹈编导的方向等。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与艺术个性,与学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方法。需要补充的是,这种发展性评价主要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培养,一般不作为考试考核的依据,但这种发展性评价却对学生的培养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无论是从舞蹈传承发展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当代本土化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将非遗民族传统舞蹈作为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完善教学理论、编撰校本教材,同时结合培养目标与方案完善具体的教学环节,并采用多元且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全面构建起一套科学的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体系,是提升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教学地位与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严格依据舞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科学合理地将非遗民族传统舞蹈融入到舞蹈教学计划中去,并要对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强调非遗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猜你喜欢
实训舞蹈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思政课“需求侧”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