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汉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2022-11-24 18:53:13沈艺婷
西部皮革 2022年20期
关键词:汉绣旅游文化

沈艺婷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610000)

1 汉绣概述

1.1 汉绣的定义

2014年由武汉标准化协会、武汉汉绣艺术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汉绣标准”规定,对汉绣的生产范围、分类、针法、用色等进行了严格规定。标准中明确说明,汉绣“是在楚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明清时期形成与兴起的,以荆州、武汉、洪湖地区为主的一种独有的地域性绣种”。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经历了萌芽、繁荣、衰败、复兴、再遭重创、重振、焕新的曲折过程,逐渐形成以铺、抢、掺、锁、盘、压、织、扣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特殊技艺,满、俗、板、朴、粗、奇为主要审美特征的刺绣艺术体系。汉绣强调“花无正果,热闹为先”,一般从外围起绣,逐层向内走针,直到铺满绣面为止。绣品具有较高实用性和审美性,适应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汉绣也在长期的发展中吸纳了荆楚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1.2 汉绣的品类划分

汉绣绣品种类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生活用品类、装饰类、宗教类、戏剧类、民俗类等。生活用品类有绣衣、绣枕、门帘、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装饰类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对联、壁挂等;宗教类主要有道袍、袈裟、僧帽、龙帐、经幡等;戏剧类则有戏衣、鞋、帽、龙衣、狮皮等,许多戏剧大师如梅兰芳、程砚秋、余洪云、牡丹花、陈伯华都曾享受过量身定制戏衣的待遇,戏衣的精致合体为他们的表演更添风采。

1.3 汉绣的艺术特征

汉绣作为传统民间艺术,最早的应用情景多为民俗活动,主要用途决定了其极具特色的视觉效果——“花无正果,热闹为先”,这里的“花”指的是指绣品中的各式纹样,“无正果”即指纹样不会按照自然形态呈现出来,而是会秉承着“热闹为先”的原则,以夸张变形的创作手法将绣底铺满,整体绣面丰满充盈,带给人有热闹喜庆、富丽堂皇的视觉感受。

汉绣独有的“留水路”工艺,即在纹样交接与重叠处空一线绣地的技法,通过这种方式将物体的轮廓修饰得更加明晰,有时也会在留出的水路位置进行钉金,将所绣制的图案纹样用金线加以装饰,不仅使每个图案之间界限清晰且具有非常好的装饰性效果。

汉绣配色大胆浓艳,多偏向于强烈的色彩效果,纯度与明度较高,整体色彩倾向偏暖,受五行色的影响延续着上五色为主的传统——木青、火赤、土黄、水黑、金白。汉绣用色喜欢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绣底大多选用红色,以增添喜庆的氛围,常会组合使用红、黑这两种颜色,这一搭配习惯与楚人崇尚红、黑两色密不可分,对于楚人而言,红色为阳,代表太阳和生命,黑色为阴,代表黑暗和死亡,两者的组合则有强烈敬畏及阴阳调和到达平衡之意。汉绣扎根于楚绣发展而来,因此在基础配色、选材等方面会受到楚绣较大影响。

汉绣纹样受荆楚文化的神巫性影响,通过异化将纹样进行夸张处理,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许多纹样造型中具有许多象征意义和象征性造型。汉绣喜绣龙、凤、仙鹤、鸳鸯、蝙蝠、孔雀等传统性动物题材,尤其是凤,这与楚人尚凤的风俗密不可分;植物纹样常以辅助形式呈现,多与动物纹样搭配使用,常用的植物纹样都含有美好、高尚的寓意,如梅、兰、竹、菊等;人物绣多表现宗教人物和传统的戏剧神话人物,极少绣制真实的现实人物,在人物的形式表现上多注重原创性,形象生动多彩,十分生动传神;文字绣则是在文字中绣入植物或动物元素,组合成新的图案,达到字中有物、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可以是单个的绣字或重复组合的绣字,其文字绣的题材范围广泛且多含美好寓意,如寿、喜等,这也是汉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一大特色。

1.4 汉绣发展现状

汉绣作为独具特色的荆楚地方性绣种,整体发展历程较为曲折,相较于四大名绣,汉绣传世作品较少,国内外关注度偏低,现代适应化较差。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科技这把双刃剑为传统技艺带来了许多挑战与机遇,汉绣也难以避免地遭受冲击,虽有不少老一辈技艺传承人,但年轻人对此接受度不高也导致了汉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整体来说,汉绣衰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跟不上工业文明的进程[1]。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产方式和商业理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传统手工业生产效率低,产销量低迷,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传统价值观念和时代审美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思想上、设计上、技术上都缺少创新。

(2)缺乏专业研发机构和研究人才[1]。汉绣传承人较少,仅靠他们家庭式的技艺传承模式,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将汉绣代代相传下去。如今的汉绣作品缺乏创新,远离时代生活,不符时代审美,需要专业研发团队与传承人共同合作,保留特色注入创意,才能实现传统民族工艺和现代审美的深入融合。

(3)缺乏文化品牌形象,无法占领当今市场[1]。汉绣的发展需要社会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宣传,要注重环境的创造,品牌的打造,市场的开拓和规范。目前要根据汉绣的现状,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开拓绣品市场,没有精品意识和创新精神,任何传统手工业的生存都将陷入困境。

(4)未建立健全的产业链。汉绣产品在鼎盛时期曾处于社会民众衣饰消费结构的最高层,但如今早已不在高位,若不研发符合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汉绣新品,找准产品定位,汉绣的发展将会寸步难行。

2 汉绣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开发

基于汉绣文化的旅游产品,在前期准备时就应充分调查不同地域的游客在文旅产品方面的偏好,关注不同游客群体的文化需求差异,从文化动机、文化感知、文化体验等角度着手调研,归纳总结不同喜好和需求,再进行汉绣产品设计及制作。旅游产品开发与文化活动的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且也推动了文化遗产管理与城市旅游间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与共生[2]。

第一,汉绣的旅游产品开发在结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同时,要最大程度地保留自身的本土性和独特性,这种特性可以着重表现在样式、图案、配色、技法等某个或多个方面。第二,针对汉绣的工艺特点,可研发汉绣半成品,提供布料、针、线和制作说明等,通过DIY完成属于自己的汉绣产品,远比文本式的针法技艺介绍更有生命力,真正使汉绣达到活化式传播。第三,汉绣旅游产品要彰显其文化底蕴,使产品充满传统色彩和艺术张力。如配合传统节日——正月十五龙灯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开发传统节日主题系列产品,在节日前后,推出相关汉绣产品,限时出售,在欢度传统节日的同时,大力宣传与推广汉绣文化,使更多人领略汉绣之美。

3 汉绣文化遗产的旅游营销价值

地方传统文化或文化遗产在旅游营销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是增强旅游目的地品牌识别度的核心要素[2]。汉绣的旅游营销可增强湖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提升当地吸引力。以汉绣文化品牌确保湖北市场竞争优势,避免湖北文化品牌边缘化,有助于保留文化品牌的真实性和传统性,增强湖北的文化软实力和亲和力。树立品牌、创立名牌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共识。知名品牌的出现,使其用户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忠诚度和追随度,有利于后续发展。

品牌化模式包括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3]。需要做到环环相扣、整体推进,而不是单个发展。目前汉绣虽有许多技艺传承人,但他们大多只关注技艺传承和作品创新,并未设立汉绣品牌。市场上存在的汉绣文化品牌极少,其规模较小、知名度低、竞争力弱,这成了汉绣企业化发展的短板,也导致了汉绣产销量低迷的情况。因此需要积极推行品牌战略,着重培育知名商标,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汉绣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汉绣走出湖北、传出国门。

首先,需重视品牌形象设计。以汉绣文化为基石,用创意手段推动产业转化,形成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符号。Logo、产品包装、门店形象等一系列视觉识别系统都需独特且统一,把汉绣的文化内涵延伸到产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个系统的手工艺品牌文化理念。

其次,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持续扩大品牌效应。需做到线上(官网、小程序、App等)线下(实体店、体验店、展览会等)同步推广,实现汉绣品牌新时代创意化推广。同时还可研发新型装饰类汉绣产品,如画绣卷轴、小座屏、大屏风、挂壁绣品等,这类产品市场附加值高,应用场景多,助于品牌文化的传播。

4 汉绣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

从全球来看,近年来文化创意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加速器、驱动力的作用,它能塑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地价值,促进旅游市场创新,加速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文化创意旅游具有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有利于诠释城市特色,改变千城一面的问题,丰富旅游产品载体的层次。文化产业园区能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实现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2]。

武汉昙华林园区是具有代表性的汉绣文化产业园区,但其仅依托于汉绣原街区内的多家学堂、建筑及旧址文化街区而发展起来,整体规模较小,主题性较弱。其中共有汉绣工坊5间,分别是武汉文族公司与杨小婷合建的“县华林汉绣馆”、肖兰的兰秀轩、沈昌慧的汉绣艺社、王风梅的媚绣苑及楚风汉绣[4]。因在人才资源的收纳及国家支持力度上相对薄弱,这些店铺多为个体经营,店铺面积较小,经营模式单一,未形成成熟的经营、设计团队(仅有传承人和绣工)。装饰用品是县华林汉绣艺术市场的主力军,店铺内售卖的内容多为摆件、壁挂、人物像等,产品价格从最低的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均接受定制,受众群多为武汉本地市民及昙华林游客,偶有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采购。

汉绣虽已有文化产业园区,但缺乏强有力的整合力度,园区内的汉绣市场分布零散,未形成完善体系,浪费极佳的丰富资源。店内出售的优质商品较少,产品品类丰富程度较低,大部分商品都存在着创作主题陈旧、质量不佳、风格过时等问题。园区内的个体经营者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产品设计研发、店铺经营模式上未倾尽全力,模仿借鉴的情况频发。因此更需要打造代表性的汉绣品牌,入驻汉绣文化产业园区,由店铺到园区,整体形成完善的经营体系,推动汉绣产业共同发展。

5 结语

在文旅融合视域下,运用其理论传承发展汉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置于可持续发展框架之中,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汉绣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促进汉绣的保护与传承。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升传统文化景观的旅游价值,丰富目的地的文化景观,活化传统文化遗产,使其真正走进现代生活,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承的内源性动力是文化持有者群体的文化自觉,而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开发者恰恰为文化持有者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5]。(2)利于汉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旅游目的地旅游节事活动是展示文化的窗口和载体,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要素,有助于形成文化认同,从而形成文化吸引力。文化旅游发展既要“守成”,也要“创新”,是传承传播优秀文化以及文化创造的重要承载[6]。旅游目的地的“主客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总之,在未来的发展中,汉绣需牢牢把握住独有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结合新时代的设计方法,融入文旅融合理论,逐步形成产业闭环,让汉绣产品真正地走进现代生活。将汉绣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未来可预见的经济价值,从更深层次推动汉绣的传播,促使汉绣的可持续性传承,在中国传统风格中加入新时代的活力与新意。

猜你喜欢
汉绣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艺术科技(2019年9期)2019-07-24 01:11:12
谁远谁近?
旅游
荆楚汉绣研究综述
大众文艺(2015年11期)2015-07-13 06:49:40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