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瑾
(淄博市文化馆 山东 淄博 255000)
自“伏羲画八卦”和“轩辕造符教”以来,汉字已成为中国人交流思想的实用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视觉艺术形式也逐渐发展起来,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张怀瓘在《书断》中记载: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兽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为古文。如今看来,汉字之美来于自然,得自然之真谛,虽然它纯粹由点和线组成,但它的黑白视觉效果反映了无尽变化、和谐和统一的广阔世界[1]。
王僧虔《笔意赞》中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借助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书法家能够将思维、情感和心灵宣泄出来,当时文明和时尚的痕迹也启发和影响了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绝大多数优秀作品都是继承传统,体现时代精神,承载时代文化氛围,将时代精神传递给后代。例如,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的过渡,从石鼓和中鼎符号到篆符号的过渡,以及篆隶和常规文字的演变。无论是自然的还是自由简单的,它都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政治和经济。
通俗来讲,书法就是书写、编辑和修饰汉字的方法。说具体一点,书法就是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笔法、结构、章法为表现手法,并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情趣的一种线条书写和造型艺术,在汉字的初始阶段,“书法”仅仅表现为古人写汉字的技巧,还称不上艺术,但在甲骨文中已经明显包含了书法的三要素:用笔、结体和章法,为后来的书法艺术正式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书法艺术产生时期大约为两周晚期至秦代,两周晚期,金文已日趋成熟,从流传下来的铭文《毛公鼎》《散氏盘》来看,线条圆浑纯正、字体雍容、自由,显示出周王朝蓬勃的朝代特点。而汉字有两次最大的演变:一次是秦统一六国后,用小篆取代大篆,统一了全国文字,标志着我国汉字初创阶段的结束,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进步;另一次大的演变在汉代,隶书取代了篆书,这一过程叫“隶变”,隶书相比于小篆,化方为圆,线条更加流畅,更具观赏性,这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大胆的改革,它标志着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魏晋时期的书法可以说是书法史上的巅峰,这个时期不同于任何一个时代,当时正处于政治动荡时期,这使当政者无暇顾及文人的思想,这就使文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和自由,于是,就有了竹林七贤,更有了二王等诸多文人墨客,让后人纷纷效仿,而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审美也逐渐提高,在隶书逐渐落寞后,行、草书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这种豪放的书写风格,可以看到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和自由的思想。
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繁荣,思想较为开放,书法又进入了另一个新高度,楷书进入人们的眼帘,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字体,唐人尚法,唐代的楷书群星璀璨,以颜真卿为首的楷书雍容华贵、大气凛然,法度森严,呈现出一种包罗万象、气度恢弘的盛唐景象。两宋时期的思想虽然较为封闭,但并不能阻挡书法艺术的发展,宋人尚意,黄庭坚在自撰书斋联里写道:诗罢春风荣草木,书成快剑斩蛟龙。宋人不在意点画是否合乎法度,更在意情感的抒发。到了明清时期,外来文化进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意识的逐渐觉醒,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所以,明清尚态,明代的书法家更加注重形态,为了仿古而仿古,丢失了神韵,俗大于雅,而晚清时期,随着邓石如、赵之谦等诸多书家的出现,篆书迎来了新的历史高度,弥补了唐宋时期篆隶发展不足的遗憾。
五代学家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笔法和技法是指按照传统规范使用和使用毛笔的方法,也称为笔法,它体现了严格的基本书写规则,这一规律以美学的基本要求和内在定义表达了画笔的特点和掌握形式。符合书法规律和书法美学的书写技巧良好且灵活。从书法的历史发展来看,继承导致新的变化,而新的变化意味着继承的基因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新的过程。从书法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主要人物大多只是代代相传的风格,可以为后人所欣赏和模仿。这是因为他们留下的石碑或柱子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之美[2]。无论是“金人主义,唐人主权”(清代刘熙载之词,书评)还是“金人以韵,唐人以法,宋人以意”(清代周星莲临池观鉴之词),以及沈鹏先生在《三余音草》中的分析:魏晋提倡自然朴素的风格,宋朝提倡禅宗顿悟,主张清人和清人的重要性,或有人说明朝和清朝,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知和总结的。既然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风尚,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自己的继承和改变,毫无疑问,必须有自己的志向和标准来表达这个时代的新时尚。值得注意的是,在书法创作领域,所有受到人们欢迎和欣赏的优秀作品都包括传统技艺、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从表面上看,书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如果书法本身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对象,一种摆脱实用性束缚,进入人类审美自由领域的艺术,它就不需要受到它的束缚。
随着五千年历史轨迹的演变,我们经历了一场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书法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由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毛笔的实用性正逐渐丧失,甚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书写的功能性也在大大降低,这就对书法艺术在群众中的普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书法伴随着汉字经过数千年来的演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美学魅力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是繁荣祖国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书法艺术又面临着老树新生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充分传承书法艺术的精髓,同时又要融入时代发展加以创新,是现阶段急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书法教育的普及,加大各地书法艺术文化交流,同时扩大书法爱好者的队伍,让少年儿童多多参与各类书法活动,培养兴趣,积极参加和参观各类书法展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审美高度,也要加大对书法教育者的培养,只有高质量的师资力量才能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书法专业人才,全国各地市的文化部门可以积极开展书法公益活动和公益培训班,培养群众对书法艺术的热情,让群众了解它、熟悉它、热爱它。值得一提的是,书法入门,要从学生时代抓起,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学习和思考能力处于巅峰状态,但学习书法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社会上不少培训系统利用家长和孩子急功近利的心情,打着速成班的旗号广招学员,这种错误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书法这门艺术的本质,既没有让学员领悟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乐趣,而且还在歧途上越走越远,甚至对今后的其他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作为中国人,应该理解书法的内涵,学习书法并不是让人人成为书法家,而是要让人们知道这是需要传承的文化,不能一味追求书法带来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文化精神,那这种文化缺失是不可逆的。所以,在加大书法教育普及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和规范教育方式。
其次,理论的传承也是举足轻重的,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二者缺一不可,可是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似乎存在着重技轻理的问题,理论研究大大落后于技法实践,究其原因也很简单,古今中外,艺术理论永远都是晦涩难懂的,以书法为例,古代书论浩如烟海,而且属于古文献范畴,不仅一般书法爱好者难以通读,连书法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不时会遇到读解障碍,所以,有必要对古论进行注释和导读,通读者也可以通过释读本来解决理解上的困难,有利于书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书写风格的传承,当代书法界由传统流派和现代流派组成,不同的派别在书法创作和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传统派趋向于古代书法的立场,在书法观念和创作上体现出对于传统的继承,以体现对古代书法的尊崇;而现代派以探索为主,其创作理论和对书法的理解独树一帜,通过独特的创作方式、表现形式来实现其对于传统的创新,以此表达出不同时代的思想。作为书法专业者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流派的思想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存在先后主次的问题,传统派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古人珍贵的文化遗产,但不足之处是缺乏自我意识的创新,所以,这时候也需要现代派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了解和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更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之前也提到过,历朝历代的书风各不相同,唯一相似之处就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所以,当代的书法艺术创新也要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让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融会贯通,方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
书法艺术的创新必须富有时代性,不论书法、古代学者或民间作家的书法作品都具有时代特征,这个观点在书写风格的传承中也提到过,不再赘述。其次,书法艺术的创造和创新必须以书法自身的艺术本质为目标,从“技术”升华到“艺术”,即从写作操作状态升华到精神旅程状态,以实现“作家与作家”(刘熙载书纲语言)的创新局面,将书法艺术的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法自然”。创作者应以自然为基础,以平和的心态,以开放而真诚的笔墨情趣写作,敏锐而生动地表达和表达他对一切自然事物和世故的感受,古人最注重“笔墨”和“神韵”。在《画序》中,谢赫向南朝提出了绘画的“六法”。第一法是活“神韵”,第二法是“骨笔”。这直接指向艺术的创造性本质。“神韵”是人的内心。根据沈宗乾清代的《芥末船画汇编》,神韵是万物之间的“活力”,即万物呈现的“活动兴趣”。也就是今天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和内在生命。沈宗乾说:笔体的高度也与字的高度相同,虽然笔墨来自手,这表明,除了艺术表现力与思想、世界观之间的直接关系外,作品的“魅力”不仅体现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内在本质和内在生命,也体现了作品“性格”的表现。只有坚持这种书法作品的精髓,我们才能不断努力,以便创造新的杰作[3]。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是传承中的改革,我们提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需要清楚继承的是什么,所谓的优秀文化是先人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是先人探索出的书写技法和发展规律,我们的创新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规律和技法,就像篆、隶的形成为后来的楷、行、草书的产生奠定的深厚的基础,每个新的书体是在原有书体基础上加以探索和革新而形成的,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传承也是在创新基础上的继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在继承前人书法艺术丰富成果的同时,对书法艺术赋予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展现全新的内容和面貌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实践是书法艺术创新的根本途径。整个人类史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总和,而书法艺术作为精神资料的一部分也是通过实践所得。不同于音乐、美术等作为少数人从事的艺术,书法是每一个书写汉字的人的社会性艺术,具有广泛的人民群众实践基础。对于广泛的书写实践而言,书法艺术应当是与个人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民族自豪感等方方面面有机联系起来的,书法者应当避免急功近利的只重“技”而轻“艺”,应以道、德、仁为前提而非只知技巧不知其文化内涵。
其次,书法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当前,书法艺术的创新要依靠人民。从艺术发展历史来看,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不是凭空产生、自发形成的,都是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而来。书法艺术创新不是书法文艺工作者、研究者的简单创新,只有以人民的丰富实践生活为基础,才能够不断进行艺术进行不断地积累和创作。书法艺术的创新成果要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创作者,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接受者,不能服务于人民、得不到群众认可的书法艺术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书法艺术的成果也只有由人民认同、由人民共享,才能进行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创新与发展。近年来国内外书法交流、中小学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对人民群众审美能力、书写能力及文化素养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为书法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群众力量。
最后,书法艺术的创新应与科技进步有机结合。随着信息革命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脑、无纸化办公似乎让硬笔、毛笔书法一度淡出人民生活的视野,但从另一角度新科技同时也为书法的发展变革带来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便捷。例如中国汉字历代字体检索数据库的研发建设,使得书法爱好者可以更加便捷的查找、临摹、研究历代字体字帖,古代书作的艺术之美与人们的距离越拉越近,正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本质上讲,科技时代使得书法的实用性不断削弱的同时,其艺术性也在不断增强。书法的魅力在于抒情写意,实用性束缚的减少必然使得书法能够更好地按其艺术审美规律发展,使得书法创作者能够更加从容的通过一点一线表达内心的世界情感,更加接近于“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著名学者、书法家沈尹默曾提出:“凡是学书的人,首先要知道前人的法度,时代的精神,加上个人的特性,几者必须把它结合起来,方始成功。”[4]书法作为能够充分表现人类品质及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美学风格和独特品格,其伟大的生命力一直伴随传承与创新。
书法艺术只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考验,从而在时代的发展、人民的支持下不断创新与发展,成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