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若干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研究

2022-11-24 18:45郑又贤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七一建党中华民族

郑又贤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办公厅随后发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深入解读‘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研究‘七一’重要讲话蕴含的重要创新点、关键点”。在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中,包含着许多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具有实践创新意义的新要求。本研究选择其若干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如下思考和探讨。

一、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一)这是习近平同志“代表党和人民”所作出的“庄严宣告”

之所以强调“代表党和人民”,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摆脱绝对贫困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是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1]。(2)中国一切进步发展的成果,必须经由人民的检示才是真实的、合格的。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样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40,必须得到人民的认可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所以,习近平同志不是以个人的身份,也不单纯以执政党的名义,而是“代表党和人民”共同作出庄严宣告,充分展示其庄重和客观的特点,而且体现了党和人民共同努力的意义和成果。

(二)中国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1.这是对中国扶贫、脱贫工作成效的肯定。中国在国际反贫困事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实现近亿人口的脱贫,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贫困是迄今为止人类无法彻底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反贫困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同志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在现行标准下使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3]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中国的脱贫攻坚成效直接影响着全球贫困治理成果,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惊叹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和速度之快[4];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也认为,中国的脱贫成效“是使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减少的最大因素”[5];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精准扶贫方略,认为这一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4]。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2]84,对世界反贫困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3]。他还分别从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精准扶贫方略、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弘扬和衷共济与团结互助美德、求真务实和较真碰硬这7个方面,来概括我国成功的经验和认识。这个道路和理论,是我国脱贫攻坚实践的经验总结,已经被历史证明是科学的,也是成功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朝着这个道路前进,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这一理论成果发扬光大。

2.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具有目标的相对性,从而提出了继续推进扶贫、脱贫工作的新要求。(1)消除绝对贫困的“现行标准”还比较低。例如,除了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等外,我国至2020年现行的脱贫标准,是按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 000元来测算的。这个标准显然不高,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通过“五个一批”工程中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来解决的。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1 8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而且,其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重残人员占社会兜底保障的大多数,约达三分之二[6]。所以,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只是扶贫、脱贫工作的新起点,还有很长的甚至更加艰巨的一段路要走。(2)现行标准下的脱贫人口,只是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其中大多数人仍处于相对贫困之中。要摆脱相对贫困,实现脱贫致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7]。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由解决绝对贫困而推进到解决相对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避免已经摆脱绝对贫困的人口再次返贫,同样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只要某个人或某一家庭出现大病、久病的人口,或主要劳动力突然病逝,或其他方面的脱贫条件发生变化,就可能造成返贫现象的发生。之前就曾出现此类的案例,为避免其再度发生甚至蔓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把好贫困人口退出关,注意准确把握脱贫标准和规范退出程序,防止因病致贫返贫;而且在贫困人口退出后一段时间内,要继续保持帮扶政策的力度不减,以实现稳定脱贫和有效防止返贫。在已经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后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巩固扶贫和脱贫的成效。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党百年奋斗的主题,现在“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归结起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同志为什么用“归结起来”说?因为,在100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是经过不同的时期实现的,甚至是通过许多不同的历史事件来表现的;而且,这些不同的时期或历史事件,各自有着相异的具体任务或目标。虽然如此,但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这些奋斗,无一不贯穿着一种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同志首次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具有特殊的意义或启示。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的新论断,不是一时兴起作出的,而是其一贯思想的凝炼或升华。2012年11月15日,他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曾肯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后,便带领全国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且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8]3-4。这既可以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民主义革命并取得伟大胜利来理解,也可以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并取得伟大成就来把握。同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又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8]36。这不但说明了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而且从中也可悟出于其间接续“追梦”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2013年3月23日,他进一步从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追求出发,说明了这个梦想的基本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9],从而将之统一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还联系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实现中国梦看成是党的历史使命,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但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且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0]11。这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就必须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所以必须自觉地同后者高度一致起来。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把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看成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11]。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一贯主张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后,始终坚持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七一”重要讲话正是以此为基础,首次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作出科学概括。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这也是一个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包含着如下两个重要的肯定:

1.内蕴着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符合历史必然性的肯定。因为,这个“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是党在百年奋斗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趋势,是不因任何意志或力量所改变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人“站起来”,翻身当家作主人,这是不容移易的客观存在;随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逐步由“站起来”进而达到“富起来”,这同样是任何力量所无法阻止的;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使中国人民更富起来,但毕竟迎来了向“强起来”的飞跃,而且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这种“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从而也是不可逆转的。

2.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直接肯定。(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大势,有利于促进中国遵从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给人民带来最大的福祉;也有利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朝着实现共同利益的方向健康发展[1]。(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更加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政治交往更加民主、和谐、顺畅,文化发展更加繁荣,不断激发出人们昂扬向上、勇于斗争、更加主动的革命精神,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地向前发展。(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特别是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功探索,而且重视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但又“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不可逆转地发展。(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1]。历史和实践证明,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中央一贯重视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对推进制度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2035年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时至今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道路更加明确,思想、精神更加清醒、更加主动,行为或行动更加有章可循、更加自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国之大者”,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也不容逆转。

三、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但“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这是充满无限自豪的新的科学论断。其中的“新”,主要体现在不是孤立地对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和马克思主义行的肯定,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对三者的内在关系或内在逻辑的正确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所谓中国共产党之“能”,主要是指这样5层意思:(1)能够在中国内忧外患日益加剧、中国仁人志士艰辛探索却反复碰壁的情况下应运而生。(2)能够在“三座大山”重压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3)能够在战争废墟之上成功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健全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能够在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生死挑战之时,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新的前景。(5)能够在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面临新任务、新考验之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做到上述这些?从直接的意义上说,是由党的本性、宗旨和使命使然,是由党的正确选择、坚定坚持、努力奋斗所致;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0]74。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行”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的能”。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3]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行”转化为自己的“能”;又在自己的“能”的发挥中,使“马克思主义行”得到实践的检验和充分的展示。中国共产党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厘清历史脉络,科学揭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既明确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问题,进而成功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也正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才能在党和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之时,拨乱反正,规范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开创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史为鉴,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10]7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从完整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36。在这里因限于篇幅,我们主要从道路和制度两层意义上略加分析。

1.从道路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就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中国共产党通过这条道路能够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去改变现实,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所以习近平同志说:“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2]36但正确道路的选择是非常不易的,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之上,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在古今中外各种道路的比较中选择了社会主义;而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才能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对中外已有“社会主义”的校正或调适,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中获得启示和指引,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艰辛探索,甚至可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才取得的根本成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坚定坚持的正确道路。

2.从制度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就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健全、完善、高效、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14]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障;而且,因为它植根于中国大地,有着深厚的优秀中华文化为基础,符合中国的国情,也深得中国人民的拥护。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它“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14],特别在推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造就人才上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好,所以才能指引和规范党和人民的认识和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特别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党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才能够正确选择乃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大势或历史必然性,“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4],坚持真正可以产生好的效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说到底是由其本性使然

马克思主义就其本性而言,具有如下4个特性:(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3]。这种特性赋予其真理性,即可以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可以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精神和力量。(2)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种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凝固或僵化。尽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其基本原理“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13],至今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依然是科学真理。(3)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3]。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从而更加注重实践及其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13]。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迄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3次伟大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使之“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13]。

四、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一)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100年前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1]。关于“伟大建党精神”之说,是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的重要新思想、新观点。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特殊的中国历史环境。(1)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中国人民、特别是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急需探明振兴中华新出路之时。(2)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先进分子探求近代出路提供科学思想支撑之时。(3)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华民族迎来伟大觉醒,逐步明析了“走俄国人的路”[15]677的结论,即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而且是“组织俄式共产党”,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的思想”,坚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16]之时。

在上述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使命。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原始“初心”和精神动力,是直接瞄准近代中国“向何处去”“要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和力量去领导和实现”的问题而形成的;其直接目标就是要建立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谓“不忘初心”,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就是不忘这种伟大的建党精神。我们不能以为它只适用于100年前的建党所需,其实它集中体现着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奋斗精神,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遵循。特别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尤其应该“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

(二)科学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首次用32字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即指出其包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

所谓“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求把握并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顺应大势所趋,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科学、先进,信仰高尚、坚定,充分展示我们党的思想、理想的强大和优势;所谓“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分展示我们党的政治品质和优势;所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要求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顽强奋斗,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充分展示我们党的奋斗精神的坚毅和优势;所谓“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求既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又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绝不叛党,永不负民,充分展示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和道德优势,特别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中,上述4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也不能任意偏弃。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既是科学建党的出发点,又是走向最终目标的精神基础,指引和规范着党的建立和发展的根本方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前者的坚守,要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坚持党的最初选择,朝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前进,“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1];“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坚持正确方向、实现理想目标的基本路径和精神保障,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17];“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实现前三者的道德和价值观保障,我们的事业和追求,归根到底都是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向,只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才能避免在根本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何谓中国共产党精神?从广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精神是基于其全部实践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完整反映,主要包括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政治法律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生活工作作风等体现人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的东西。由于其面对实践的复杂性,以及党自身思想和理论成熟方面的局限性,始终贯穿着正确与错误的对立和斗争,所以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应该不断地在纠正偏差中形成其正确的主流。从狭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就其同党的本性、宗旨、使命相一致的主流方面来说的,是诸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思想、观点的总和。这里所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主要是从狭义上说的。它贯穿于党的百年发展历史中,在不同的时期因其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具体使命、任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和起作用。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都是一种中国共产党精神;而且,正是由这样的精神,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8]。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具体存在形态,即在特定背景条件下,面对党的特殊使命或任务,而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相应的党的精神和追求。这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的,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并以相异的方式展示党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境界;但又是密切相联系的,即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从而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甚至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朝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发力和起作用。

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前者是“源”,后者是“流”,无源即无流,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例如,延安精神是“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19],这源于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不负人民”等观点;另一方面,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前者通过后者存在和表现,后者则以前者为依据并由前者所决定。例如,“坚持真理”是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事件所形成的共同遵循的党的精神,即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开展正确的实践,坚决纠正各种各样的错误或谬误等,这种精神充分体现于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特区精神和抗疫精神等之中。

此外,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例如,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等等。

五、结 语

在新时代,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1)这有利于按照“通知”的要求,准确把握讲话所“蕴含的重要创新点、关键点”;而且,上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又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认真遵循的。(2)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是中国减贫事业的伟大成功,但若不乘胜消除相对贫困,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虽然越来越接近于最后的胜利,但也必将面临更艰巨的任务乃至更严峻的考验,充分认识它“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于坚定人们必胜的信念和增强再创辉煌的决心,无疑具有关键性的启示。(3)在未来奋斗中,我们不但要继续发挥“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优势,而且要认真领悟“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4)中国共产党依靠“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基础上所形成的“精神谱系”,创造了令世人嘱目的、灿烂辉煌的“百年历史”;在新时代,尤其要坚守这种精神,带领着中国人民以更主动的态度、更坚强的毅力去创造“新中国的百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七一建党中华民族
建党百年礼赞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建党百年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