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意义及实现方式

2022-11-24 19:55易显飞杨建清葛玉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事物

易显飞,杨建清,葛玉海

(1.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2.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3.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升华,是对我党治国理政的最新归纳总结,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将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体系,有助于深入宣传党中央执政新理念,也有助于“原理”课教学体系的完善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原理”课程的意义

党中央极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提出要充分运用这一平台做好党执政新理念的宣传及落实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需要通过“准确进”“多样进”和“深入进”实现从理论研究向教学实践的转化[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他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2]。党中央高度重视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与落实,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平台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宣传与践行准备了前提条件。现有的“原理”课程内容,存在着诸多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结合点。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原理”课程教学,是对党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宣传和践行,是更新完善“原理”教学体系的有力抓手,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与四个自信的重要路径。

第一,有助于新发展理念的宣传与践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宣传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方面发挥好这个平台,对于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只有被学生掌握,才能变为“物质力量”,才能真正改变现实与世界。只有将五大发展理念带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通过课堂让这些新理念真正入脑入心,才有可能外化为每个新时代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最终体现为“现实”的力量。

第二,有助于“原理”课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课堂革命”永远在路上。“原理”课需要不断地融入党的最新理论与最新成果,需要不断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鲜活事例有机嵌入课堂教学。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当下发展面临的诸多实践问题的理论回应,既有“接地气”的实践逻辑,也有“接天线”的理论逻辑。让大学生深入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是“原理”课应承担的教学功能。就“原理”课整体改革而言,其本身也需要秉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其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与时代性。就“原理”课具体改革而言,相关章节的内容可以进行进一步修订,充分考虑如何融入五大发展理念的某些具体内容,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原理”课相关内容。

第三,有助于进一步建设好“原理”课程教学体系。五大发展理念与“原理”课诸多知识点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贯通。比如,就“否定之否定规律”与“创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而言,创新本身就是“扬弃”的过程,“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是去旧迎新的过程,也是事物否定之否定“扬弃”自身的发展过程。就“创新发展”理念融入“科技创新”这一“原理”课内容而言,两者具有从属关系。创新本身就涵括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创新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此外,党中央提倡与重视创新发展理念,有助于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从而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本身的发展。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科技创新又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综合国力。这是诸多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视科技创新,抢夺科技人才的内在原因。

第四,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强化价值引领的基础性课程,而“原理”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又处于更“基础”的地位[5]。在“原理”课堂讲授好五大发展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深入认识与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并能够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增强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学习与认识,可使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发展理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作用及意义;认识到协调发展理念对我国诸多领域、行业、区域等平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绿色发展理念对我国当前解决环境、生态、资源等问题的意义;认识到开放发展理念对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影响与意义;认识到共享发展理念对承接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宗旨的意义。原理课不应局限于简单的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应该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融入了新发展理念的“原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对这个时代进行认知和实践,并最终坚定“四个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原理”课程内容的思考

将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原理”课程,需要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需要将其渗透进教材体系,需要将具体理念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课程内容。

就创新发展理念而言,其与“原理”课教学内容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辩证统一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科技创新”“创新思维能力”等知识点具有内在关联。比如,就“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辩证统一原理”与创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而言,创新发展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创新。此外,创新还必须要遵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有基于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来进行创新实践,才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成果。

就协调发展理念而言,其与“原理”课程中“联系的普遍性”“两点论”“重点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知识点具有内在关联。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等事物,都是具有多重因素互相联系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事物[6]。

就协调发展理念与“联系的普遍性”观点之间的关系而言,事物的普遍联系观点是协调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只有先承认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才能进一步提出协调发展的观点。假如事物之间不存在联系,那么事物之间也不会存在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事物普遍联系观点的印证。就协调发展理念与矛盾“两点论”之间的关系而言,矛盾“两点论”是协调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只有坚持“两点论”,才能更好理解并践行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发展理念主要致力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不平衡问题,也就是着眼解决当前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当前我们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来讲解矛盾“两点论”的问题。就协调发展理念与矛盾“重点论”之间的关系而言,后者是前者提出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前提。“重点论”主要是突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协调问题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牛鼻子”,才能实现各领域、行业、区域的协调发展。就协调发展理念与“原理”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协调发展理念的理论前提,只有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在人类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才能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针对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协调之处,针对人类社会存在的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处。要处理、解决好这些“不协调”之处,就必须遵从、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就绿色发展理念而言,其与“原理”课中的“联系和发展”辩证法总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人与自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知识点存在关联。就绿色发展理念与“联系和发展”辩证法总特征之间的关系而言,绿色发展理念是联系这一辩证法总特征的体现与进一步的具体化。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如果不顺应自然、不遵从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绿色发展理念还是发展这一辩证法总特征的体现,发展源于事物不断运动及其相互作用,事物运动及其相互影响促使事物不断发展。绿色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方式之一,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就绿色发展理念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内容的关联而言,两者也有一定关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往往是造成生态失衡、环境破坏、资源枯竭、消费异化等的主要原因,这在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普遍存在,只是表现方式各异。在资本主义中后期,其国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但这却是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产业转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结果,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破坏与生态失衡为代价的。

就绿色发展理念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这一课程内容而言,两者具有内在关联。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只有遵从、利用自然规律,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让生物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与生存可能,才得以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途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人类生存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与生态义务。就绿色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而言,社会主义必须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

就开放发展理念而言,其与“原理”课中的“事物的普遍联系”“资本输入”“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知识点关联耦合。就开放发展理念与“事物的普遍联系”之间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要求。正是因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联系的特质,事物与事物之间也就会发生交流、交换,这为开放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与物质条件。中国保持开放姿态,坚持开放发展,正是对国家之间交流互鉴重要性的认同。如果一个国家闭关锁国,归根结底会走向衰败与没落。就开放发展理念与“资本输入”之间的关系而言,我国正是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有条件地让资本输入,有效、有节地利用外资来发展自身。在一定条件下,“资本输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但是,不能让资本输入演化为对我国的产业掠夺与资本垄断,更不能让其控制我国的经济命脉。就开放发展理念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而言,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各国之间坚持开放发展政策,开放发展反过来也会促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就开放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间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后者必然坚持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必须不断坚持的基本原则,我国正是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就共享发展理念而言,其与“原理”课中的“阶级利益”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观点之间具有内在关联。就共享发展理念与“阶级利益”观点之间的关系而言,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共享必然涉及经济和政治权益的共享,必然涉及由谁共享,这就与阶级利益及是否坚持“人民立场”有关系。就共享发展理念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之间的关系而言,承认人民的主体地位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前提,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更好地与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共享发展理念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观点之间的关系而言,共享已经涉及生产关系层面,实质上就是一种共同分配,而分配合理是实现真正的共享理念的必然要求。

三、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原理”课程的方法及路径

以上主要是集中探讨五大发展理念如何融入“原理”课教学内容,或者说是将五大发展理念与“原理”课知识、观点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其内在关联。具体如何让五大发展理念进“原理”课堂,还需要基于教学方式与教学环境视角进一步思考与探讨。

就教学方式而言,“原理”课教师必须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从创新发展理念角度来看,需要从“原理”课授课方式、授课技巧方面进一步创新教学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式;进一步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课堂等诸多新授课方式、新信息技术融入“原理”课堂,探索新的更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特征的思政课,淘汰“水课”,努力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金课”。从协调发展理念角度来看,教育教学新技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我们如何面对、如何运用、如何选择是原理课教师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从协调发展理念角度来看,需要合理协调运用多重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效果。

从绿色发展理念角度来看,应逐步推行网络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教学技术,实现原理课教学技术“生态化”,节约教育教学成本,构建生态化教学课堂。从开放发展理念角度来看,在选择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的时候,要保持开放心态,开拓视野,开阔思维,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技术,不仅要继承以往优秀教育教学技术,还要不断学习运用各类日新月异的先进教育技术,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对于新教育教学技术要择善而从,要不断学习,要不断扬弃。从共享发展理念角度来看,需要加大推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宣传与共享,要尽力、尽量让更多的思政课教师共享教学技术及教学方法;还需要运用“学习共同体”理论,构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不同层次的共同体,达到全面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就教学环境而言,“原理”课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构建与平台载体作为保障。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原理”课的前提是要将其融入课程制度体系中。比如,“原理”课建设可以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原理”课课程大纲、课程教案、练习题库、PPT、案例集、教学日历等一系列课程资料;还可以将其嵌入网上授课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瞩目、腾讯课堂、钉钉等在线授课平台。只有课程及其平台建设好了,才能更得心应手地讲好课,才能使学生更便捷地获取知识,畅享更优质的交流渠道。“原理”课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更新、创新教学制度、教学平台的支持条件,使“原理”课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能够运用更好的教学设备与教学载体。“原理”课程建设资源、网络平台、课程文件制度等尽可能实现“共建共享”,这样可以集中力量与智慧进行攻关,也可以节约课程开发建设的时间与精力,使更多的师生受益。

“原理”课建设要合理、平衡地利用各种资源,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协调发展,要实现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协调发展,要实现硬件设施与软件保障之间的协调发展。这里还涉及“原理”课与思政课体系的其他课程以及其他思政元素的协调问题,要构建原理课教师与其他思政课教师和谐共生、原理课与其他思政课有机互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联系的“大思政课”生态体系,促进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协同作用[7]。要进一步坚持“原理”课“开放式”课堂活动,让校内外师生一起听课、一起评课,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此外,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原理”课堂,需从师生入手,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理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一方面,授课教师需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思考、研究并进一步挖掘整理五大发展理念与“原理”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授课方式、授课载体等方面的内在关联,将其融入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创新学习思维,深入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将其运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建设高质量“原理”课程。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事物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